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地震资料成像和构造成图中速度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叠前深度偏移和叠后变速构造成图是解决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区成像和成图的两种重要方法。基于这两种方法中速度求取的基本原理,结合江汉探区的应用实例,提出叠前深度偏移可以较好地解决复杂地表和深层地质构造条件下地震成像问题;叠后变速构造成图可以较好地校正速度横向变化造成的构造畸变,并可能识别隐蔽性油气圈闭。这些方法将为深化江汉油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奎屯南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第三排构造带.由于山前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大,常规处理地震资料难以可靠落实该构造.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能够克服常规处理技术的缺陷,是落实复杂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利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可靠落实了奎屯南背斜构造,钻探结果表明效果显著.通过本次处理与研究,获得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的有效性、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必要性及引起准噶尔盆地南缘速度异常、地震勘探难度大的几个因素等结论.  相似文献   

3.
叠前时间偏移的广义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常规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成像不能考虑速度的横向变化,尤其是强横向变化的不足,通过借助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能够考虑时间域速度横向变化的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方法.导出了沿时间方向递推传播的时间域单程波广义屏波场传播算子,建立了用时间域单程波广义屏波场传播算子对共炮道集地震数据中的震源波场和观测波场分别进行时间正向外推和时间反向外推的广义屏叠前时间偏移成像算法.通过在国际标准的二维Marmousi模型和实际三维VSP(vertical seismic profile)地震数据的偏移成像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对速度强横向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非零偏移距域双平方根算子的叠前深度偏移法,该方法根据不同速度模型,通过精确正演模型数据,利用双平方根方程进行偏移,实现了偏移成像和动力学特性研究.研究认为:采用中点-半偏移距域的双平方根算子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能够适应横向速度变化,具有精度高、无频散、背景噪声弱、耗时短等优点.对岩性油气藏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维连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大港某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港千米桥潜山目的层埋藏深,速度横向变化大,地下地质情况复杂。叠后、叠前时间偏移地震资料不能满足地质需求。为此,采用了提高潜山成像精度的最有效手段,三维连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对该区进行重新处理。文中介绍了叠前道集精细处理、建立初始深度—速度模型、模型的优化、偏移与校正等技术与实现过程。新处理的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与旧资料对比,不仅成像精度高,而且得到的波动信息更加丰富。应用新资料重新评价千米桥潜山气藏,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显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6.
深水崎岖海底对下伏地层反射波特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深水崎岖海底地区的地震剖面建立崎岖海底地层地震地质模型;基于射线正演模拟及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上的能量分配,分析研究崎岖海底影响下的下伏地层反射界面上的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以及对崎岖海底对下伏地层成像精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崎岖海底对下伏地层的反射覆盖次数、反射能量以及入射角范围有很大的影响,导致波的动力学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海上长排列加剧振幅的横向变化,指出在复杂崎岖海底地区地震勘探必须选择合适的排列长度和覆盖次数才能确保保幅成像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煤矿勘探精度,把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到煤炭勘探中很有必要,而叠前道集的品质和速度建模的精度是决定叠前深度偏移剖面质量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叠前道集,要做好精细静校正、多域绿色噪音压制、振幅补偿、反褶积、速度分析、数据规则化等多个处理环节。而速度模型的建立包括:建立初始速度模型、沿层层析成像、网格层析成像。在此基础上,利用井巷约束下的速度分析进一步更新速度模型,得到了更加精准的深度域速度体,并随着实时回采到的新的巷道数据,动态地优化更新速度场,实时提高深度偏移成果质量。结果表明,利用这种井巷约束下的实时动态速度建模方法,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得到的深度剖面能极大地提高断层落差和平面位置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在复杂构造区,叠前时间偏移往往得不到精确的地下构造形态,叠前深度偏移是一种解决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是求取叠前深度偏移速度,由于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和剖面深度之间存在着紧密耦合关系,不存在直接解,只能用逐步逼近法求解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整个求解过程包含3次偏移速度扫描和8种速度求取,这是一个逐步收敛的过程,速度的正确性由稳定性和有效性两个标准来衡量.用自行开发的BGSS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对任丘潜山带的部分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得到高精度的成像结果,与钻井资料比较,最大深度相对误差为1.29%.  相似文献   

9.
单程和双程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叠前深度偏移是获得地下构造映像的有效手段,而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速度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层有更好的适应性.分析基于单程波方程的相移法、相移加插值法、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法、傅里叶有限差分法和基于双程波方程的逆时偏移方法,借助于地堑模型与盐丘模型,测试5种逆时偏移方法成像复杂构造的精度和适应性.结果表明,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可实现横向变速地下构造成像,相比于基于双程波方程的逆时偏移方法,单程波方程方法对垂直断层等高陡倾角构造成像有局限性;逆时偏移方法对垂直断层、盐丘下边界等复杂构造可以清晰成像,辅以精确的地层速度,逆时偏移方法在地震资料成像领域中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深度偏移剖面中的深度误差与速度误差并不相等,有时可以达到速度误差的两倍.从分析偏移速度误差带来的各种假象出发,对比分析了速度误差对叠后深度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的影响,发现偏移剖面的深度误差仅与速度模型的误差有关系,与具体的偏移方法(叠后或叠前深度偏移)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一个复杂的透镜体模型进行了波动方程叠后正演和偏移计算,详细讨论了不同速度误差带来的各种假象,发现速度误差不仅会带来深度误差,而且会造成构造体的形态变化,下覆地层同向轴的扭曲,还可能引起地层同向轴的频率发生变化,给资料解释带来一定的假象.正确地认识这些假象,对于速度分析中检验速度模型的正确性以及地震资料解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速度分析在叠前偏移处理中非常重要,偏移速度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资料成像的精度;自动偏移速度分析软件基于初始偏移速度,对经过前期处理的CRP道集按初始偏移速度的一定百分比进行偏移扫描叠加,得到对应百分比速度的CRP道集和偏移剖面,结合偏移速度扫描自动拾取技术,自动拾取的计算是以成像道集、速度场和层位数据为信息源,以一定的CRP间隔进行,它在层位缺失(局部缺失或不连续)的情况下也可以计算。自动偏移速度分析软件采用Qt开发交互界面,输入成像剖面、速度和层位数据,以速度分析自动拾取为主,可进行交互修改。  相似文献   

12.
位于郯庐走滑断层下降盘的旅大A构造由于受到多种构造运动影响,导致断面附近地层偏移归位困难,普通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及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结果不能满足勘探工作的需要,因此选用高斯射线束(GBM)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本构造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本文在确定了射线束偏移原理在高陡地层处理方面优势基础上,从去噪声,去多次波,各向异性速度场建模等三个主要步骤说明了该方法针对本构造的有效性。通过处理结果与叠前时间偏移、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结果剖面对比,GBM法叠前深度偏移使大断层断面归位清晰,地震轴连续性提高,多次波得到有效抑制。验证了GBM法叠前深度偏移在偏移成像处理方法中的优势,为采用该方法处理具有相似特征的构造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比常规偏移具有方法简单、运算速度快以及可操作性强,而且可以应用到2-D和3-D地震数据偏移成像。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是高频近似条件下的偏移算法,可以利用射线跟踪技术可以获得地震波旅行时间,沿着该射线路径传播的时间积分求和来实现偏移成像。由于射线跟踪算法适应于横向变速介质,因此,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也适应横向变速介质。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南阳油田复杂构造的成像,该区构造产状不仅陡,断层也多,偏移结果表明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在该区可以获得较好的地震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江汉油田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系统平台上,一直没有精度高、计算量小的波场延拓叠前深度偏移软件。因此,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展了"基于起伏地表合成平面波叠前深度偏移"的方法研究和软件研制,成功研发了PWMIGD模块,并用它在SUN工作站上处理了四川山地地震资料,得到了较好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剖面。该技术可以作为开展地震资料叠前正演、反演、储层预测研究的基础,丰富了江汉油田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地震波速度是地球物理勘探和开发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参数。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许多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及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地震速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震波的速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一方面给地震解释带来了副作用,另一方面它也为识别和发现油气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对叠前地震速度谱信息的分析,在排除了多次波等因素对速度谱上极值点的影响后,发现该区速度谱上出现的速度突然减小,这种现象在横向上有一定的延续性,这一特征与含油气的砂体密切相关。在对雅克拉地区三道桥三维工区的叠前速度谱精细解释中,发现在S53井周围的速度谱上存在速度倒转现象.经过分析这一现象正好处于S53井的含油气层段,从而证实了该特征与含油气地层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受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和过去采集装备及技术手段的限制,潭口地区以往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差.该区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信噪比和改善成像效果.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在复杂构造叠前精细处理、复杂构造叠前偏移成像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共聚焦点成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提出一种全新的地震偏移处理方法一共聚焦点(CFP)成像技术。CFP成像技术借助于两个连续且相互独立的聚焦步骤,将叠前偏移与速度分析独立开来,并且用算子更新代替传统上对速度场的直接更新,最后从经过正确更新的聚焦算子反演出地下速度场。通过模型试算了CFP成像技术,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径向道变换(RTT)是一个简单地震道的映射,即将地震道集振幅值从偏移距一双程旅行时(X—T)域变换到视速度~双程旅行时(R-T)域,在R-T域中线性干扰(如面波、直达波等)的频率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降低从而可将其分离出来。在径向道变换过程中其基本运算为插值,为减小插值误差对线性干扰的影响,通过改进模拟一相减法,即在R~T域分离出噪音后再将原始资料和分离出的噪音反变换回X—T域,最后相减保幅即得去噪结果。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试验表明这种方法同传统模拟一相减法相比,能够降低插值误差对线性干扰的影响,使线性干扰得到有效压制,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