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几年来,上海在建设“生态住区”方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回顾住区建设的历史,考察住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上海住区离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住区”还有着很长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建筑用能不断增加。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短缺的压力,人们寻求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节能建筑”,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也成为房地产行业最热门的广告词。在我国建筑市场上,许多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纷纷打出“绿色”、“生态”的旗号来增加卖点.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引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几年来,上海在建没“生态住区”方向上取得了一定的或绩。然而回顾住区建没的历史,考察住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上海住区离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住区”还有着很长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思想。积极应对建筑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推动我国绿色地产.数字社区及居住小区智能化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科技地产的意识,提升房地产科技含量和产品品质,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决定成立IT科技中心(以下简称“IT科技中心”)。 2006年6月12日下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IT科技中心成立大会暨“绿色地产与智能化技术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IT科技中心是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直属的二级机构,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将开展全国绿色生态住宅示范工程及智能化住区技术评估等工作协助“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数字化住区等相关奖项的推荐与评选组织编写相关技术标准及评估体系;搭建房地产界与IT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推广先进技术与产品在房地产业中的应用;开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节能建筑等工程项目的技术咨询和服务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健康,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理念的住区,生态住宅的建设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建筑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很多从事智能大厦及住宅智能化小区的开发商、业主深深感到对智能建筑知识、政策、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在项目建设决策中造成一定的盲目性。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应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及智能建筑业主(甲方)的要求,现决定面向全国举办智能建筑开发商、业主研修班”。 1.目的:提高房地产开发商、业主(甲方)的智能建筑政策水平与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水平。避免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投资,提高投资效益。 2.对象:全国各地筹建、在建、已建智能建筑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3.主要研修…  相似文献   

7.
《中州建设》2007,(12):4-4
开发商今后将不能再随意宣传楼盘是”生态住宅”了。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住宅环保行业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下称“生态住宅标准”),对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的住宅节能.环保指标做出明确规定。该标准已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一个个新潮的卖点各领风骚三五天之后,房地产渐渐步入了卖点衰竭的年代。同时,发展商也注意到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居住品质本身。于是,“健康”、“绿色”、“生态”等一些与居住品质相关联的元素开始被一些开发商移植到自己的广告中,而不是项目中。当然,这些住宅一般还是会种上几棵树,植上一些草皮,稍微“真诚”一点的发展商可能会花钱挖一个大坑,做成一个“生态湖”,而更“前卫”一些的就会在小区内拉上直饮水管,做完这一切之后,这些开发商就开始匆匆忙忙举起“健康”、“绿色”、“生态”的招牌,“生态”这个时髦的概念一时间成了新宠,“生态住宅”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李勤  孟海 《工业建筑》2011,(Z1):1-5
城市生态住区作为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建筑、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寻求生态小区的定义,阐明了绿色住区产生的根源、内涵,探索了生态住区生态环境开发的途径,并从住区的外部环境、内部整体环境以及住宅环境的生态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规划设计提出了几点新的设想,探索一种适用于我国的城市生态小区类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高舒适性住宅的需求愈来愈高,健康、低能耗成为首选条件。面对前景深远的市场诱惑,带着“什么房子是高舒适的,怎样才算节能”等疑问,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走出“家门”,寻找未来建筑的新通途。  相似文献   

11.
从美国小型住宅区开发建设看景观规划设计之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来,“景观”、“生态”等名词已成为规划建筑界的惯常用语。但在实际开发运作中,开发商却往往踯躇于景观环境方面的投资。事实上,经济与环境的冲突并非难解难分──通过对景观环境的巧妙利用和再创造可产生独特的价值。本文介绍的两例美国小型住宅区开发,正是基于对现状环境的充分调查分析和景观建筑师的指导性工作,在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住区景观环境的同时,又为住区开发行动带来有形和无形价值。而对于规划设计者,“生态住区”和“景观设计”也绝非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区优美的景观环境日益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点和销售的热点,住区景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体景观。水体景观不仅具有景观功能、娱乐功能,更具有生态功能,既可以调节住区环境,又可增强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遮阳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08首届中国政府关注与建筑遮阳节能论坛”和“建筑遮阳设计高峰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建筑节能管理部门、建筑设计研究单位、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国内外知名遮阳企业的相关人士参加了论坛及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合理设计住区水体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区优美的景观环境日益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点和销售的热点,住区景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体景观。水体景观不仅具有景观功能、娱乐功能,更具有生态功能,既可以调节住区环境,又可增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腐败案件的曝光,房地产开发领域已然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分析系列腐败案件不难发现,开发商与官员的钱权交易在“土地出让”和“调整规划”两个大项上最为突出,特别是集中表现在“调整容积率”、“调整土地”上,官员利用职权为开发商牟取了惊人的暴利,“容积率”在开发商眼中简直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术”。  相似文献   

16.
《上海建材》2006,(2):7-13
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刚)。  相似文献   

17.
环境美的房地产才能获得高回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上倡导住宅建设要“以人为本”,将清洁、优美和舒适的环境赋予人类住区的今天,国内不少开发商的经营意识却仍停留在“房地产开发就是盖房子和卖房子”的层次上,而将居住区的环境建设现为是无关紧要的“题外”话,能省则省。殊不知,环境美就是高价格的房地产,环境投资所带给开发项目的利润,将远远超过其本身。一、美化居住区环境的价值优美的居住区环境,可满足居民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首先,优美的环境离不开丰富的绿地。而绿地除在美化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美学功能外,还能改善小区的生态环…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对城市住区生活中的人居健康、生态环境、物质运输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城市住区层面入手,将城市生态与居民生活相结合,以探求解决住区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生态住区、生态城市等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综合考量,寻找改善当前住区的建设模式,提出了与城市环境和社会系统相融洽的"绿色细胞"理论模型,探索出一种更健康、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住区构建方法,为生态住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规范生态住宅小区的建设 ,建设部已着手制定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三月上旬将拿出讨论稿 ,以供进一步完善。至于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指标的谁认证 ,在前期工作中 ,可能将采取与康居示范工程指标体系认证并轨的方法来实施。据建设部有关人员介绍 ,目前国定尚无任何有关生态住宅的技术导则 ,而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上 ,有关“生态”的词语却随处可见 ,成为众多开发商的宣传卖点 ,也吸引了不少购房者的目光。但目前整个生态住宅市场良莠不齐 ,开发商仅从能源、噪音、绿化等方面诠释生态小区 ,大部分有名无实 ,甚至有的小开发商弄两块绿地 ,种一…  相似文献   

20.
冰水 《中州建设》2007,(2):40-42
我国房地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火山喷发期”,处于活跃和繁荣的市场景像之中。房地产开发商对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管理的操作运营能力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成熟而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