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探析城市街道空间品质与居民出行行为的关联机制对合理有效配置街道设施资源、促进健康绿色出行具有重要意义。以合肥市七桂塘街区为例,通过Python爬取街景图像,采用机器学习算法、空间句法结合ArcGIS量化街道空间品质构成要素;通过行为观察获取出行数据,进而构建空间品质和行为特征关联研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总结各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程度和方式。研究表明:出行行为与街道空间要素存在特定的数理影响关系,其中功能业态、步行宽度和界面开放度对出行行为影响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城区街道优化策略,以期为合肥市街道设计导则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提升空间品质和街道活力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广州历史城区为例,利用街景图片、百度热力图等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分析技术,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空间品质测度体系,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大规模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街道空间品质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广州历史城区街道空间品质呈“中心高—外围低”圈层式分布特征,且高品质街道和低品质街道集聚特征显著;(2)广州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综合品质与街道空间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且街道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街道空间活力受多个街道空间品质指标的综合影响,步行可达性、设施密度、设施混合度、天空开阔度、界面围合度、可步行指数和社交界面指数越大,交通标识占比越低的街道活力越高。除直接效应外,街道空间品质各维度指标中绝大多数指标对街道活力还具有间接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空间建设与品质提升的背景下,需要关注粗放式城市发展与建设所导致的空间品质良莠不齐现象,如老城区空间老旧缺乏维护,而部分新城区建设用地闲置、环境衰败等.借鉴社会学概念和理论,这种空间品质不足、空间秩序混乱的现象被定义为物质空间失序.在新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基于街景图片的非现场建成环境审计方法,对北京五环内的城市空...  相似文献   

4.
街道时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受龙瀛和沈尧提出的街道城市主义的启发,本文试图以街道尺度作为出发点,重新理解北京市二环以内餐饮业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关联。通过可视分析探讨餐饮业空间分布规律,比较分析与其他城市要素的关联;同时,构建街道的餐饮活力指标,如餐饮密度,餐饮多样性等,通过回归及决策树等数据模型探讨影响街道餐饮活力的城市因素。研究表明,北京市二环内的餐饮空间具有如下规律,街道活力和餐饮活力有着一定的正相关性;街道长度是影响其餐饮多样性指标的重要因素;街道餐饮密度呈现明显的去中心性。  相似文献   

5.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街道是城市的缩影,是人们交往及活动密切的场所。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发展,老旧街道作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街道空间的人性化改造需求日益凸显。枫林街道中部分老旧街道空间狭窄,设施陈旧,交流空间匮乏,已无法满足市民对街道生活和社区归属感的向往。以上海市枫林路街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走访调研,总结分析了街道改造的根本需求和改造要素,从尺度、功能、文化、设施、景观等方面,探索人性化设计在街道空间改造中的方法,促进街道空间的整合梳理,创造邻里交流休憩场所,激发城市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胡丹丹  张妍  周雨婷 《城市住宅》2021,28(10):121-122
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必然趋势.着眼于多源大数据在微观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郑州市金水区祭城片区心怡路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多源大数据进行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对街道空间和人群的影响要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利用城市设计方法和智慧化家具的使用使街道空间布局更加适宜,提升街道空间品质,改善街道美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8.
街道是城市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街道的空间设计只是城市设计这个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本文从街道空间的基本概念出发,针对目前我国街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街道空间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街道空间和街道景观的设计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静  王晓轩  曾琼 《城市住宅》2021,28(1):138-139
街道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更是小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交易场所.街道在小城市行为状态和空间组织结构中占据重要分量,其空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活形态和健康水平.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的慢行街道体系是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直观呈现,因此,为提升小城市街道品质,基于多种形式的品质测度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在很多街道的建设中,由于更为注重街道的交通作用,街道的社会功能逐渐丧失,这导致行人步行体验差、街道感知度下降等问题。如何对街道空间的品质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提升,向街道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议题。文章以如何提升老城街道空间品质为研究方向,选择南京市江浦老城片区的街道作为研究案例,将机器学习算法与街景数据相结合,对街道空间品质加以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从街道的界面围合度、设施配备度、绿视率、天空可视度四个方面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余洋  蒋雨芊  李磊 《中国园林》2021,37(3):20-25
在城市生命安全的视野下,城市空间对健康的需求被再次深度思考。基于文献梳理,从健康服务功能的角度,总结国际经验及近10年国内外街道健康绩效实证结果,将健康内涵与街道要素叠加,提出将健康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策略。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维度,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街道概念和作用机制,明确了体力活动、环境舒适、街道安全和社会交往4个健康影响路径,构建了“内涵-路径-属性-指标”的健康街道量化评估过程,以及涵盖“空间要素、管理实施、街道设计、健康绩效”4项内容的设计实践模式,并进一步说明了量化测度、健康绩效和设计导控的内容。拓展了健康性在街道空间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健康理念下的街道发展新模式,为街道的理论认知、设计导控与评估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从建筑空间出发,以城市发展为宏观背景,尝试建立起日本地下街空间的研究结构。通过对实际案例、统计数据与图文资料的总结,得出地下街空间设计演变的重要推力因素——城市发展中提出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地下街与城市发展、更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以建筑学为理论平台,结合天神地下街、八重洲地下街等典型案例,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混合性研究方法分析地下街的空间组成、空间形式(量、形、质、分隔、界面和色彩质感),从而总结出日本地下街比较共性的4点空间设计特征,以期为未来中国的地下街空间设计策略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肖瀚 《建筑与文化》2016,(12):220-221
空间句法是一种致力于对建筑、聚落、城市形态包括景观在内的一种研究空间结构组织与人类社会形态之间联系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对于人居空间结构形态的量化描述。在传统古镇街巷空间形态解析领域,空间句法提供一种定量的,理性的方法去解读古镇所表现的街巷空间形态。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Depthmap软件,对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的街巷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濯水古镇保护规划提出相关建议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健康街道是存量规划及健康城市背景下,街道发展的新模式和街道设计的新方向,健康街道可以充分发挥街道的身体、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服务功能,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出行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基于国内外文献梳理,从促进体力活动、改善物理环境、提升街道安全、增强社会交往4个方面,提出多路径多因素的综合性研究思路,讨论城市街道促进公共...  相似文献   

15.
杨春燕 《华中建筑》2008,26(6):175-177
该文分析了三峡沿江场镇洋渡街道空间的行为场所特性、街道的尺度以及街道空间形态,指出洋渡作为传统的沿江场镇,街道与建筑之间在空间尺度上隐含着一种均衡性、宜人性。文中强调了传统街道依地势而建,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空间的运用,强调了街道空间的场所精神,指出在当今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更多的从传统空间观念中汲取精华,更多地考虑“人性”的尺度,创造良好的以人为核心的街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简要阐述了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概念,从传统街区、居住小区、商业步行街区、滨水街道和水巷空间五个方面分析了生活性街道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阐明了生活性街道和城市空间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多元的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手机APP共享的健身数据,以街道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健康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属性和特征。运用VGI-GIS的方法,在信息矢量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城市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描述。基于运动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在空间集聚、建成环境和人群收入3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对健身活动有促进作用,大型公园和高校对健身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公交站点对健身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健身活动差异明显。多元化的热点空间模式为提升街道的健康性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探索采用临时封闭街道,在商业和办公区域周边增设户外体育设施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董禹  李珍  董慰 《中国园林》2021,37(11):45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 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 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 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 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和心理 困扰受街道环境特征影响的路径相互独立;影响心理健康的街 道物质环境由建筑外部特征、街道环境质量、街道界面特色、 街道设施、街道绿化和街道空间尺度5类构成,其对积极心理 和心理困扰的影响存在差异;街道社会环境在物质环境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揭示了生活性街道环境 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能够为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精 细化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期开始的市政法规颁行是近代广州城市演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需评估其对城市空间转型造成的影响。以微小尺度的城市空间为观察窗,以民国时期广州市政法规的演进为切入点,研究自清末民初至1930 年代广州沿江商业街长堤的空间特征,对比其周边两段典型街道的骑楼底空间演变,探究近代市政法规引导城市空间转型与发展的过程。认为源自不同社会团体博弈与平衡的市政法规演变,直接作用于商业空间并重塑其形态,决定了近代广州的沿江街道面貌。  相似文献   

20.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腾讯街景数据与卫星遥感影像,结合传统遥感解译与机器学习算法,测度并比较其街道绿视率与植被覆盖率空间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街道绿视率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集约化提升街道绿化品质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发现:1)福州市主城区的绿视率形成"二环内较高,二环外递减"的"核心–边缘"结构,植被覆盖率普遍存在"街道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