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提高原油外输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3台进口泵原有单端面机械密封和PLAN 11冲洗方案进行了改造。改造后采用国产双端面机械密封和PLAN 53B冲洗方案,运行情况表明,国产双端面机械密封和PLAN 53B冲洗方案可替代进口泵的单端面机械密封和PLAN 11冲洗方案。本次改造提高了原油外输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降低了后续机械密封的维护费用,现场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7年春季气体分馏装置扩量改造检修的时机,对原料泵进行密封改造,并同时投用了数台使用双端面机械密封的渡态烃泵.文章通过5号原料泵的改造和新泵的投用,分别从液态烃的特点及对机械密封的要求、串联式机械密封的结构特点、与单端面机械密封的比较优势、串联式密封投用后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3.
分析天然气处理厂脱乙烷回流泵机械密封故障频发原因,将单端面机械密封改造成双端面机械密封,将风冷型改造成水冷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石化行业高温油泵泄漏着火事故主要原因就是密封泄漏.分析了某炼油厂炼油装置高温油泵单端面波纹管密封泄漏的原因,包括密封面磨损、波纹管失弹、密封面热裂等.根据对单端面密封使用效果及隐患的分析,对高温油泵进行改造,包括机械密封的冲洗方案由PLAN32+ 62改为PLAN32+ 53B和将单端面波纹管机械密封改为串级双端面波纹管机械密封.详细介绍了改造的结构特点和技术优势,冲洗方案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密封的工作环境,使密封的使用寿命显著延长;串级波纹管机械密封的改造为油泵增加了一道防泄漏措施,并能够提前预判密封可能存在的故障,保证了密封的安全可靠运行.现场使用效果表明:高温油泵波纹管串联式机械密封使用寿命长、安全可靠、密封冷却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炼化企业中,高温油泵因机械密封泄漏引发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炼油四部常减压作业区将部分高温油泵机械密封由单端面机械密封改造为串联式机械密封,改造后其运行安全性得到提高。但同时发现,串联机械密封存在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文对高温油泵串联机械密封的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某聚丙烯装置A-301动力分离器机械密封使用寿命短,严重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经过技术分析后,决定将动力分离器机械密封改造为干气密封。实施干气密封结构改造后,解决了动力分离器的密封问题,延长了装置的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7.
针对齐鲁炼厂常减压装置P-116A出现的多次失效问题,对其单端面机械密封进行了分析比较。将P-116A由单端面机械密封配置方案改造升级为双端面串联机械密封配置方案。改造后,操作人员可通过DCS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改善了密封运行环境,提高了密封的可靠性,延长了密封的使用寿命,满足了装置长周期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彭瑞芳 《石化技术》2010,17(3):14-16
针对丙烷泵运行过程中机械密封泄漏量大的问题,分析了机械密封泄漏原因。采用串联式干气密封(机械密封与干气密封串联使用)对该泵机械密封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后不仅解决了丙烷泵机械密封泄漏量大的问题,同时降低了维修成本,为丙烷装置的平稳运行和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
国外进口的油浆泵存在着机械密封寿命短、泄漏频繁、检修率高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导致油浆泵机械密封泄漏的原因,分别对油浆泵的封油系统、冷却水和油浆外送量进行了改造和调整,改造后延长了机械密封的使用寿命,做到了长周期运行。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机械密封冲洗液工作过程以及密封失效后O形圈碳化情况,从密封元件材质选择、冲洗液工作温度及泵送介质组分等方面对密封失效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在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如何避免密封O形圈碳化的建议。通过对多种改造方案进行性能、经济等方面的比较,最终确定了性价比最优的改造方案。该方案对类似装置机械密封改造,特别是进口机械密封的国产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石化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烃类介质,由于这些介质具有饱和蒸汽压高、易汽化等特点,决定了该类泵用机械密封动、静环端面间常处于不稳定的汽液混相状态,密封工作条件恶劣;使用寿命短。本文对液态烃泵用金属波纹管机械密封可靠性差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正在使用的双端面密封及串级密封的改造原理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当吊卡主要承载零件为锻件时,必须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介绍了国际及行业标准中超声波探伤检测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详细介绍了实际检测过程中两种常用方法,即当量计算法和距离-波幅曲线法的具体检测过程和评价标准,并给出了CD131×134/2250型钻杆吊卡超声波探伤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The effect of base oils on the character of the change in the contact angle and surfactants (SF) on the power of the oil to adhere to the frame surface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ribological studies and semi–industrial tests, oil compositions are proposed to replace BIO CLEAN oil from PERI Co. (Germany).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重烷基苯磺酸钠(A1)、异丙醇(CH-2)、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F-2)、Gemini表面活性剂(GL-2)的最佳质量比为3:6:2:2的表面活性剂体系CQBH-1,并进行了配伍性、吸附性和驱替实验。CQBH-1的价格比市场销售的油田常用表面活性剂平均低20%以上。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0.3%~0.5%下,CQBH-1溶液与长庆某油田模拟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5×10-3~8×10-3mN/m。在常压、60℃下,CQBH-1与该油田注入水、地层水和原油均有良好的配伍性,且具有较好的抗吸附性能,质量分数为0.3%~0.5%的CQBH-1溶液静态吸附后与模拟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仍能达超低数量级。岩心驱替实验表明,注入0.3PV质量分数为0.5%的CQBH-1表面活性剂溶液,渗透率为1.1×10-3~100×10-3μm2人造岩心在平均水驱采收率56.70%的基础上可平均提高采收率10.48%。  相似文献   

19.
20.
eSQC-Pro系统是目前地震勘探中比较先进的数据质量监控系统。本文在分析eSQC-Pro系统的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在采集资料初步分析和地震数据质量监控中的几项使用技巧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