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诗经>中提到的蔬菜有几十种之多.较全面地记栽和反映了当时人们所食用的多种蔬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被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他所创作的<楚辞>虽然没有获得像<诗三百>那样璀璨的"经"的桂冠,但却别创了"诗言情"的诗学观念.本文拟就汉代和魏晋以来对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理出其评价背后所暗含的中国诗学思想的"复古"与"新变".  相似文献   

3.
冉觐祖是清初著名学者,<诗经详说>一书是其<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该书论<诗>大体遵从朱子<诗>说,对汉儒之说亦不偏废,博采诸家而时有新意,体现了清初汉宋兼采的学术风气,在清代<诗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名物描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这些名物多样的外部风貌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客观上形成了<诗经>丰富多样的审美特征,含蓄美便是其中一种.从名物的视角看,<诗经>含蓄美可分为两类:隐意型和隐情型.前者属于那个时代普遍使用的语言技巧,后者则属于艺术领域的审美特征.<诗经>两类含蓄美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元典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歌之国,从古至今,诗歌随中国流淌的历史绵延了上千年,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有风、雅之诗流传于民间,而后汇聚成了<诗经>成为中国的经典.武侠,一个近几十年兴起流行的词语,从早期的<三侠五义>到后来的<蜀山剑侠传>再到近些年风靡世界的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话题.这些年逐渐兴起的"金学"更是吸引了大批武侠爱好者,金庸的小说为何如此具有吸引力呢?不仅是因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变化多样的人物性格,更是由于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的影子.陈墨先生说过:"全庸先生的作品堪称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①  相似文献   

6.
<辞源>、<辞海>、<汉魏六朝乐府诗译注>、<乐府诗鉴赏辞典>、<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等,均认为"欢"仅指"男子".还有学者撰文称<乐府诗集>中的"欢"没有指代女子的.对于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欢"作为称谓词,用于情人之间,既可女称男,亦可男呼女,本无男女之别.  相似文献   

7.
悠悠<诗经>的长河中,无数的男女将爱情播种在这里,开出了灿烂美丽的姻缘花.而这一朵朵姻缘花演变为人生中庄严崇高的婚姻,依托的便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结婚礼俗.本文选取<诗经>中的<郑风·有女同车>,带领读者领略一个时代的神圣.  相似文献   

8.
班固始以<书序>"三监"说释<邶><鄘><卫>"三国同风"之缘由,郑玄据此又生异说,以致纠结无穷,终成死结.本文认为.根本原因,是在<诗三百>蜕变为<诗经>的过程中,前后推挽、层层相因的经学阐释所造成的干扰和误导.根据历史还原的原则,本文跟踪考察了关于"三监"性质、人物、地域等方面的纠结,进行系统反思,并追溯了班固、郑玄这两个代表人物在经学阐释上的具体作为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云:"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现,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寥寥数语,就十分简洁而又高度概括了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即"兴")、认识功能(即"观")、社会交往与心灵沟通的功能(即"群"与"怨").其实,词也具备这些功能,只是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所以笔者拟借苏轼词来阐释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钱维乔兼具"三绝"之才,在绘画上与其兄钱维城被称为"常州二钱".文学方面,诗歌、散文、戏剧兼擅.袁枚称之为清才,其诗是常州诗派中难得的"诗人之诗".在其<竹初诗钞>中流露出浓厚的"莼鲈之思",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文章认为主要源于故园之思、烟霞之念、自适之需、稻粱之谋、循陔之愿、离鸿之悲、生命之憾等.以此为镜,可窥常州诗人心态,这是研究常州诗派的极佳向度,对了解乾嘉士风与诗风亦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保存了大量的引<诗>例证.通过穷尽考察胡培翚<仪礼正义>一书引用<诗经>的例句,可以还原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的特点与成就.<仪礼正义>所引<诗经>的内容、特点、方法反映了胡氏治<诗>的特点.胡培翚诠释<诗经>,不逊色于同时代专治毛<诗>学者所取得的成就.对胡培翚<仪礼正义>引<诗>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仪礼正义>展开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清代皖派朴学家解经之特色.  相似文献   

12.
姚雪垠是新时期校早重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著名作家.本文探讨了姚雪垠在上世纪60、70年代旧体诗创作的三种类型:赠答诗、感事诗与"干校诗".其所作赠答诗是当时与友朋间交往的心灵记录,以酬答臧克家的<璇宫感旧诗(三十四首)>最有代表性.感事诗呈现出复杂的精神风貌,以<咏怀杂诗>组诗最能体现作者的政治历史反思意识.而所作的"干校诗"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认同类型的政治牧歌,另一种是个人陈忧型的反牧歌写作.  相似文献   

13.
"九叶"诗人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个诗人群体,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群体在1940年代的第一次会合,主要得力于西南联大的诗歌圈和<诗创造>、<中国新诗>两个刊物的整合作用.会合后的"九叶"诗人,成为推进新诗现代化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14.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为我们塑造了曹七巧这个"最彻底"的人物形象,写她在爱情与婚姻、金钱与情欲之间的挣扎以及面对亲情及整个家族所做出的疯狂变态的行为.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作品以抒情诗为主流,开拓性地运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雎>是<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汉文化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因此,翻译工作者都不遗余力地将它译介国外.许渊冲先生、韦利先生是<诗经>翻译的佼佼者,分析研究他们的译诗策略,对于总结汉语古典文学西译的经验,构建现代翻译理论,自然有着不可忽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6.
汉代四家诗在<诗>义阐释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意义,而淡化对<诗>的原始意义的探寻,这是汉<诗>的经学化阐释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的源头何在,一直难有定论.通过对齐诗与孟子诗学观的比照发现,齐诗的经学化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古代学者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误识,<桃花源记>长期以来被归入"游记类散文"或"记传类散文".实际上,<桃花源记>不是散文,而是一篇小说,并且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中国人"有意作小说"的时间,并非鲁迅所主张的始于唐朝,而是始于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三唱>是杨骚写于1936年的诗,以地理入诗来抒发对故乡、祖国的情感.而地理入诗的方式在中国诗篇中往往传达出浓郁的爱与人生漂泊的经验.本文将从<福建三唱>入手,分析古代、现代和当代经典诗歌中地理入诗的文化因素以及历史语境,阐释诗歌中地理描写的特殊意味.  相似文献   

19.
一、词的起源 词史上关于词的起源有种种说法,至今仍有争论.有人认为"词古已有之",清汪森在<词综序>中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这跟清丁澎"词源于<诗三百>"的说法差不多,他们认为其中的长短句,即词之祖祢.有人认为词源于乐府,这种说法最早是南宋朱弁提出的,刘师培又在他的<论文杂记>中说:"……声有抑扬,则句有长短,乐教既废,而文人墨客无复永言咏叹以寄其思,乃创为词调,以绍乐府之遗."(1)即认为词是由乐府或律绝演变而来的.有人认为词起源于隋、梁时代,如南宋王灼及近人唐圭璋、潘君昭等认为词起源于隋代.  相似文献   

20.
叶芝诗歌中频繁使用了"石头"这一意象.本文试解读石头在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象征意义并分析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亚当的诅咒>和<1916年复活节>这三首诗中石头意象的象征意蕴,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三首诗中,石头分别象征着永恒、智慧与灵魂.了解叶芝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可以更加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叶芝的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