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作家的"故乡"与"异乡"的情感纠葛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带来的难以避免的精神现象和历史问题.清冈卓行在曾为日本殖民地的中国大连生活了26年之久,大连成为清冈卓行生命体验的基础和文学创作的感性来源.对大连的爱恋和对"真假故乡"辨析的痛楚奠定了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内心的文学沃土.日本殖民侵略战争的失败所造成的"精神家园的丧失"和"无根草"的悲哀构成了清冈卓行"大连文学"的基本主题.  相似文献   

2.
<鬼魅丹青>是迟子建的一个不到三万字的中篇,却写出了三段不幸的婚姻,两段婚外情以及众多鬼魅的人物和故事.其实鬼魅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每个人的心,作者用了明暗两条线索在叙述和探讨着人性的救赎问题,明线下的人物在道德的束缚下艰难的自我救赎着,而暗线下的人物却超出了道德的规约走向自我认定的美好人性的追逐.其实作者还是给我们指引出了一条人性的救赎之路的.那就是对超脱世俗道德伦理的内心自由的追求,对自然、诗意的人类生命栖居地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西默斯·希尼的诗<挖掘>是诗人职业生涯开始的象征.表面看来,<挖掘>似一首叙事诗,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作者的父亲和祖父在地里挖掘土豆和泥炭的生活片段.希尼截取父亲、祖父和自己生活的三个场景,讴歌了祖辈无怨劳作的伟大传统.在诗人看来,他的父亲和祖父选择了劳作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同时也以劳作的方式创造了自己平凡而有意义的生活.田间劳作田然艰辛,但他们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而是坚持"一直向下,向下挖掘".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希尼没有对先辈的劳作表示反感,相反,从他们简单纯朴的生活态度中,诗人领悟到一种人生的真理:必须坚持自己的选择,执着于自己的理想.田间劳作是一种前人古老的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是过去,是历史.作者摒弃的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但秉承和发扬的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4.
仲长统在<乐志文>、<乐志诗>中为汉末士人描绘了一幅物质富裕、精神自由的理想生活画卷,并透露出此期士人在思想、经济、政治立场及文学上的新动向.这种理想栖居与先秦儒家之"乱世则隐"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因士阶层自身经济地位的局限性,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唐一代诗坛上,李商隐并不以乐府诗的创作而著称.但作为一位能博采众长、"自辟宇宙"川的大诗人,李商隐从乐府诗中汲取了大量有益的艺术营养.他既体味学习了乐府古诗的质朴真率、情味盎然、手法多样,又融入文人诗语的典雅规范、刻琢精工,诗意的曲折朦胧等,所以他的乐府拟作并不那么一任天真,用语刻画且诗意亦不再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6.
苗族服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苑中的一朵奇葩,是苗乡自然山水滋养下开出的艺术之花,体现着苗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见证着苗民族坚韧的生命力,表达着苗民族在历史的沧桑苦难中仍然追求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  相似文献   

7.
著名诗人谢灵运创作了大量吟赏山水的山水诗,并在其中展现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的山水之乐,这不仅强化了山水诗本身的诗意色彩,而且彰显了诗人融入山水、倾心林泉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的<岭南荔枝词>在"讽荔"模式之外,将荔枝当作独立的审美意象,特别是围绕民俗风情、荔枝本体、借荔喻事三个方面,对岭南荔枝进行诗意呈现,对荔枝风情给予深切凝视,营造出了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诗性空间,具有独特的诗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首诗可以有多种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见解,并联系实际,是读诗的重要意义之一.本文将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罗伯特·赫里克<致少女:珍惜时光>中"及时行乐"的主题和当今流行的心理疾病"拖延症"联系起来,从中得到了面对"拖延症"和面对现实生活问题的一针强心剂.这针剂就是:想尽办法避免拖延,因为只有把握住了当下的时光,才能得到每天的活力与快乐.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琼·瓦伦丁的诗歌<看见你>全诗分为两部分,分别关于她的母亲和她的恋人.诗人努力表明,母亲与恋人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性及两者的异同.诗的第一节,预示着父母只能给孩子生命,却无法创造他们的生活.孩子 '必须飞出母亲的手抓住风筝才能有星星一样闪耀的未来.母亲的恐惧与不安让孩子害怕,但母亲的鼓励和激励使孩子恢复平静.第二节"我"找到了另一个人,这种感情与跟母亲的感情不同,少了母亲的权威,多了平等的交流,带来了未来.在面对新的不确定感情时,"我"同样经历了害怕,但在经历过渡涛汹涌以后,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寻找到了自己的美丽花园.  相似文献   

11.
<海外寄霓君>是皖籍"新月派"诗人朱湘在留美时期写给妻子的书信集,集中展示了朱湘海外留学生活时特殊的生计和情欲苦闷.旅美期间的生存困扰让朱湘在<海外寄霓君>中暂时抛却了厌世心理,取而代之以一种虚妄的生活热情,然而后者却最终被现实击碎,并加速了诗人的死亡.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提到的摩罗诗人给年轻鲁迅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并驻扎在他的精神世界,而"魔鬼"象征的"争天抗俗"的精神更印成鲁迅的生命底色.随着鲁迅在中国的不断实践与挫败,这种"摩罗"思想与鲁迅的一生始终纠缠,也在一直处于调整进化中:争天抗俗--牺牲意识深化--对牺牲的怀疑--更坚决的抗争.  相似文献   

13.
"九叶"诗人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一个诗人群体,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群体在1940年代的第一次会合,主要得力于西南联大的诗歌圈和<诗创造>、<中国新诗>两个刊物的整合作用.会合后的"九叶"诗人,成为推进新诗现代化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三大批判"从"我可以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三个方面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他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一书隐含了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在这本书中,康德揭示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尊严,又用德福一致的综合命题来实现道德从应然到必然的转化,从而完整地表达了他对"人之为人"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顾城因其自然,纯净,优美的诗风而确立了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特征,被人称为"童话诗人".顾城是一位感觉至上的诗人,他用灵魂去感受生活,以童心来感知和描摹世界,他常常沉浸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放飞生命与灵魂.但是童话最易虚构也最易破碎,顾城将童话世界作为追寻的目标,他的出发点是错的,不可避免的被自己所构建的虚幻图景所迷惑,最终使自己走上了绝路.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一种"社会毒瘤"、"政治癌症",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极强的顽症,它正在吞噬着有腐败现象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同时,也传染着尚未腐败且又易被金钱、美色诱惑的其他有职权的人,吸食着贪婪者的灵魂,抹杀着有正义感人群的意志,如果不采取救治措施,将会象"温疫"一样给个人带来生命危险,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因此说,腐败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质主义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借助理性,确定了一种规范的生活范式,为人的生存提供一种标准.本质主义所长期忽视的"情绪"、"身体"在存在主义这里得到了关注.人通过生存意识、处境意识把握自身.当人的生存不再宁静,对生存的思考必定带来怀疑.  相似文献   

18.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9.
"人生艺术化"是以审美观照来克制对人生实在物的过分欲求,它挣脱了各种现实的束缚与狭隘的人生局限,最终带来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拓展.人的生活审美化、艺术化,艺术自然便成为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生艺术化"的意图是在寻找生命的和谐中让生命获得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景观具备极高的审美意义.在中国式景观构建中,诗歌文化使景观的审美高度上升到精神层面,并创造出由诗像、诗情、诗意、诗境构成的中国式景观感知系统.通过"诗意空间"、"和谐空间"、"联想空间"与"美育空间"所呈现的多维交叉状态使得中国式景观充满神奇、神秘的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