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化学需氧量(CODcr)和总有机碳(TOC)是反映水体受有机物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以株洲市四个污水处理厂水样为研究对象,对水样的TOC与CODcr进行测定,将得到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二者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对今后CODcr的应急监测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质在线监测COD/TOC/UV自动测量仪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万英  刘桥  蒋梁中 《现代仪器》2004,10(5):52-54
水质监测是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反映环境水质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过程 ,其核心内容是监测与分析评价水资源的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在我国 ,水体的有机污染是水质污染的主要问题 ,其中主要是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造成。因此 ,采用在线自动监测仪器对污染源进行自动监测 ,是治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良好基础。本文通过对用于水质在线监测的COD、TOC、UV自动测量仪的工作原理、测试方法、性能特点等的比较研究 ,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李陶 《仪器仪表用户》2023,(4):110-112+98
TOC总有机碳分析仪分析数据在水处理中能找到与COD相关曲线,同时TOC在线水质自动分析仪监测值与化验室COD监测值做比对实验,在线TOC值与手工化验COD值做比对实验,数据有效性考核的吻合性相对误差为《水污染源规范》水样比对试验相对误差限值。本文重点介绍TOC总有机碳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在乌石化总排口水质监测中的管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 ZJG-111型紫外有机污染监测仪是采用紫外吸收法来测量水质有机污染程度的仪器。长期以来国内外采用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来评价水质有机污染程度。由于BOD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水质污染参数COD、TOC和NO_(3)-N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及交叉干扰特性,搭建了一套水质多参数监测系统,采用化学计量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建立解析模型,并对实际水样进行验证测试。实验表明:对浊度、COD、TOC、NO_(3)-N等溶液进行单因变量建模时,预测结果的R2优于0.9987;对浊度、COD和TOC混合溶液进行三因变量建模时,COD和TOC预测结果的R2分别为0.9576和0.9506;对浊度、COD、TOC和NO_(3)-N混合溶液进行四因变量建模时,NO_(3)-N预测结果的R2为0.9460;测量结果呈现良好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6.
总有机碳(TOC)是衡量水质受有机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论述自主研发的TOC分析仪的结构设计、工作原理与使用效果。该仪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价格低、便于携带、测量精度高等特点,尤其适合于环境监测部门现场抽检使用。  相似文献   

7.
罗威邦COD多参数水质综合测定仪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需氧量(COD)是综合评价水体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诸多的测定方法中,重铬酸钾回流氧化法被用于国内标准.本文尝试了罗威邦(Lovibond) COD多参数水质综合测定仪检测水样中COD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TOC、UV自动分析仪测定地表水、污水处理厂排水和不同行业的工业废水中的TOC和紫外吸光度,并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相应的COD值。将获得的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排水的TOC与COD之间以及紫外吸光度与COD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95以上(显著性水平α=0.01,样本数为20);地表水和工业废水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类似的结果。该研究对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总有机碳及其自动在线监测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论述了总有机碳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介绍了总有机碳的各几种测定方法,水中总有机碳与COD、BOD间的相互比较,确定总有机碳与COD、BOD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对已售总有机碳自动在线监测仪的调研,确定了采用紫外催化.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水中总有机碳的技术路线,开发研制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中总有机碳自动在线监测仪。通过大量试验证明,该仪器完全满足《总有机碳(TOC)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HJ/T104-2003)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总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总有机碳能够完全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程度,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将它列入“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TOC的测定方法有燃烧氧化法和湿式氧化法等,本文就TOC的测定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岛津公司的TOC自动分析仪测定不同行业的工业废水和污水处理厂排水中的TOC,同时用实验室的标准方法测定COD。将获得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相关性检验;并利用回归方程将TOG值换算成COD值后,与实验室分析的实测值比较,计算相对误差。结果表明,涉及的14家企业排放废水中的TOC与COD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18~0.981(各家企业的有效样本数为12~20);其中9家企业计算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0%,可以满足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的要求,而其余5家企业由于排放废水的成分比较复杂或发生变化,计算的相对误差较大,其定量关系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正。该研究对目前国家实施的节能减排和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一款应用于水质监测的便携式水中有机物快速测定仪的研制工作。以水体中有机物对紫外光有强烈吸收,并符合朗伯一比尔(Lambert—Beer)定律的应用为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自主创新设计出笔型汞灯点灯电路等关键结构,利用双光束测定方式和高度集成CPU的信号处理系统等措施优化仪器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了仪器模块化、小型化的目标。通过使用该仪器的实例测试表明,仪器具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性能稳定和方便携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高温燃烧氧化法测定水中总有机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通过高温燃烧氧化法将水溶液中的总有机碳氧化为二氧化碳,测定其含量。该方法所测出的总有机碳可以作为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水中总有机碳的测定通过绘制总有机碳标准曲线、精密度实验、准确度实验和加标回收实验等方法,确定了高温燃烧氧化法测定水中总有机碳方法准确可用,为水行业检测水中总有机碳含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贵阳市集中饮用水源中总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有机碳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参数,本文通过测定贵阳市集中饮用水源及各支流水质的总有机碳值和无机碳值,反映了贵阳市集中饮用水的有机污染况状,为保护和治理饮用水源地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应用岛津TOC-5000型总有机碳分析仪可准确测定氯化物含量大于1000mg/L的废水水样的有机污染程度,但其测定不包括全部颗粒有机物。  相似文献   

16.
铬(Cr)是生物代谢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营养元素,又是一个很毒的重金属元素。海水中溶解态铬主要以Cr(Ⅲ)、Cr(Ⅵ)和有机铬等形态存在;铬元素在海洋生物体内分布广泛,铬对单细胞藻类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不同种类的单细胞藻类对铬元素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海洋细菌可将无机铬转化为有机铬;近年来,含铬的饲料已应用于水产养殖业,海洋环境污染研究中也将铬作为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屠宰废水是我国最大的有机污染源之一.论文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屠宰废水处理工艺,通过对各工艺段进行研究,筛选出一种新的优化组合工艺,由此开发出一套一体化屠宰废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等特点.经过该设备处理后的废水可以达到GB13457-92《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8.
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测定土壤中TOC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测定土壤中TOC的方法,绘制了总碳(TC)和无机碳(IC)的标准曲线。在此条件下,通过连续测定标准样品(GSS-16)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同时测试了实际土壤样品中TOC的含量。结果显示二者曲线相关系数r=0.9998,表明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相关线性。实验室内相对标准偏差RSD〈0.05,充分体现了TOC分析仪法精密度高,结果重现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为克服土壤中酸性有机农药测定的预处理过程复杂、回收率低和二次污染严重等不足,建立了土壤中酸性有机农药原位衍生分析方法。将土壤样品、Na4-EDTA和水混合均匀,待水分挥发后将样品转移至衍生瓶中,以五氟苄基溴为衍生试剂进行原位超声衍生;萃取液经净化后,采用负化学电离源(NCI)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测定;同时讨论了络合萃取条件、衍生条件、净化条件、负化学源质谱条件及土壤TOC对样品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在5~500 μg/L线性范围内,各组分响应峰面积与其相应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8 0;空白基质中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在80%~110%之间(n=7),相对标准偏差在8.2%~13%之间(n=7)。应用该方法对不同地域的实际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检测,检出了多数酸性有机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