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资源城乡分布的"马太效应"成为其通往农村的一大障碍。高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文化生态的建设现状表明亟需拉近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发展的距离。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定位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需求的"错位"是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走向互动的内在动因。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基于不同文化生态位展开互动的实践途径是高等农业教育通往农村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大禹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支脉,尤其是构成了中国洪水神话传说的主体。用文化传播理论对淮河流域有关大禹的诸多神话传说的流变特征进行解释,可以看出,淮河流域有关大禹的诸多神话传说是在文化传播、交汇、融合过程中原生态神话向次生态神话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苏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不足.完善苏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转变观念,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被动服务模式,完善传播链条,注重服务对象的效果反馈.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绝非一件易事,它涉及对生态危机意识的培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生态文化教育,推动环境正义的实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也是培养、塑造和谐人格的契机,它是将集体主义精神、社会公德的培养融入到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探索生态文化教育与和谐人格教育的新模式,为构建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大众、政府作为及民间传统的博弈过程。既有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客观上要求以文化植入作为重要实现手段;然而,基于文化机构建设、人口流动与现代传媒发生的文化植入,并未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民间依旧保留了自己传统的文化意识。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建构一种涵盖而又不拘泥于文化人类学意义的"文化生态"意识。搞清农村文化的当前生态格局,研究文化植入的限度并进而转向对文化发生的日常生活空间的关注,在尊重和理解民间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乡村生活与文化大众、政府作为的沟通机制可能是深入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着手考察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传播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文化离不开传播,而传播本身就蕴含了文化的传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传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高校校报、广播台、校园网等作为高校主要传播媒介,对校园文化的传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高校传媒要在传播校园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传播经历了起步、物质文化传播、制度文化传播、精神文化传播、民族化等五个阶段,凸显了文化即传播、循序渐进、民族化、时代化等基本规律,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的保护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也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两岸要实现统一在文化上要有相应的整合,文化生态保护将有利于两岸文化的进一步整合。闽南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文化生态保护上应该从整合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这三个方面进行维护,以利于闽南文化生态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多样性及其生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具体文化的概念,是关于文化的形式或形态的概念.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可以对文化多样性进行深刻的透析,文化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多样性文化的分类及其生态关联就是在这种透析过程中的理论拓展,这种分析对于我国目前和谐文化生态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大生态文化"是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点的学校环境生态文化和人文生态文化总合的观点。并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就高职院校如何大力加强高职特色"大生态文化"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态治理需要不同层面的主体之间行为协调一致,关键在于建立不同层次主体之间协调的桥梁。本文提出以农村合作组织为平台,来协调农户生计发展和农村生态治理之间的冲突,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嵌入农村生态治理体系,改善农户生计策略,实现农户生计与生态治理的协调一致,降低农户生计过程对生态治理的负面影响,提高生态治理水平和农户生计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迅速拉大,乡村衰败问题日益严重,由此新农村运动开始在全国展开,引发了乡村建设的热潮.本文从乡村复兴的视角出发,结合益阳市城郊新农村清溪村的典型案例,论述了该村在经济、产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复兴发展,进而得出了经济复兴是关键、产业复兴是保障、文化复兴是根本和生态环境复兴是重点等结论.  相似文献   

13.
佛寺园林建设在我国农村中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持续扩张,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未得到广泛关注。将生态设计的思想应用到寺庙景观设计中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形成有地域性特色的寺庙景观。从场地精神的保护与利用、科学地规划、“本土化”设计、使用绿色能源与减量设计四个方面阐述寺庙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并以石佛寺景观规划为例,阐述寺庙景观规划的流程和生态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生土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关注.在近代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给生土建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生土建筑的研究现状及水平,简要归纳了生土建筑的优点和缺点,提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是一种共生关系。民俗文化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依托资源,但并非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可转化为旅游资源,只有通过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才可实现其资源的转化。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概念、特点的分析,探讨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原则,并提出其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陕南山地民居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陕南典型聚落秦茂村民居现状的调查,从民居建筑空间模式、墙体构造方面分析了陕南山地传统生土民居演变与发展的过程,指出了民居自发演变的趋势以及原因,对现代乡村民居营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空间布局不合理、构造做法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等进行了分析.对民居冬夏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测试,并采用DOE2.0对典型民居进行了能耗模拟,定量得出生土围护墙体民居冬暖夏凉的生态特性,强调了生土民居的生态价值,为新民居方案以及实现生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生态精神,形成文化共同体,是生态文化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校园生态文化共同体的生成以"生态"为旨归,围绕"民主精神"与"道德关怀"的原则,建立共同体"尊重"、"同情"的核心价值,成为共同体成员普遍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要平衡三大关系,"软硬"兼施,以适当技术维护共同体的生长、转型。校园生态文化共同体的价值选择,将共享、浸润在校园环境文化系统、个体文化系统、群体文化系统中,逐步凝结为校园的文化信念和精神品质,引领师生追求共同的愿景,养成校园成员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形成团结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恩施州是我国18个典型贫困区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建设重点攻坚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加之脆弱生态环境的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以湖北少数民族典型山区恩施州为例,对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发展必要性及模式进行分析,并根据其自然社会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背后深层次原因之一,则是农村居民水法制意识较弱,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农村水环境造成了破坏.本文从调研获取的数据,对农村居民水法意识做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农村居民水法意识,促进农村水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多层次综合指标评价法,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方面构建长株潭地区生态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云田村为例,对其2014年的生态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云田村生态建设综合得分为71.9,其中生态环境得分20.3,生态经济得分29.1,生态社会得分22.5,3个维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分布均衡,发展相对协调;2)村镇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改善成效显著,满足国家生态村相关标准要求;3)主导产业明晰,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符合生态农业发展要求;4)基础设施齐全,但使用率低,乡村政务管理和文化建设方面水平较低,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