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近年来在处理严重的交通肇事案件中,以交通肇事罪处罚显得"罚不抵罪";而将一些严重交通肇事,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亦有不协调之处;对此,我国社会中普遍产生将危险驾驶行为单独入罪,以协调罪刑均衡的立法诉求.在违法犯罪二元立法模式下,行政法及刑法,足以解决危险驾驶交通肇事的问题,并无单独入罪的必要;<刑法修正案>(八),并未解决罪刑不均的问题,其立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年来在处理严重的交通肇事案件中,以交通肇事罪处罚显得"罚不抵罪";而将一些严重交通肇事,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亦有不协调之处;对此,我国社会中普遍产生将危险驾驶行为单独入罪,以协调罪刑均衡的立法诉求。在违法犯罪二元立法模式下,行政法及刑法,足以解决危险驾驶交通肇事的问题,并无单独入罪的必要;《刑法修正案》(八),并未解决罪刑不均的问题,其立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将某一类醉酒驾车犯罪行为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因为此类行为的特点是:"醉酒驾车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而不是"醉酒驾车"本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的出台是为了遏制"酒后和醉酒驾车犯罪的多发、高发态势",但要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4.
危险驾驶行为,是指以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手段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这种危险驾驶指驾驶人员的危险状态或驾驶行为极为危险,极易引发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规定了危险驾驶罪,如何理解危险驾驶罪中的"危险"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危险"的性质看来,危险驾驶罪应为具体危险犯还是抽象危险犯?从刑法的角度来看,危险驾驶罪中的"危险"如何判断?在具体分析了危险驾驶罪应为具体危险犯,并从判断基准、判断时点以及对公共危险的认识等方面分析了危险的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司法实践中对"危险"的认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也不会对它进行惩罚.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因此,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已实施了1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的内容作为独立的一章纳入其中,为司法机关及时有力地惩治军人违反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军人违反职责罪有它的特殊性,在解决实践问题的同时逐渐暴露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犯罪主体、单位犯罪、刑罚体系等方面.本文主要对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犯罪主体问题作一些浅显的探讨与分析,希望为军人犯罪的立法完善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的本质性认识,所包含的社会危害性特征揭示了特定行为的罪质,但传统理论没有分析不同犯罪特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从刑事法律上表明了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一种质的对应;应受刑罚处罚性则揭示了行为之社会危害性在刑事法上的量.因此,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分别从质和量上时应于社会危害性.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传统犯罪构成也具有内在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暴力作为抢劫罪和强奸罪中最常见的手段行为,在各自的罪名中却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暴力作为两罪的手段行为,其实施必须以实现相应的犯罪为目的;暴力行为必须由行为人亲自实施,利用他人的暴力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劫财或者奸淫行为,对相应犯罪的成立具有不同的意义;暴力所针对的对象也只能是被害人本人,并且对物的暴力不能构成暴力型的相关犯罪;两罪中的暴力都包括危害人身安全和限制人身自由两种方式,但强奸罪的暴力还要求具有对人身直接侵害的特征;在暴力强度上,抢劫的暴力 要求达到"足以抑制对方的反抗"的程度,而强奸的暴力只要达到"使其反抗变得显著困难"的程度就够了,并且强奸的暴力不包括故意杀人.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对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也为了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条约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增设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本罪的构成要件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受贿犯罪,该次修订是对中国刑法贿赂犯罪体系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从此条分析,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应当主要有四个:首先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这是作为程序法的刑诉法相对与实体法刑法而言的,主要是通过程序制度保证刑法的正确与有效实施.其次,惩罚犯罪.  相似文献   

12.
以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一道刑法试题为例,介绍了情节和量刑情节的概念及其分类,并对罪后情节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作为一种量刑情节,罪后情节原则上只具有影响量刑的功能,但我国刑法典和司法解释却在8处规定了能影响犯罪成立与否的罪后情节,赋予了罪后情节以定罪的功能.这些规定有其刑事政策上的考量,同时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求,具有合理性.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受贿罪的司法解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环境问题已变成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我国刑法在处罚环境违法行为的作用较为有限,国外早已对环境犯罪危险犯有了比较完备的刑事立法.因此,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形态,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环境刑事立法和环境刑事司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目前刑法所约束和规范的主体型受贿犯罪,随着近几年这种犯罪形式的日益普及,司法工作者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文章主要讨论了利用影响力受贿本罪与非本罪之间的区别形式,为受贿罪犯罪主体范围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立法限制造成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属于渎职罪中的一个具体罪名。该罪在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和客体、客观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在量刑上提出对本罪进行有关立法完善的建议,增设本罪的情节加重犯。  相似文献   

16.
受贿罪已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公共权力的滥用紧密相关.文中拟从理性犯罪决策的成本与收益模型入手,研究受贿罪的产生机理,提出如下对策:应控制或减少犯罪收益,增大犯罪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从而最终预防和减少受贿犯罪.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对公共安全的危害,综合分析目前对食品检验中针对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对目前食品中针对沙门氏菌的不同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人们不断地努力,已经非常完善.结论:食品安全事关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出更加早期、准确、方便、适宜推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历来都是国人高度关注的重点课题.不少人士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多属于归责型论述而非理智型论述,将青少年犯罪、吸毒、流浪、迷恋网络等现象归之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某个方而的失误--?它们当然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最终,青少年违法犯罪、流浪、迷恋网络等现象不仅未能得到克制,反而成为现存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困扰着家庭,影响着校同,危害着社会.  相似文献   

19.
贪污罪与盗窃罪同为财产型犯罪,同样侵害公私财产所有权,但贪污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直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破坏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社会危害性在某些方面比盗窃罪还要大,然而贪污罪的起刑数额较盗窃罪高,出罪情节较盗窃罪宽松,这与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相背离.本文就贪污罪与盗窃罪比较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犯罪情况日趋严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始进入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视野.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犯罪案件呈现出发案件数与犯罪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侵财型犯罪比例居高不下、作案手段暴力化倾向严重、以老乡为纽带的犯罪团伙纠集化趋势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