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收集整理高纬高寒地区某铜矿区以往监测资料和开展的动态监测研究的基础上,对近12年来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Mo、Ni、Pb和Zn的时空变异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且定量计算了土壤重金属的累积速率。分析结果表明,堆浸场的Cd、Cu含量在尚未开始堆浸时就已超过国家土壤II级标准限值,年均增长速率又较快,因而此处土壤恶化的可能性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尾矿库和排土场处,除了Ni具有较高的超标风险外,其他元素的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堆浸场下游的表层土壤中Cr、Zn、Ni、Pb、Cr6+、Cd和Cu元素的横向迁移距离相对较短,而As、Hg和Mo元素横向迁移距离略长,更容易随堆浸液排放向下游运移。剖面土壤样品中Cu、Zn、Cr、Cd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土中重金属含量高于深层土壤样品,呈现出在冻土层的冻结锋面上富集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煤中微量元素的过程中,SPSS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文章以淮南矿区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为例,详细介绍了SPSS在统计学描述、正态分布P-P检验、回归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煤中Cr元素服从正态分布;Zn、Cd、Pb和Mo与硫分呈正相关;Ni、Cu、Co和Mo可能赋存于黄铁矿中;Be、Se和Cr与有机质缔合;Zn、Pb和Cd最可能以闪锌矿形式赋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山东省博山区土壤元素背景值状况的计算和研究,统计N、I、V、F、Cd、Cr、Hg、Co、K、P、Mn、Mo、Ni、B、Pb、As、Cu、Se、Zn、Ge、Sb、Fe、有机质等28种指标的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参数,查明了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对其与全国、全省同类参数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量的显著特征是高Mn、F、P、Sr,而低Hg;大部分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土壤母质的成分特征,但Cd、Cr、Hg等受人为活动和污染源的作用在表层土壤中明显富集。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水平总体较好,部分重金属元素分布受地质背景控制,污染地块面积小。研究区Se、Zn、Ge等元素丰富,特色土地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样品测试分析,分析探讨了赣县沙地地区水稻及其根系土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水稻中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未达到食品国家安全标准限制;水稻根系土中As、Cu、Pb、Cr、Zn、Ni重金属元素含量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8种重金属元素在水稻籽实中的平均富集系数高低总体表现为CdZnCuAsHgNiCrPb,迁移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Cd→Zn→Cu→As→Hg→Ni→Cr→Pb。  相似文献   

5.
朱振武  禚玉群 《煤炭学报》2016,41(10):2434-2440
对3个大型洗煤厂的原煤和相应的洗选产物进行了现场采样分析,通过测定原煤和各洗选产物中痕量元素的含量,研究了As,Be,Cd,Co,Cr,Hg,Mn,Ni,Pb,Sb和Se等11种有害痕量元素在洗煤过程中的迁移与脱除规律。结果表明,常规物理洗选能有效脱除煤中的无机矿物组分,在降低精煤灰分和硫分含量的同时,精煤中有害痕量元素也得到一定的脱除,除Se的脱除率较低以外(13.3%),其他元素的脱除率都在2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痕量元素随着伴生的无机矿物被脱除;洗选后Be,Cd,Co,Cr,Hg,Mn,Ni主要向矸石中富集,Se则主要在中煤里富集,As,Pb和Sb在不同洗选产物中的分布则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泗河干流及支流7个表层沉积物中的Hg、As、Cd、Pb、Cr、Ni、Cu、Zn和Mn共9种重金属不同赋存形态含量,阐述了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并运用污染因子法(Cfi)和风险评价指数法(RAC)对重金属的环境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泗河表层沉积物中Hg、Cd和Mn的平均含量均高于环境背景值,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效应。沉积物中Cr和Ni以残渣态为主,除残渣态外,Cd、Mn和Cu可提取态比例较高,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比例较大,Hg则以腐殖酸结合态为主,而As和Zn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腐殖酸结合态均占有一定比例。运用污染因子法计算的不同重金属在沉积物中滞留时间由长至短依次为:Cr>Ni>Zn>Pb>As>Cu>Hg>Mn>Cd,Cd、Mn和Hg在沉积物中滞留时间较短;各种重金属RAC值依次为:Cd>Mn>Cu>Zn>Pb>Hg>As>Ni>Cr,Cd和Mn表现出高风险水平,Cu为中等风险水平,而Hg、As、Pb、Cr、Ni和Zn除了个别点位为中等风险外,大多为低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7.
针对榆树湾侏罗纪煤中微量有害元素的迁移规律,运用手选富集与浮沉结合的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榆树湾侏罗纪煤中微量有害元素总体水平较低,其中As、Ba、Cd、Cr、Mn、Se和Sr等元素较全国多数煤平均水平明显偏高;As、Ag、B、Ba、Be、Cr、Cu、P、Pb、Ni、Sr、Se和V主要分布在镜质组中;微量有害元素在显微组分中元素更容易析出,Mo受赋存状态的影响较小,热解过程中可达到很高的析出率,Ag、B、Be、V和Pb等元素易挥发且受组分影响较小。陕北地区煤中微量有害元素的研究,对环境保护和侏罗纪系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煤的地质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清水塘区土壤的研究,讨论土壤纵面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Zn、Cu、Pb、Cd、As、Rb、Co、Ni、Cr、Hg等的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Zn、Pb、Cd、As等元素平均含量明显偏高。大多数重金属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下降趋势,土壤各层重金属变异系数波动范围较大,位于冶炼厂附近的土壤剖面采样点,其重金属含量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采样点。土壤中的Zn和Cu、Pb和Zn,Zn和Hg,Pb和Hg,Rb和Cd有正相关关系(p<0.01),Cu和Sr,Pb和Sb,Sr和Cr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及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对马兰8号煤顶板、煤样、夹矸及黄铁矿结核中的矿物组成、微量与稀土元素及常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美国大部分煤、中国大部分煤及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对比:煤样中富集Li、Zn、Ga、Sr、Hf、U、Zr、W、Sn和REEs等元素;顶板样品中富集V、Cr、Zn、Rb、Cs、Sr、Hf、U、Zr、W、Tl、Pb、Ni和REEs等元素;夹矸中富集Li、V、Cu、Ga、Sr、Ba、Hf、Th、U、Zr、Sn、W、Pb和REEs等元素;黄铁矿结核中富集Cr、Cu、As、Se、Cd、Sb、W、Tl和Pb等元素,其中有害微量元素V、Cr、Ni、Cu、Zn、As、Se、Ba、Th、Cd、Sn、Sb、Tl和Pb主要分布在黄铁矿结核、顶板及夹矸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明,煤层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同时受海水的影响,不同分层受海水影响程度不同。稀土元素含量与灰分产率的相关性分析,以及与Al和Si等造岩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马兰8号煤层稀土元素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之中。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矿山环境工程领域的论文。对赣南某矿区40个土壤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Cu、Zn、Cr、Ni、Cd、As和Hg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江西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而Pb含量高于背景值。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Cu和Cr、Ni、Cd,Zn和Cd,Ni和Cr、Cd,Hg和As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其可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或复合关系。分别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法对研究区内土壤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和风险评估。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单一元素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Pb>Cd>Zn,但总体污染程度较低;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指出重金属重度污染的样本点主要集中在矿区和河流中下游地区;土壤样本重金属污染系数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Pb、Cd、Zn、Cr、Cu、Hg、Ni和As,整个研究区内土壤污染负荷指数适中,污染水平中等;重金属Cu、Zn、Cr、Ni和As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属于轻微生态风险,而Cd、Hg、Pb在研究区土壤生态环境中的贡献率较高。综合四种方法可知,整个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  相似文献   

11.
运用ICP-MS对淮南矿区6个井田11煤中7种微量元素(As、Se、Cd、Cr、Pb、Ni、B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根据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对淮南矿区11煤在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及煤质进行了洁净程度评价。研究表明,淮南矿区11煤中Se(7.24)元素在煤中富集;Cr、Cd、Ni元素分散;7种微量元素中,Be、Cr和Ni的含量超过了允许含量限值;11煤中微量元素的潜在污染综合指数为0.255,洁净等级为洁净煤~次洁净煤。  相似文献   

12.
运用ICP-MS对淮南矿区6个井田11煤中7种微量元素(As、Se、Cd、Cr、Pb、Ni、B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根据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对淮南矿区11煤在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及煤质进行了洁净程度评价。研究表明,淮南矿区11煤中Se(7.24)元素在煤中富集;Cr、Cd、Ni元素分散;7种微量元素中,Be、Cr和Ni的含量超过了允许含量限值;11煤中微量元素的潜在污染综合指数为0.255,洁净等级为洁净煤~次洁净煤。  相似文献   

13.
王秋月  冯辉  杜丽娜 《中州煤炭》2024,(2):103-111+117
房山煤矿区有百年的煤矿开采历史,可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为了评估房山煤矿区土壤环境状况,在房山周口店地区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矿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196件表层土样和40件深层土样,对土样中重金属元素As、Cd、Cr、Hg、Ni、Pb、Zn的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运用数理统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空间分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房山煤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表层和深层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重金属元素平均值普遍高于北京市区域背景值,Hg元素尤其明显;表层土壤中除Hg、Cd、As外,其他元素分布较均匀;除Pb、Zn元素外,其他元素在深层土壤中的富集系数普遍大于表层土壤;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Cr和Ni, Hg和Pb、Cd和Zn的来源可能相同。土壤母质和自然成土过程可能是影响土壤中Cr和Ni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工业矿业活动可能是Cd和Zn元素含量偏高的原因,地质背景叠加人类活动可能是影响Hg和Pb元素分布的原因;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水平方向上研究区北部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南部整体偏高,Hg和Pb、Cr和Ni、Zn和Cd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较相似。纵向上,As、C...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青海某铁多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测试了其土壤重金属元素(As、Cd、Hg、Pb、Cu、Zn、Cr、Ni)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中除Cd元素外,As、Hg、Pb、Cu、Zn、Cr、Ni元素含量平均值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Ⅲ级标准(GB 15618—1995)限值;(2)研究区土壤质量较好,重金属元素污染轻微,Cd和Pb元素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Cd元素达到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采用模糊数学法研究了最大隶属度、污染程度等,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Zn、Pb、Cu、Cd、As、Hg、Ni和Cr最大值浓度超出背景值16.25、14.87、4.76、9.79、10.70、11.68、1.22和1.06倍,土壤受到Zn、Pb、Cu、Cd、As和Hg六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模糊数学法综合评价重金属元素的最大隶属度为0.472,污染程度为三级污染。  相似文献   

16.
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湖北省云梦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气干湿沉降监测,共采集干、湿沉降样品各60件,测试了12项元素,计算获得8项重金属元素的干湿沉降年通量平均值。大气干湿沉降中,Pb、Cr、As、P、Cu、Zn、Ni等以颗粒态为主,I、Hg溶解态含量大于颗粒态含量,Cd、N、K含量颗粒态与溶解态大致相等。通过元素富集系数分析,认为该地区大气中Cd、Zn、Hg、Pb等重金属元素来源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大气干湿沉降是土壤重金属的重要输入源。分析认为该地区大气中As、N、Cu、I、Cd等元素受化工影响比较大,Zn、Ni两元素来源受人们日常生产活动影响比较大;Hg元素来源与交通尘有关,Pb元素来源与交通尘无直接关系;K元素来源受地面扬尘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煤矿复垦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变化及富集特征,以安徽淮南市潘一矿复垦区土壤为例,在2008-2010年期间对复垦区土壤中Cu,Mn,Ni,Pb,Cd,Hg,As 七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并利用Surfer8.0软件对重金属的水平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采用富集因子法来判断土壤中重金属人为污染情况。结果表明:煤矸石充填复垦区土壤,随着覆土年限的增加,除Mn和As元素外,Cu,Ni,Pb,Cd和Hg这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淮南市土壤背景值,并出现一定程度的累积;从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水平空间分布看,煤矸石山的堆积、淋溶和粉煤灰贮灰场的存在对周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重金属污染。复垦区土壤剖面上Cu,Ni,Pb,Cd元素含量呈现表层(0~20 cm)和底层(80~100 cm)含量高,中部(20~80 cm)含量低的分布规律。分析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因子,表明复垦区土壤已经受到了煤矿开采和煤矸石充填活动的影响。其中Cu,Ni,Pb,Hg和Cd元素已经出现富集,并且Cu,Ni,Pb,Hg元素达到了轻微污染水平,Cd元素达到了显著污染水平。Mn和As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没有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18.
以恩施东部典型山区野三关地区土壤为对象,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7个主因子,对研究区土壤3 086件样品中的8个重金属元素Cd、As、Cu、Zn、Hg、Pb、Ni、Cr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Cd、Cr、Zn、Ni主要来源于自然成因的二叠系黑色岩系风化母质;Cu的来源除二叠系母质有所贡献外,也部分来自于其它母质区;Hg来源除了二叠系母质外,也存在寒武—奥陶系层间矿化活动中以及碳酸盐系的贡献;As、Pb来源于铅锌的综合异常区。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趋势与地质背景和表生环境下元素的风化、迁移等活动有关。总体说来,野三关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19.
老万场金矿藓类重金属富集特性及其生态修复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文云  张朝晖 《金属矿山》2008,38(9):134-139
利用原子吸收法对贵州老万场金矿土生对齿藓、皱叶毛口藓、芽孢银藓、云南墙藓及其基质中Au、Ca、Cr、Cu、Pb、Zn、Cd、Co、Hg、As含量进行了测定。土壤10种重金属含量中,Hg超出国家土壤环境三级标准值3.676~5.111倍,As超出了14.276~17.467倍,说明老万场金矿已被Hg和As严重污染。苔藓植物体内金属元素普遍比较高,并与基质中的重金属含量呈一定的相关性。在苔藓植物体内Cr与 As、Au与Cu在0.05水平上达到正相关,Au与Hg在0.05水平上达到负相关,Cu与Hg在0.1水平上达到显著负相关。皱叶毛口藓和芽孢银藓对Au强烈富集,可以作Au的探矿指示植物;芽孢银藓Cr,Zn,Co相对富集,可用作Cr,Zn,Co污染严重的地区生态修复的素材;云南墙藓对Pb相对富集,它可以在Pb污染严重的地区富集Pb元素,起到修复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泉州市主要工业区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泉州市工业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对泉州市主要工业区土壤中Cd、As、Pb、Zn、Cu、Hg、Ni和Cr等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这些工业区土壤重金属通过皮肤暴露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区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以Zn、Cu、Pb污染最为严重.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土壤重金属非致病风险大小为:Pb> As> Cu> Cr> Cd> Zn> Hg> Ni,均小于致癌风险阚值1,对人体不会造成健康危害.致癌风险Cd> As,均低于致癌风险阈值,表明Cd和As不是主要的致癌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