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11月,中国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体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这是在结合外国实践经验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城市健康发展模式的积极探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传统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相比,两者在建设目标、构建载体及技术措施上均有差异性。海绵城市体系以城市绿地系统为重要载体,海绵城市体系的确定以城市绿地系统为主要依据,同时海绵城市体系的规划结果又对城市绿地系统提出更全面的要求,两者虽然在规划过程中可相互指导,但是在结构布局上仍存在差异。城市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中担任辅助角色,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在海绵城市体系中可承担不同的功能,在海绵城市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合理地控制建设方向与建设强度。现阶段,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体系构建的浪潮之中,保持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既是平衡城市建设与自然水文相互适应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避免海绵城市体系盲目地运动式发展的充分条件,同时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居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居业》2015,(19)
<正>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综合管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城市绿地系统是构建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绿地系统规划结合低影响开发的控制指标和技术措施,分别对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其他绿地等用地类型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通过研究发现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认识中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天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研究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指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增加土壤对雨水的吸收,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和缺水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城市绿地规划中着眼于景观化和服务游人功能化,城市雨洪、水污染却被忽略的问题,将LID(低影响开发)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中,改变现状,建设海绵城市。LID技术是能够快速实现城市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再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是一种通过对源头进行分散控制的雨水管理实践形式。基于LID技术,分别将雨水源头控制、雨水过滤处理以及雨水的储存再利用同植物群落截留、透水铺装与绿色停车场、雨水花园和调蓄池等绿地规划的方法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以LID 为技术支撑,以园林设计方法为依托,能够接近自然水文循环的城市绿地雨水管理系统新常态。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土地资源最为稀缺的国家,高强度开发是我国常见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面对高强度开发城市土地稀缺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矛盾,文章以南京市红花-机场地区为例,探讨从雨水的下落、产生径流和排放的三个过程,提出了能够在高强度开发地区使用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1、在雨水源头,强调建筑单体和场地内的雨水微循环利用以及道路的低影响开发;2、在雨水径流转运的中端,强调城市绿地接纳雨水径流;3、在径流排放的末端,强调河道适应洪水过程。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发布,以及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和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海绵城市的建设热潮。但在各城市真正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困惑和问题,直接影响试点城市的推行效率以及实施方案科学性。文章仅就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困惑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城市绿地空间条件、基础设施现状特点与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重视的若干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融合渐渐成为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思路,根据不同的地貌和生态现状将自然和城市有机结合及将雨水管理渗透到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对城市绿地建设的类型、布局、制度、技术指标等产生有利影响,最后达到为人居环境注入水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海绵校园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缓解城市水环境污染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文中以陕西省汉中市某高校校园为例,从GIS二维和三维基础数据组织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方面入手,针对雨水收集、回用和管理作了空间布局分析与初步探讨。结果表明:GIS空间分析方法能够与用地布局、容积率、建筑密度等场地设计参数和信息化管理有机结合,对雨水的吸收、渗透、净化、储存和再利用等环节可借助地理空间建模和水动力模型进行量化分析与模拟,为解决校园内雨水资源利用、景观绿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和海绵校园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本人在蛇口工作6年,回到这里非常亲切,借此机会介绍一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主要讲三个部分:一是这个规范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关系,二是修编概况,三是主要修编内容。一、海绵城市是多目标的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有一个小括号是"低影响开发系统",我们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包括整个城市的有机组成体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小区雨水建设规范是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标准。海绵城市建设中,在指南中谈到由几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海绵城市理论,从城市道路透水性设计、城市绿地改造及加强城市各区域水利联系三个方面展开对城市雨水应对措施改进的论述。着重叙述以加大城市雨水渗透能力、雨水净化能力、雨水储集能力以及雨水再利用能力为目的,城市道路透水性设计及对城市绿地改造,以期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向,推动城市向着"海绵城市"化发展,缓解城市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生活不适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能较好地吸收雨水,具有较好的蓄水和净水能力,需要时又可以将吸收的雨水进行释放和利用。因此,"海绵城市"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运用,可以使城市的雨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论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日益加剧的城市洪涝灾害,我国颁布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人工湿地作为一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其较好的吸纳径流、去除污染及景观价值方面的优势必将在径流总量/污染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建议,对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以及设计时相对于传统人工湿地设计的不同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对人工湿地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及应用方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海绵城市"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其中给出了海绵城市的定义,"海绵城市"的专业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指城市能够具有像海绵一样的性能,能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自如地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  相似文献   

15.
张乔松 《园林》2016,(10):34-38
正城市绿地是最好的自然海绵体,保护和建设好足够的城市绿地,并切实推广和增加屋顶的绿化面积就是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而最好的城市绿地就是以冠大荫浓的乔木为主,多层结构,绿量优先,使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截留雨水的海绵效益高度统一。城市绿地滞留雨水主要通过冠层滞留、表土疏渗和根际滞留三个层次,优良的树木配置和栽培养护的绿地可以滞留不少于80%的年下渗雨量。而绿地树木的选择、育苗方式(修剪)以及绿地土壤基础等问题都将影响绿地生态效益和海绵效益的发挥。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适地适树配置乔木、改良绿地土壤、优  相似文献   

16.
<正>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近年来,我国也较快了对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唯一一个县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迁安市在强化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和综合利用过程中,结合场地现状和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技术规范,设计了集生态集雨带、水质净化措施、综合慢行系统、植物景观规划等于一体的集雨型生态绿地系统,实现本项目规划设计与上位规划的有机衔接,试点总面积为21.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7.
《上海建材》2016,(4):33-35
正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属于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体现。1海绵城市的内涵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是指城  相似文献   

18.
上海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指标及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然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适应性却与区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通过对上海不同类型城市绿地的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渗透率的调查,结合室内人工降雨模拟实验和SWMM水文水利模型对汇水区径流量和污染物含量的模拟演算结果,构建适合上海气候及土壤条件的绿地建设指标体系,筛选适宜上海地区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并在上海首个城市绿地低影响开发技术示范项目中进行实践验证,为上海城市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实践和海绵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低影响开发"是20世纪晚期兴起的雨洪管理与面污染处理技术,其目的是保护自然水文功能,使开发地区完成建设后依然拥有接近自然水文循环的环境。在亟待解决城市内涝和节水净水问题背景下,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构造城市绿地系统,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新课题。文章从城市绿地结构与布局和海绵系统构建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基础,充分考虑区域内基础条件和规划目标,刚性与弹性并重,探索适宜的南方城市绿地构建模式,提出在"LID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安市雨水控制利用的现状和制约海绵城市建设难题的分析,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和相关的技术措施,对西安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探讨,重点介绍绿色屋顶、植草沟、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在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可行性以及应用的条件,并通过实例分析了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