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HARACTERISTICSOFCOAL-FORMEDGASACCUMULATIONBELTSINTHEEASTPARTOFTHECENTRAL-ASIACOAL-FORMEDGASACCUMULATIONDOMAIN──SERIESSTUDYⅢO...  相似文献   

2.
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THECOAL-FORMEDGASESIHTHEEASTOFTHECENTRAL-ASIACOAL-FORMEDGASACCUMULATIONDOMAIN──SERIESSTUDYⅡONTHEC...  相似文献   

3.
GENETICCLASSIFICATIONAND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ONTINENTALPETROLEUMSYSTEMSINCHINA¥DonLirong;LiWei;FangXiang(PesearchIns...  相似文献   

4.
ACOMPARISONOFWATER-OILRELATIVEPERMEABILITYBYSTEADY-STATEFLOWANDUNSTEADY-STATEFLOWTECHNIQUESACOMPARISONOFWATER-OILRELATIVEPERM...  相似文献   

5.
ORGANICPETR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COALANDTERRESTRIALORGANICMATTERANDTHEIRASSESSMENTASANOILSOURCEROCK¥WangFei-yu(PetroleumU...  相似文献   

6.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HORIZONTAL WELLSTHEFACTORSAFFECTINGTHEPRODUCTIVITYOFHORIZONTALWELLS¥HuDong-hui;YanJ...  相似文献   

7.
PETROLIFEROUSPROVINCEANDRESOURCEPOTENTIALOFTHENORTHEASTASIATHEMOSTPROSPECTIVENEW──THEMOSTPROSPECTIVENEWPROVINCEINASIAHuJian-y...  相似文献   

8.
A STUDY OF THE VARIATION OF TOTALLIQUID PRODUCTION OF AN OIL FIELD IN ITS LATER HIGH WATER CUT STAGEASTUDYOFTHEVARIATIONOFTOT...  相似文献   

9.
ACCELERATINGREGIONALEXPLORATIONINTHETHREEMAJORBASINSOFXINJIANGTOEARLYREALIZEOILPRODUCINGAREASTOBESTRATEGICALLYSUCCEEDEDZhangW...  相似文献   

10.
勤于开拓努力实践不断探索设备管理新路张廷建,邹厚俊武汉石油化工厂430082BEDILLIGENTINDEVELOPMENT,BEHARDWORKINGINPRACTICETORESEARCHCONTINUOUSLYTHENEWWAYOFEQUIPM...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天山构造带中小型山间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天山构造带中的中小型山间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之上形成的。它们经历了晚二叠世断陷湖、三叠一侏罗纪坳陷型湖泊-沼泽及白垩纪一新生代收缩型山间盆地3个成盆期。燕山运动控制着盆地次一级构造单元的格局及局部构造的形成。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着局部构造和断裂的最后定型以及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这些山间盆地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渤海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的性质(基底性质、深部结构特征、盆地类型)、沉积—构造特征(构造单元特征、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特征、沉积沉降速率)和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特征、圈闭类型、生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研究认为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基底性质相似,同属于陆壳之上的刚性基底,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地宏观构造形态相耦合;盆地发育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类似的迁移规律;均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存在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均以构造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不同阶段.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东亚板块的差异运动和深部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末期的构造反转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大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源于太平洋构造域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弧后深部作用;早白垩世末期的盆地反转可能是中国东部左旋走滑带作用的结果;而晚白垩世以来则属于区域性的稳定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中小盆地是随印支运动后华北地台的活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印支、燕山、喜山期分别形成坳陷型、断坳型和断陷型三大基本类型的盆地,相应的沉积建造可分为三叠系、株罗—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几个构造层。不同类型的盆地有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坳陷型企地应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坳陷盆地以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而断陷型盆地则应以寻找岩性类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中下扬子区及滇黔桂地区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成藏系统特征进行了讨论,据此总结出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诸要素与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具有以下特征:原型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主力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受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控制形成三类有效生储盖组合;后期构造作用控制残留盆地晚期生烃中心;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继承性大型古隆起是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古生界生烃区的生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必须形成有机的配置;后期构造改造适中,既要有适当挤压隆升,形成必要的储集空间、圈闭和运移动力,使油气富集,又要不破坏油气藏;在经历后期构造改造后,盆地的晚期生烃及晚期油气运移受改造后的构造格局控制。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意义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基于岩性、重力、磁场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的基底构造特征。柴达木盆地是在印支运动之后的总体挤压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下形成的,基底构造发育。沿北西方向受祁连山与昆仑山相向挤压对冲的控制,发育了祁连南缘断裂、柴北缘断裂、葫北─陵间─达霍断裂、Ⅺ号断裂和昆北断裂等区域性断裂构造;沿北东东─北东方向受阿尔金构造带的强烈影响,发育了阿南断裂、塔尔丁─鱼卡断裂和格尔木一锡铁山断裂。两组方向的基底构造的复合叠加对盖层沉积建造的发育和展布起着重大控制作用,致使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具有北西-南东向分带,北东-南西向分区的特点,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侏罗纪、第三纪和第四纪油气资源的形成、分布和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剖面构造解释发现,川西前陆盆地南段二叠纪之前发育伸展裂谷盆地,其中可能充填沉积了数千米厚的志留系-石炭系的古生代地层;晚期经历了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最终在几何学上表现为一个双层构造,即浅层逆冲褶皱构造和深部裂谷构造。浅层构造表现为一些断坪-断坡式逆冲断层以及与其伴生的褶皱变形,构造样式主要表现为断层转折褶皱,局部褶皱发育突破断层;而深部裂谷构造则发育地堑盆地和半地堑盆地,遭受挤压变形后发育局部正反转变形,并使得上覆的二叠系、中生界和新生界发生同步褶皱变形。深部裂谷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浅层冲断构造的发育形成。川西前陆盆地南段深部的古生界以及由于构造反转形成的古生界和中生界背斜中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是川西地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演化历史与含油气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准噶尔盆地的发展,经历了晚古生代弧后盆地阶段,晚二叠世至侏罗纪的残余弧后盆地阶段以及其后的远源碰撞山间盆地阶段。它是一个由多期原型盆地叠置的继承性盆地,为烃源岩的生成演化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各时代各类圈闭发育,含油气远景良好。  相似文献   

19.
论石油地震地质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油地震地质学的10项基本内容是:构造图的编制,大地构造研究,盆地属性研究,盆地内部构造特征研究,局部构造研究,区域地震地层学研究,隐蔽圈闭研究,生油条件研究,储集层研究,含油区远景综合评价。这一学科的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构造认识阶段,构造研究与地层研究阶段,油气远景综合评价阶段。这一学科的3个特点是:不可简化性,可分解性,明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20.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 郯庐断裂带以西,燕山及其以南,太行山及其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北) 的早、中侏罗世盆地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进行原型恢复,编制了该地区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图。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原型盆地分类: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压性盆地,分为大中型坳陷盆地和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成盆模式有3 种( 走滑盆地,伸展盆地,类前陆盆地) ,将该地区分为西部伸展盆地区、东部走滑盆区地和南部挤压盆地区。认为该地区中生代盆地分布及演化受控于滨太平洋区域构造带和秦岭—祁连区域构造带的作用,由于盆地规模比较小,热坳陷也比较小,使这些中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与同一地质时代发育的松辽盆地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