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聚乳酸和木棉纤维为原料,采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技术,制得一种复合多孔吸油材料,其具有生物可降解、可循环利用及吸油速率快等特性。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表征复合多孔吸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等,主要探究木棉纤维的质量分数和纤维长度对复合多孔吸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木棉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多孔吸油材料的吸油性能呈增强趋势;木棉纤维的长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复合多孔吸油材料的吸油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活性炭纤维为前驱体,纳米银溶液为银源,先使活性炭纤维吸附纳米银,Fe3O4为铁源,再吸附Fe3O4制备Fe3O4/Ag/活性炭纤维复合吸波材料,经测试其反射率最优为-40d B,具有较为优越的吸波性能。在充分发挥碳材料质轻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材料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从而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改性好的蔗渣纤维素基吸油树脂与软质聚氨酯泡沫共混,对所共混的纤维素基软质聚氨酯泡沫性能进行研究。研究性能包括吸油率、吸油速率、保油率、泡沫密度、油水选择性及反复使用性。由于纤维素吸油树脂本身具有一定的吸油率,加入到聚氨酯泡沫中,细小的纤维会将聚氨酯泡沫孔洞旁边的缝隙填满,这样不仅会增加其强度,而且在增加其重量的同时会增加混合材料的吸油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泡沫的吸油速率。聚氨酯吸油材料性能测试证明,加改性纤维素聚氨酯泡沫有较高的吸油率、吸油速率;保油率低,间接说明其反复使用性能较好,且泡沫开孔均匀,有一定的油水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以非织造技术制成的聚酰亚胺(PI)纤维的三层结构体为过滤材料坯体,经以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与环氧酚醛树脂为主的耐高温水解整理液浸轧,再经低温防泳移预烘和高温交联焙烘等多种技术方案,使过滤材料纤维表面形成完整包覆的、均匀分散着PTFE颗粒的膜结构,隔绝高温水汽接触纤维,使PI过滤材料具有拒水拒油及耐高温水解的性能。经测试,该过滤材料各项性能均可达到或超过袋式除尘器技术要求中耐温特性和专项技术所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制备一种隔热的功能纺织品,分别以涤棉混纺机织物、PP熔喷无纺布、PP纺粘无纺布为骨架材料,将经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介导氧化后的纤维素微纤维与Zr4+、SiO2前体溶液的混合液浇筑到织物表面,经冷冻干燥后制备ZrO2和SiO2改性的隔热纤维素微纤维(CMF)气凝胶复合织物。通过傅立叶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热成像仪、厚度仪、强力拉伸仪等对气凝胶复合织物进行表面形貌、化学组成、隔热性能及服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气凝胶复合织物具有较高孔隙率,且气凝胶层与织物表面结合良好;FTIR和XRD表明Zr和Si成功附着在织物表面构成耐高温层;随着气凝胶层厚度的增加,复合织物的隔热性能也有所提升。本文制备的气凝胶复合织物具备优良的隔热性能,且服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切片为原料进行熔喷加工,可制得微米级吸油材料,该材料孔隙率大,吸油速率快。对比于几种常规吸油材料,可降解聚乳酸熔喷吸油材料对0#柴油的吸附能力仅次于聚氨酯泡沫(海绵),但其保油性能优于聚氨酯泡沫(海绵)。其对常见生活用油及废机油的吸油倍率在自身质量的40倍以上。该材料吸油性能稳定,受温度影响较小,且重复使用后性能仍较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紫外接枝技术将甲基丙烯酸丁酯(BMA)接枝到熔喷聚丙烯(MBPP)非织造材料中,提高材料亲油性;对涤纶(PET)针刺非织造材料表面浸轧无氟拒水剂NT-X018,使材料表面更加疏水亲油;采用热压黏合法,将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和拒水PET针刺非织造材料复合,制备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以改善MBPP非织造材料力学性能较差的现状。分别采用正交试验确定紫外接枝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及PET针刺非织造材料拒水整理的最佳工艺,并将MBPP非织造材料、改性MBPP非织造材料、PET针刺非织造材料与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改性MBPP/拒水PET复合吸油材料吸附率与保油率、重复使用性能及力学性能都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聚酰亚胺(PI)树脂为基体、连续玻璃纤维为增强体、耐高温磁粉掺杂炭黑(CB)为吸收剂,采用预浸料-热压工艺制备了吸收剂配料比不同和填料比不同的PI树脂基结构吸波复合材料层合板,测试并探究了不同CB质量分数和不同填料比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树脂和填料比为1∶1、CB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在常温和高温下的吸波性能最好,不超过﹣10.000 dB时的有效带宽分别为3.030 GHz和1.690 GHz;添加一定量的CB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和力学性能,但过多的CB对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作用很小甚至有所减弱;当CB质量分数为5.0%时,复合材料在350℃下的高温弯曲强度保持率为65.8%、层间剪切强度保持率为65.3%,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用低密度聚乙烯作为基体材料,分别与碳纳米管(CNT)吸收剂、纳米Fe_3O_4吸收剂融合,制备吸波复合板材。采用网络分析仪-波导管系统分析了吸波剂浓度、板材厚度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CNT复合板材的厚度为3.6mm时,最佳吸收剂浓度为1.5%,回损在9.96GHz处达到最大值-40.92dB;纳米Fe_3O_4吸波材料厚度为3.6mm时,回损随吸收剂浓度增加而增大,在浓度2.0%时,回损在9.44GHz处可达-23.95dB。复合板材的吸波性能随板材厚度的增加而增强。板材厚度相同时,同浓度的CNT的吸波性能优于纳米Fe_3O_4。  相似文献   

10.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前驱体Mn_(0.667)Ni_(0.166)Co_(0.166)CO_3,通过激光粒度仪、松装密度仪、振实密度仪、比表面积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多种手段对前驱体进行表征,研究不同NH_3/M(M=Mn、Ni、Co)摩尔比对前驱体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H_3/M=0时,合成的前驱体材料粒度分布均匀、密度高、比表面积小、结晶程度较好,并且颗粒呈球形、表面光滑、内部密实无空心现象。将该条件下的前驱体与碳酸锂混合,用高温固相法制备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Li_(0.2)Mn_(0.534)Ni_(0.133)Co_(0.133)]O_2。经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电化学性能良好,在充放电电压为2.0~4.6V范围内,电流密度20m A?g~(-1)条件下,首周放电容量达272.6m Ah?g~(-1),首次效率为87.5%;电流密度40m A?g~(-1)条件下,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保持率9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