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语言形式的不断创新。习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日益充当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的活动,习语翻译更是一座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通过习语翻译,人们能从中领略不同文化的语言魅力和民族文化内涵。习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精华,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英汉习语翻译类别大致分为三类,依次分别是:对应习语、半对应习语以及分非对应习语翻译。本论通过对三种形式的习语翻译研究为例,学习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许静  赵霞 《酿酒》2014,(4):24-27
近年来,随着我国白酒产品越来越多的打入国际市场,对白酒广告翻译的功能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译文要准确地把握文化内涵,成功的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将一种文化元素注入另一种文化元素当中,让译语国家的受众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译文翻译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信息传播的成功与否,而且关系到白酒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探讨白酒广告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也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文化中时间概念隐喻、动物概念隐喻及颜色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两种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论丝绸的文化隐喻与符号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丝绸文化在中国是一种高度概念化、符号化的隐喻系统,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风土民俗、礼仪制度、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中无不渗透了丝绸的文化隐喻。丝绸之所以能成为民族国家符号、社会身份符号、艺术符号和国人审美理想的标志符号,是因为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无限的意义增殖性。  相似文献   

5.
《丝绸》2017,(4)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目前中国民族风格的服装设计进行类别细分及设计技法研究。中国民族风格的服装可分为少数民族风、基于汉服和中式服装的设计、时尚民族风、民族风高级时装和概念民族风等,它们的风格表现与设计技法不同,尤其是对民族传统元素直接运用的程度差异较大,表现为从基本沿用的"形似"到以隐喻手法表达"形之上"文化内涵的变化。少数民族风较多沿用民族传统服装的款式、图案与色彩搭配;基于汉服和中式服装的设计、时尚民族风、民族风高级时装则以不同的侧重对民族传统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基于汉服的设计细节变化丰富;基于中式服装的设计款式稳定,多为局部改良;时尚民族风强调时尚化的表达方式;而民族风高级时装多以不拘中西的款式与设色表现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融合。概念民族风较少直接运用具体的民族元素,而是以间接、抽象的手法表达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由于各民族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空缺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的空缺给翻译造成了种种障碍。所以研究词汇文化空缺现象及其翻译对文化交流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探讨了造成词汇文化空缺的原因及其翻译策略,以期对文化空缺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英文对照京剧服饰术语》中有关京剧皇帝头饰的翻译,并尝试以翻译协调论为指导,协调文化翻译,探索京剧服饰头饰的文化内涵。同时,反思翻译协调论指导下头饰翻译的方法,从而达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借鉴,以期促进外国友人对京剧文化的全面理解,推动京剧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肖海燕 《纺织教育》2009,24(5):60-61,74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颜色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决定了颜色隐喻研究的重要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颜色隐喻进行文化认知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翻译颜色隐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反映。英、汉语中存在大量饮食隐喻,英汉饮食隐喻虽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存在差异。探讨英汉饮食隐喻存在的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文化原因,对加深认识隐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韦健  任红娟 《食品工业》2023,(8):182-186
壮医药膳是壮民族与壮医药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花,是“壮”文化及“壮”特色的杰出代表。其所选用的广西本土药材、特别的菜品呈现方式、含有特殊喻义的药膳命名、具有强烈地方及民族特色的烹制方法等,处处可见壮民族及壮文化的深刻印记。“壮”特色是壮医药膳英译的重难点。英译时,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源语及目的语2种语言及文化的界定与调整,采取直译或直译+增译、意译或意译+增译、音译或音译+注释等翻译策略,构建2种语言与文化皆能理解甚至认同的语言信息及文化意象,进行文化对接或文化移植,借以提高壮医药膳英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及适宜性,最终达成2种语言与文化之间、译者与读者之间的民族身份及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与认同,实现跨文化交际目标。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是当代认知隐喻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具有普遍性、认知性和系统性。它揭示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而思维又与语言、文化密不可分。本研究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英、汉语料库为依据,着重对比在两种不同文化模式中"思想"这一基本概念隐喻体系的异同。通过真实有效的语料分析证实"思想"隐喻产生的经验基础以及跨域印射理论的普遍性,并对文化差异造成的思维和语言的异同做出相应解释。  相似文献   

12.
语言及文字是见证历史,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及载体,也是文化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由于历史发展,人文风俗,思维形态,政治体系等等原因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所应用的文字也不一样。两国文化如果需要交流,就必须读懂当地语言及文字,并对于其进行翻译。而在历史长河中,各个国家文字演变的方式,由于思维及文化等的不同,其思想并不能直接我们理解,因此也就出现了不可译现象,这给翻译工作造成了一定困扰。本文主要从其不可翻译现象的分类及原因谈起,并对于当今比较主流的几种翻译方法进行详述,希望能给大家形成一定概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哈姆莱特》多版中译本的对比,简要分析中国对于《哈姆莱特》的翻译研究现状,提出在保留西方戏剧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应在翻译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给予的不同理解方法和思路,从而扩大中译本的内涵和深度,加深对西方戏剧的理解层次,从而发展出全面的、系统的西方戏剧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文明延续进程,从没有像当今重视翻译工作。以经济、文化、科技、商业等作为纽带,加速了不同国家、民族、聚落、文化等深入交流,每一种行业,企业都在各自领域朝向纵深发展,这导致相关知识体系更加独立、更加专业,客观上强调翻译工作的专业性。在某一个特定领域内的专门用途翻译中,翻译所涉及的表达范式、术语系统、词汇语义等都具有特殊性,且通常情况下不会与其他领域产生通用现象,英语翻译在本质上是英语语言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世博会外宣资料的翻译在世博宣传中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外宣资料,在翻译时一方面应考虑交际功能,另一方面还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播,实际上是在良好的交际效果与文化传播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人类先有了因民族而异的各种语言,翻译也就应运而生。古往今来,翻译成了各国各民族交流的主要桥梁,不可或缺,可以说凡有表述的内容,就必有翻译存在。翻译为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翻译,不同民族之间可以相互了解对方的思想以及做事的方法,向外展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积极成果。20世纪初,我国不少学者通过翻译国外的优秀典籍,将当时的先进思潮带回国内,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促使  相似文献   

17.
数字本来是一种计算符号。由于受历史背景、审美观念等文化差异的影响,各民族形成独特的数字文化。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数字间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以期对英汉数字的翻译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王长春 《食品工业》2021,(1):I0047-I0047
隐喻研究在中西方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先民对隐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修辞学层面上。20世纪80年代,国外相关研究人员指出,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还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认知方式,即依托明确的、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抽象的、陌生的事物。饮食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大物质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相融合,重要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个性、思想观念等。其间,饮食与语言词汇不断相互影响,并建立起十分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认知科学领域一种有力的工具。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语言中的许多新词都具有隐喻特性。通过隐喻进行词汇和文化教学是一条有效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产品语义中隐含的基础、内涵、理解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家居用品进行分析,从而折射出语义学的隐喻性质。就产品语义中的造型语义、色彩语义、材料语义三方面论述了产品语义中的隐喻价值,进而分析了家居用品利用隐喻特性进行设计的可行性。提出了隐喻的基础必须是设计者对生活的感知;以及运用隐喻理解的多义性、模糊性的特征对于家居用品设计中创造思维过程及沟通过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