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赵万民  彭薇颖  黄勇 《规划师》2008,24(2):9-13
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牵涉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空间形态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问题.在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在强调对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及城市肌理的保护与促使社区经济复苏与整合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街区和谐社会网络结构关系的保护及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在重庆市长寿区三倒拐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中,社会网络因子得到了初步运用,有力地指导了街区的规划布局,也有利于街区活力的增强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其活态遗产的特殊性面临保护与发展、效率与公平、近期与长远的多重矛盾,亟需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更新模式和方法.针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更新中面临的问题,引入微更新理念,探讨自下而上、上下联动的“微更新”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应关注三个视角,即脉络修复、触媒带动和内生动力激活.并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阐述系统化的微更新方法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梳理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发展演变,阐述了微更新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微更新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蒲圻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况,提出风格混搭、小微循环、点状针灸、线性触发 4 大策略,并阐述了其景观微更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如何在新形势下延续街区地域特色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杭州街区保护为例,提出政府主导、小规模"有机更新"、"社区参与"和"居民自助"的可持续动态保护发展策略,以期能保持街区的整体性和地域性,恢复街区新的活力,创造城市空间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演进历程和场所文脉,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理念,以三条营地块为例,从肌理修复、形态重构、功能置换3个维度剖析了基于"微更新"的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并阐述了"微更新不止是策略,更是设计的立场和态度"的论点。  相似文献   

7.
肖勇  李朝芬 《中外建筑》2009,(11):70-73
历史文化街区赋存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延续和发展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骨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科学可行的保护体系,同时通过合理的产业置换和功能更新,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结合邵阳市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特征分析,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规划进行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两大规划体系和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同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当今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思考,提出"微更新"的更新改造模式。文章以"微更新"为出发点,从形态修复、功能置换、文脉传承三个维度探讨了基于"微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策略,并提炼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设计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不能简单地将其保护和发展视为仅是对物质空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传承,不应只有针对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措施,还应有针对社会事物方面的管理措施。研究以温州庆年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对街区现状问题的分析,探讨有机更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更新人口、梳理产权、改善空间和完善管理体制四大应对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泉 《建筑与文化》2013,(11):86-87
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的保护和改造,在保持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恢复其原有功能与活力,从而使历史街区这一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下去。文章以巢湖市柘皋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结合所处江淮地区的文化特点和背景对其生存现状进行解读,着力于探索适合柘皋镇历史街区的发展模式,提出以保护为基础、进行适当更新和改造,从而实现历史风貌再现和街区复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以河源太平历史街区为研究案例,结合实地踏勘及本地高龄老人访谈调研,综合运用"图叠"分析、空间句法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一系列针对历史街区调研及保护更新规划定量化方法的技术实践,结合不同历史地图进行"图叠"空间,并利用间句法软件解析太平街历史街区五个不同历史时期空间演替进程及功能变迁,引入句法视域集成度分析辅助城市设计方案过程分析及校验等,剖析历史街区不同时期的空间特征,探索结合"图叠"与空间句法等新方法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中的工作流程与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对塑造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层面的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其造血功能,使其成为生机勃勃的活态城市遗产,而非"物质躯壳"。本文以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在研究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理念的发展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再生的视角,梳理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变迁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历史街区空间重构等核心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实践研究从历史街区更新的价值认知和更新技术判定为技术手段,继而提出了"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及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及"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如何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前提下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区域的活力、创造与时代背景相融合的新文化,仍然是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基于文化生态理念,从物质文化形态层面、文化与社会经济层面及文化价值与社会民生层面提出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4.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下的居住功能强化是街区振兴的重要基础,街区的更新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参与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成功决策的保障。通过对国内外公众参与理论提出,现状、案例对比分析,针对长春市一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公众参与进行探讨与思考,在宣传教育、建立文化自信、构建社会基础等方面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秉承"以人文本"的理念和初心,探究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发展模式的可能性,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梳理日常生活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尝试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置入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以原有的北京东四片区历史街区的研究为基础,对北京东四片区历史脉络以日常生活的角度去解读和分析。总结出日常生活的历史建筑实践设计策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从历史地段公共空间营造,历史建筑的微更新两个方面进行展开,为后续历史街区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北京牛街的商业业态种类、数量与空间布局进行现状调研,将所得结果汇总分析,运用城市微更新理论,制定出街区商业业态保护恢复框架,探索适用于历史街区商业业态规划布局的策略方法,力图在保护原有社会风俗与历史街区风貌的基础上,提升场所品质,增加交往空间舒适度,维持保护商业业态积极运行,保护牛街历史文化特色,实现特色文化街区牛街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7.
芮光晔  李睿  邢懿 《新建筑》2023,(1):88-93
当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社区参与势在必行。面对社区参与实践持续动力不足、参与者关注范畴与参与形式局限等问题,需要创新社区参与的行动方法与视角。文章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展现社区规划师亲历并观照微改造社区参与的全过程;分析记忆场所的空间再现对文化认同、社区参与及参与者“动力翻转”的积极作用。研究结论表明,记忆场所既是保持社区可持续参与动力、实现参与全过程共同缔造的行动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文化认同、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动态传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地域性文化一般为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是一个地域的形象烙印,也可以说是乡愁的一个寄托。而在现代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地域文化的原真性在过度效益化、商业化的保护更新模式中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文章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为例,分析呼和浩特玉泉区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地域性文化的缺失,并探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地域性文化塑造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物质环境与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以生活传承为切入点,实现两者的统一共存是历史街区传承文脉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生活传承,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可以通过凸显文化特色、延续多样生活、保持街区功能与社会网络相对稳定的方法,结合具体形式实现街区的生活传承,并以此带动街区功能提升、引导街区空间环境更新与历史场景再现,从而塑造多彩的街区生活和空间意象,实现街区的活力复苏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0.
依据空间句法理论,以灶儿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为载体,通过对街区更新前后街巷空间格局作视域化分析,将步行街道的可达性、便捷程度以计算机图示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更直观地分析更新规划对历史街区整体空间格局造成的影响,以此论证规划的合理与否,同时将句法分析结果结合街区空间尺度、建筑功能,为历史街区功能布局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