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试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的特色进行 了比较论证。毛泽东首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据此 提出了非对抗性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尤其是根本方式是什么还不明 确。他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具体矛盾的分析,对指导当时我国的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起过重大作用,但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这些矛盾规律的理 论仍然没有系统科学地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深化和发展了上述毛泽东的理论,他具体分析了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 的严重弊端,科学地澄清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具休制度即体制的关系,明确 地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式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强 大动力,并用社会矛盾分析法从根本上系统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的问题。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上述毛泽东尤其是邓小平的理论,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法 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问题,着重在解决如何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方面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十二大关系》就是他的社会矛盾分析法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目标应是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其根本任务应是广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其价值取向应是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握和实现好三个“必须”,即必须正视和正确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必须稳妥化解新形势下的各类社会矛盾,必须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同时,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奋斗任务。  相似文献   

3.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中国意义及其命运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命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要求我们不能对阶级进行狭隘的政治解读,必须从“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话语下解放出来,并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进行与时俱进的当代转换。坚持从“阶级分析”到“以阶层分析为主”方法的转换,树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为理论基础.从实践层面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性;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本身具有内在一致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不断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道路、提供必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不断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注入内在活力、提供强大动力。只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底蕴和精华,对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以现代法治视角,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传统儒家和谐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不相适宜,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为指导,对儒家和谐思想的现代转换和科学构建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借鉴传统精神文化是引导公民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载体,具有借鉴的必要性。儒家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精华,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维度的和谐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借鉴的可能性。为了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社会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吸收儒家和谐思想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的转型正面临着进入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社会"即将来临的当今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到构建和谐城市的问题;而要构建和谐城市,就必须寻求和谐城市规划策略。本文初步探讨了和谐社会与和谐城市理念提出的社会背景,探讨了和谐城市的内涵及三大标志。针对三大标志,论文从城市规划准则的革新、城市规划内容的革新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革新等三方面着重提出树立满足不同利益群体需要的新规划准则、全面开展城市文化规划及改革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等和谐城市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和谐高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因其具有的特殊职能,理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因此,必须认识到构建和谐高校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分析和谐高校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着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和谐"环境下,结合和谐高校的构成因素来探讨和谐高校的建设途径,以求达到在社会"大和谐"下建设高校"小和谐",用"大和谐"带动"小和谐",以"小和谐"促进"大和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现实的二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直接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历史具体的"现实的运动",而不是一种"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揭示了社会主义实现的前提、条件和实现途径,从而说明消除资本与劳动矛盾对立,建构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能性.我国古代"和"的文化为现代和谐理念提供了文化资源,但我国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而不是古代"和"的文化的简单延伸.我国和谐社会承载的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目标与现代社会主义实践之间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界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等四个方面探讨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人际和谐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考察,明晰了人际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优化的过程,内蕴着人际冲突的化解。人际和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之间息息相关,人际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系统工程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孝道在构建传统中国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根基,维护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孝的产生源于社会和谐建设之需要;儒家以孝为人之德性的根本,强调塑造个人良好品德促社会和谐发展;孝为为政之本,以政治和谐维持整体社会和谐;孝产生后即和礼、法及宗教紧密结合,调节着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目前进行孝文化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广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致力于打造"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实现"富裕、公正、活力、安康"的具体目标。综观和谐广东的理论探求,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主线贯穿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道家思想对于人和自然之和谐关系的强调虽然具有消极性和局限性,但也不乏其深刻之处,可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关系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儒家和谐社会观念中对于人际关系和谐的强调,如社会成员各安其位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观,为今日构建和谐社会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生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它的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对于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应始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并不是专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还包括其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子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其他"和谐社会"有着质的差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社会;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社会形态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是更为理想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当前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必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找准定位,发挥好服务和保障作用,为推动企业发展、促进企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中,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目标之一,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全党要提高的五种执政能力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决定》,把人的心理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着力点。本文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流行词、提出心理学概念的"两个第一次"、论述心理和谐问题的"三个注重"等方面谈了作者对此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高等学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德育首位,使学生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素质;实现教育公平,为促进社会公平创造条件;创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学校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