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玻璃微珠/UHMWPE复合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玻璃微珠/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料,并进行了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该复合料不但基本保持了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原有的优异性能,而且该复合料的硬度、热变形温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UHMWPE凝胶成膜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佩璋  于嘉 《塑料工业》2006,34(Z1):307-308
探讨了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制备薄膜的方法。用溶液法制备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薄膜。研究了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和聚乙烯共混对溶液凝胶成膜的条件以及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选用两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其中一种是可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超高分子量催化剂,另一种是生产低分子量聚乙烯的低分子量催化剂;以表面带有羟基和丙烯酸酯异丁基的POSS 分子为载体,先将低分子量催化剂负载于 POSS 分子上,经聚合反应得到低分子量聚乙烯;然后将超高分子量催化剂负载于POSS 分子上,加入助催化剂,通入乙烯,经聚合反应后获得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OSS/低分子量聚乙烯共混的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效率高、能耗低,可通过原位聚合制备分子尺度混合均匀的纳米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一种新工艺--聚合填充法制备了填料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合料,研究了填料A的矿化温度、活化剂的用量、聚合、聚合压力、填料粒度、氢调等条件对填料A进行聚合填充反应的影响,找出了聚合规律,得到了性能的新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料,并与传统的共混工艺制备的填料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料的性能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原位聚合PLA/HA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原位聚合法和超声波辅助分散溶液共混法,分别制备了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为30%的聚乳酸(PLA)/羟基磷灰石(HA)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对其结构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A的存在对乳酸的聚合有一定的影响,使其摩尔质量降低、分布变宽。与共混法相比,原位聚合法改善了HA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在PLA与HA之间形成了较强的结合界面,从而提高了PLA玻璃化温度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共混法、原位聚合法和插层聚合法等聚氯乙烯(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介绍了PVC/无机粒子、PVC/黏土等几种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指出了PVC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选用三种不同表观黏度的聚丙烯(PP)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得到超高摩尔质量聚乙烯(UHMWPE)/PP复合材料。通过调控PP摩尔质量、共混时间以及共混物组成比,分别研究其对UHMWPE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P可以有效改善UHMWPE的流动性。PP摩尔质量的降低、共混时间的增加和PP含量增加,均会降低UHMWPE/PP共混物的表观黏度,提升材料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8.
ACS/Sb2O3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对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原位悬浮聚合制备的苯乙烯一氯化聚乙烯一丙烯腈(ACS)共聚物/Sb2O3复合树脂、原位聚合苯乙烯一丙烯腈(SAN)共聚物/Sb2O3复合树脂与ACS树脂的共混物和ACS树脂/Sb2O3的直接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发现:原位聚合法制备的ACS/Sb2O3复合材料的性能优于其它两种方法制备的复合物;三种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都劣于纯ACS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方法,Sb2O3质量分数小于7%时,Sb2O3对复合材料有增强作用;当Sb2O3质量分数大于10%时,直接共混ACS/Sb2O3复合物的阻燃性能劣于其它两种方法制备的ACS/Sb203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9.
PVC/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共混法、原位聚合法和插层聚合法制备PVC/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概述了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阻隔性等性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共混法、原位聚合法和插层聚合法制备PVC/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概述了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阻隔性等性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根据碱催化阴离子聚合原理、用液态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三维编织碳纤维尼龙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过程,测试并分析了其力学性能及其成型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的性能明显优于长碳纤维尼龙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十一烯酸根插层水滑石(LDH—U)并用于聚氯乙烯(PVC)改性,研究了LDH—U对原位悬浮聚合和熔融复合法制备的聚氯乙烯(PVC)/水滑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刚果红变色、热失重和动态加工热稳定性测试表明,PVC与LDH—U直接熔融复合,热稳定性较未改性PVC差;而采用原位聚合得到的PVC/LDH—U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优于未改性PVC,且稳定时间随着LDH—U含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导致以上差异的原因是原位聚合可使插层十一烯酸与氯乙烯发生共聚。  相似文献   

13.
用聚合填充法合成导电型聚烯烃复合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制备导电型聚烯烃复合料的新工艺-聚合填充法;综述了导电填料的活化方法、聚合填充导电复合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并对聚合填充导电复合料与机械掺混合料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引言聚烯烃是国民生活和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但与ABS、PC等工程塑料相比,其刚性不足,低温脆性也较明显,因此很难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纳米技术的出现为聚烯烃材料性能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其中,纳米复合材料中存在纳米尺寸效应、超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很强的界面相互作用,具有比强度高、可设计性强、抗疲劳性好等优点,因此,纳米复合聚乙烯中含少量纳米材料便能极大增强材料本身的性能,同时聚合物中纳米材料的低含量也大大减少了无机载体在聚合物中的灰分,有利于聚合物材料高性能的保持,这引起了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表面原位接枝聚合在纳米CaCO3颗粒表面引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丙烯酸丁酯(PBA),用共混法制备了纳米CaC03/PV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界面特性时纳米CaCO,/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表面原位接枝聚合反应可以在纳米CaCO3颗粒表面接枝PMMA和PBA;表面接枝聚合改性大大促进了纳米CaCO3粒子在PVC基体中的分散行为,增加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以及与聚合物的界面粘接强度,但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丁苯橡胶/纳米硅铝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直接共混法、填料预处理法、原位改性分散法、乳液法制备了丁苯橡胶/纳米硅铝管(SBR/SANT)复合材料,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原位改性分散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填料与橡胶间的界面强度,制备得到力学性能优异的SBR/SANT复合材料。采用乳液法制得复合材料的填料分散较好,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SANT基本以单管分散,其导热性能明显优于干法混合。随着纳米硅铝管用量增大,SBR/SANT复合材料的硬度、定伸应力、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导热系数提高,拉断伸长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化学氧化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包覆纳米TiO2并将其通过溶液共混的方法添加到氰酸酯树脂中,制备了聚苯胺包覆纳米TiO2/氰酸酯复合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粒子在氰酸酯基体中的分散情况并采用FT-IR、XRD及TGA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粒子添加量对氰酸酯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覆了聚苯胺的纳米TiO2对氰酸酯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影响较小,但对介电损耗影响较大,粒子的添加量为3%时其介电损耗最大,且其最大吸收损耗峰从频率较低处转移到较高处。聚苯胺包覆纳米TiO2/氰酸酯复合材料有望成为1种新型吸波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