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安徽建筑》2019,(6):142-144
文章以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为例,依据《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04-2013)相关内容,从资源利用、污染防控、运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针对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果,在高等学校绿色校园建设方面提出初步意见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绣源河校区为例,将低碳生态和高校校园景观两个理念交叉、复合,通过对校园景观功能区、道路系统、微地形及水系、景观植物等进行改造规划,优化校园生态环境,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降低校园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系统,促进校园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将绿色低碳理念深植于师生心中,创造一个有利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校园环境,并将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绿色校园、低碳校园的建设及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而城市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5%,其低碳建设水平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作用.为了度量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水平,文章选取了我国13个典型低碳城市,从碳源、低碳经济和碳汇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低碳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时序变化分析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2019年,13个城市的低碳建设水平均有所上升,但是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其中,碳源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是城市低碳建设的驱动因素,未来的工作需要围绕这两方面展开.最后对不同建设水平的低碳城市提出了相对应的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落地实施,全社会的降碳成为重要的任务。建设“双碳”时代高校低碳校园需要结合校园的碳排放构成及特点,科学分析降碳路径,通过碳核算等手段分析碳排放敏感因子,再结合经济技术分析,采用最优降碳技术,注重全过程降碳,营造低碳校园文化,最终实现低碳校园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为例,以《无障碍设计规范》为依据,分别从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环境监管、无障碍设计这3个角度对老旧校区无障碍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调查分析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袁欣 《安徽建筑》2011,18(3):14-15,40
低碳城市是当前低碳研究的热点问题,低碳大学城属于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对合肥大学城内的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安徽大学新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南区和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的实地调研,探讨了大学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从规划层面、建筑单体设计与建设层面和个人行为及管理模式层面提出了大学城的低碳推进策略,并希望为低碳城市研究与推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校碳排放计算是对高校进行碳排放定量分析的关键。针对高校建筑能源消耗特点、交通方式的选择及生活习惯规律,将高校碳排放结构分为建筑碳排、交通碳排及生活碳排三类。以济南市某高校为例进行计算,得出2015年校园CO_2总排放为35 610 t,绿植固碳为10 621 t,净排放24 989 t。虽然该校园整体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校园的建设碳排放会继续增加,针对原煤及电力的相关措施是减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孙建海 《安徽建筑》2012,19(1):76-77,165
从高校校园绿化的功能以及校园中活动的人群对校园绿化的需求出发,提出高等院校校园绿化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校园绿化实例,展开分析工大校园的绿化配置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以期对高等院校校园绿化设计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低碳建筑的碳排放,分析建设、运营和拆除过程中的碳排放。结合高等院校校园的建设运营,研究对校园建筑的建设、运营和拆除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合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碳排放控制措施,为低碳校园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温室气体大规模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遏制碳排放成为全人类共识。高校校园人口密度大,能耗水平高,其碳排放总量巨大。在中国推行低碳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低碳校园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对高校校园碳排放的准确评估和动态监测是关键的技术前提。本文构建了适用于我国高校校园的碳排放评估体系,发展了具体碳排放计算模型,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构建了碳排放计算工具,实现了对高校校园碳排放的评估计算以及结果可视化,最后以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为例进行碳排放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优化意见。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低碳城市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低碳城市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点之一,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而城市绿地系统在实现低碳城市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分析和挖掘城市绿地系统对低碳城市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还有利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主要探讨城市绿地系统在低碳城市中的7个作用:固碳释氧、降低园林自身的碳排放、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建筑能耗、引导绿色交通、城市农业基地、碳减排宣传和教育基地,并对引入低碳理念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石灰行业碳排放量巨大,是建材行业第二大碳排放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刻不容缓。本文总结了高品质石灰(活性氧化钙)绿色低碳制备国内外技术现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强调了工艺和装备的关键性,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智能化手段应用、碳捕集利用等建议,以推动石灰行业迈向更环保、高效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量大面广的大学校园既是亟需减碳的公共建筑组团类型又是科研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应该在碳减排的研究和行动方面做出表率。研究采用样地实测调查法,以华南理工大学三个校区为例,探讨大学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到亚热带地区温和湿润气候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在全球大学校园中处于较高水平,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和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的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也处于中上水平;(2)校园绿地碳汇能力要低于自然生态绿地和公园绿地,但是高于一般城市绿地。对于历史年代悠久的老旧校园,在城市中可以充分发挥碳库的作用,对于新建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而言,基于实地调研发现,校园绿地的观赏与使用功能使得绿化的种植密度处于较低水平,这导致了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较低的固碳效益水平;(3)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不同校园规划空间布局形式可以结合校园景观设计,打造高固碳效益的碳汇空间;(4)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主要与校园绿地的植被群落类型及相应的面积相关,由于校园用地紧张,大量增加或改造校园绿地面积的可能性很...  相似文献   

14.
《工业建筑》2021,51(4):12-19
《巴黎协定》后,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依然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低碳发展的潜力巨大,需求迫切。目前,国内外既有的低碳空间规划研究主要关注城镇区域,因此开展县域尺度的碳平衡计量分析,对于促进国家低碳发展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桓台县域为研究对象,在融合多个数据来源的基础上,构建碳平衡分区方法,核算了2016年桓台县的能源消耗排放量、家庭生活消费间接碳排放量和碳汇总量。结论表明:1)桓台县域2016年碳排放总量为515.90万t,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出以索镇、果里镇和唐山镇为主中心,以马桥镇为次中心的双心结构。2)桓台县域2016年碳汇总量为23.49万t,碳汇空间格局呈现出以荆家镇和起凤镇为主的"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3)以乡镇为基本空间单元,将桓台县域划分为4类碳平衡分区,分别为碳强度控制区、低碳优化区、碳收支平衡区和碳汇功能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碳平衡分区优化的县域低碳空间规划引导对策,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探索适合县域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制备低碳化是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从混凝土原材料入手,综述了复合水泥、地聚合物、再生骨料的碳减排效益及潜力; 明晰了不同低碳原材料对混凝土碳排放与强度的影响规律,在碳排放-强度联合目标下,提出了低碳混凝土的简化设计思路; 最后从目标建模、优化算法两方面归纳了现有的基于强度与碳排放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算法。结果表明:复合水泥的碳减排潜力主要取决于满足目标性能条件下高炉矿渣、粉煤灰等的最大掺入率; 相比复合水泥,地聚合物具有更大的碳减排潜力; 再生骨料在避免废弃混凝土填埋、减少运输距离与贮存阶段的碳吸收等方面具有碳减排潜力; 在不同碳排放分配方式下,固废再生产品碳减排结论差异显著,工业固废回收待建立统一碳排放分配模型,再生骨料建议采用闭环分析,避免碳排放分配; 在设定混凝土强度条件下,以降低碳排放为目标,采用复合水泥、地聚合物、再生骨料等都可以作为减碳的重要手段,碳减排幅度与低碳材料掺量、目标强度等相关; 不同低碳材料之间力学性能的协同作用以及多目标下生命周期碳减排优化模型等仍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昱烨  唐红 《园林》2024,(2):111-118
居住区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城市绿地,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不仅具备植物碳汇功能,且涵盖了景观材料的生产、建造、使用和维护周期的碳排放。以甘肃省白银市国际城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及参考相应标准碳排放因子,计算景观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揭示出景观材料生产阶段占总碳排放量的比重最大(47.08%),其次是景观使用阶段(27.68%)。参考植物单位叶面积和单位叶面积固碳量,计算居住区植物景观全生命周期碳汇量为2 530.36 t。分析碳源和碳汇的相互转化过程可得,居住区景观在建成的第48年达到碳平衡状态。基于对居住区景观全生命周期碳平衡的分析,提出了低碳理念下居住区景观的减排和增汇策略,进而初步探讨低碳景观评价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5)
文章阐述了碳排放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危害,就在青少年中如何开展"低碳"教育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并提出一些建议,如树立"关联型"节约环保意识、转变奢侈消费观念、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等。  相似文献   

18.
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碳排放具有锁定作用.文章针对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从空间规划入手,提出了绿色城市规划策略:构建公交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发展混合密集型城市和城市单元,建设生态单元与楔形绿地系统,实现在碳来源、碳排放、碳捕捉三个方面的减碳化,真正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
通过分析《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结合我国碳排放和碳生产率的现状来研究我国低碳发展之路,并且根据碳排放和碳生产率的区域分布情况具体给出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减碳对城市实现双碳目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确定影响社区碳排放的5个一级影响因素和8个二级影响因素,建立社区碳排放计算模型,采用多因素正交分析法,生成720个基准社区和10.8万个比对社区,对社区主要碳排放影响因素占比分布、不同技术减碳潜力进行研究,并提出低碳社区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研究发现,社区内建筑碳排放占比72.9%,废弃物碳排放占比21.6%,交通、给排水和社区照明共占比5.5%;建筑本体能效提升、光伏应用比例增加和电力碳排放因子降低对社区减碳贡献率分别为30%、30%、22%;如采用人均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居住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人均碳排放量为1.0 tCO2/(人·a),公共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人均碳排放量为0.5 tCO2/(人·a),如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控制指标,居住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为35 kgCO2/(m2·a),公共建筑为主的低碳社区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控制指标建议为60 kgCO2/(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