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留存保护和开发升级的和谐共生,本文以永泰县洑口乡紫山村为例,通过研究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律,并基于保护传统村落特色文化遗产的前提,注重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与发展有机结合,提出了采用活化利用的模式进行紫山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实现了村落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借助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的分析表明,针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通过采用活化利用的模式,既能留住乡愁,又能更加有效地帮助传统村落充分发展自身特色优势,让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传统村落活化并且展示新作为,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趋势。本文以五台山佛光寺和闫家寨村为例,从村落风貌与历史建筑的协调、适应,传统村落发展对旅游体验的提升,基于古建筑旅游的乡村振兴等方面探索传统村落与建筑遗产整体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施方案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3)
在城乡一体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不断遭受着冲击和破坏,由于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保护和利用统筹不够、管理资金不足不到位、缺乏特色等原因,在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乡村振兴视角维度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开发利用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鄂东南传统村落正面临"保存性消亡"和"建设性破坏"等现实困境,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已成为当今乡村振兴背景下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该文以湖北通山县白泥村为例,结合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背景,分析了传统村落宗祠的空间价值和文化价值,提出"祠村一体、新旧一体...  相似文献   

8.
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振兴模式,在保护、活化传统村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在诸多村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定问题,具体的建设成效有待考量。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传统村落安徽省亳州市药王村为例,利用相关方法分析对比艺术介入前后村落的变化,发现新旧空间的差异性及空间演替的合理性或问题所在并提出建议,为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西龙胜梯田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为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且梯田的地形地貌特征已融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农业生产生活高度的融合。广西龙胜梯田除龙脊核心区域外的其他村落,因地处相对偏僻、梯田面积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等原因而被遗落在前一阶段的乡村振兴建设中未能对其农业遗产价值进行充分评估和保护利用,村落农业文化景观未被充分激活,现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本文以上述村落样本——广西龙胜洋湾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农业文化遗产思维下,广西龙胜梯田非核心区域的民族传统村落梯田景观的保护与活化,探寻村落在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保护与活化发展之路径。  相似文献   

10.
樟林古港作为红头船的故乡,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遗产点,享有粤东“通洋总汇”之美誉,兴盛历时百余载。随着现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与保护,樟林古港文化遗产受到很大破坏并面临逐渐消失的危机,如何寻找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平衡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文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分析其历史保护和活化困境,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一、保护蓝绿山水格局,恢复视线通廊;二、保护“八街六社”传统街巷格局;三、古建筑保护以及古港河街景观保护,从而更加系统性地保护和活化樟林古港的历史环境,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地貌地景种类丰富,数千年的历史产生了多元的地域文化。独特的自然地貌交织着悠长的历史演变,使得我国乡村的发展精彩纷呈,各类乡村设计和乡村营造活动层出不穷。目前,针对特色乡村,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设计框架及技术方法;但是对于占乡村绝大多数的传统农业型乡村来说,它们的特色相对单一或者缺失,目前对其的营造和设计模式针对性不强,难以解决这些传统农业型乡村建设发展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基于自然营法的复合型设计方法,提出传统农业型乡村规划设计应该注重自然格局、自然微水系、自然街巷、自然农业、自然运营五个维度的演进叠加的规划设计方法,并将之运用于江南地区的自然村——陈庄的空间设计实践探索中,旨在为广大传统农业型乡村的空间营造与振兴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乡村规划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而传统村落是乡村规划中传承自然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从生态文明和地方性的视角进行科学规划。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例,运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及与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要素的关联特征,从聚落与自然的格局关系视角,发现了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量与自然要素丰度双聚集、山形水势结构清晰、自然要素叠加关系明显等地方性空间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统村落全域全要素的保护理念和以地方性为依据的“重点连片、次类带状、单一点状”的分类规划路径,探索集中连片保护理念下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特色的规划方法,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香港城市化不断推进,新界乡村居民大规模迁徙到市区,乡村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物质景观逐渐衰败。90年代后,香港开始通过不同方式推动乡村转型,取得良好成效,可为内地乡村复兴提供有益参考。从近现代香港乡村演化路径切入,以转型发展中的荔枝窝、盐田仔、大澳村以及南丫岛为例,基于“后生产主义”理论视角探讨乡村复兴的不同驱动方式,包括由精英阶层“多方联合”推动,由本地居民自发保护,由政府或村民开展的“零碎型”保护,以及由中产阶级迁入而推动的“乡村绅士化”等4类乡村复兴方式。香港乡村经历了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发展的演化路径,乡村职能从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乡村消费,城市资本对乡村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进行重构。香港乡村复兴主要由民间力量推动,政府参与度较低。乡村转型亟待综合性保护规划的制定, 并通过因村施策、多方合作等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等多维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
The pastoral complex is a product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beautiful villages, and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pastoral complex, ranging from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s to the functional layout, and put forward the practical strategy of the pastoral complex planning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o innovate the pastoral complex model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s the carri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poverty alleviation as the guide; and to enrich the pastoral complex with local culture as the reliance. In this paper, Guixi Town of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was selected for research to explore its unique national cultural value and ecological advantages, so as to provide perfect theories for the planning of rural towns and explore a new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从亲身参与实践的元阳县阿者科村近年来的变化、近几年接触的十多个不同类型村落的分析以及二十多年间对 223 个村落考察的统计分析等三个方面的现实情况提出问题,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思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艰巨性、可持续性、振兴动力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分析保护发展难点、贫困型村落、空心村、 传统村落及其民居、非遗的未来走向、外界介入、人才振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针对当下“凝冻式”保护利用导致的传统村落活力缺失、日渐破败和空心化的严峻问题,基于环太湖传统村落的深入调研,从“三生”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活态化保护利用多元路径。其中,空间维度的多层级路径由村落整体格局、建筑单体和室内环境三个层级构成;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路径由近期、中期和远期相结合的方式渐进推进,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路径相互交织作用,共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最后以环太湖地区周铁传统村示范工程建设为例阐述了上述多元路径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兼具一定的前瞻性和实操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乡村地区作为城乡规划管理较为薄弱的区域,在规划编制方法、规划落地实施等方面往往聚焦于单个村庄的编制,缺乏从区域层面审视乡村地区发展的实践探索,尤其是缺少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各要素的多规合一型规划,使得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足。浙江省杭州市从城乡融合、区域统筹的视角出发,编制面向区域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郊野单元规划,在空间范围上实现了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全覆盖,在规划类型上具有多类型、多层级特征,存量规划、实施性规划特色显著。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村庄规划体系,在规划内容方面更是体现了高效利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要求,尤其是促进了规划实施与规划编审程序深入对接,推动了城乡要素深度融合、城乡空间全域管控,是对乡村振兴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模式与技术方法的成功探索,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冰  姚臻  张华   《中国园林》2020,36(8):58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探讨在城乡边缘地带开展"全生命周期参与式"乡村振兴的思路,以及在项目初期用景观引导规划设计、促进"自然、乡村、城市"融合发展的策略。以苏州浒墅关镇的3个村落为例,阐述了运用该设计理念指导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实践做法,展示了对乡村风貌实施活态保护的技术路径。以景观引导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能有效反映田园乡村的地缘特色,同时通过激发村民作为乡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以过程为导向的乡村弹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佛山古村八景的“地域 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古村落地域性的传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内生机制对于推进古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化意义重大。集佛山14个古村"八景"文本,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和"四层一体"的古村落分析方法,透过景观元素的析取与分析发现:"八景"集合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性文化生态系统,既表征了地域性文化基因,又自成体系,且与环境"互适"发展。这启示我们:古村落的保护当以整体性为原则,其活化实践当兼顾自然生态、乡村产业、村民组织与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