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按河流相、湖底扇(浊积) 相、三角洲相、滩坝相、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和非碎屑岩这7 种类型储集层和它们与低粘( <3mPa·s)、中粘(3 ~30mPa·s ) 、高粘( >30mPa·s)与高渗( > 600 ×10- 3μm2) 、中渗(100 ×10- 3 ~600×10 - 3μm2) 、低渗( < 100 ×10- 3μm2) 的组合,统计研究了我国水驱油田的平均空气渗透率、平均孔隙度、平均地下原油粘度、平均地面原油密度、地质储量、可采储量、至1995 年底累积采油量、至1995 年底剩余可采储量、平均采收率、平均采出程度、平均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等静、动态参数与指标。我国水驱油田平均采收率( R) 为0 .31 ,按渗透率、粘度界限由大到小排列为高渗低粘( R为0 .5) 、高渗中粘( R为0 .381) 、中渗中粘( R为0 .317) 、中渗低粘( R为0 .304) 、低渗中粘( R为0.302)、中渗高粘( R为0.289) 、高渗高粘( R为0 .28)、低渗低粘( R为0 .21) 。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集层是我国主体开发储集层,也是今后进一步挖潜的主要对象。滩坝相和扇三角洲相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明显偏低,有待于加大开采强度。  相似文献   

2.
辽河坳陷高升地区重力流砂体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力流是辽河坳陷高升地区莲花油层的主要沉积类型在该地区预测重力流砂体的方法是:(1)利用岩心划分重力流沉积类型;(2)建立各沉积类型的测井识别相模式;(3)利用测井资料,划分示取心井或井段的重以沉积类型;(4)分析重力产面组合和分布特征;(5)恢复古地貌,据重力流沉积理论,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主要搬运方向和堆积场所;(6)用改进的克里金插值法绘制重力流砂体等厚图。工作结果反映,高升地区重力流物质  相似文献   

3.
Cambay盆地Mehsana断块是一个勘探程度相当高的产油断块,该断块含有重油和轻油。现在该断块处于采用EOR技术进行开发的成熟阶段。由于从1968—1969年开始采油量不足26吨/日,对主力油田通过制定井方案进行开发。采收率与油藏非均质性、沉积环境、油藏大小和深度密切相关。这些固有特性还受油藏管理具体作法的影响。通过有效的油藏管理(主要是开始采用新技术),20世纪90年代阻止了采油量下降并且自从1999年以来采油量稳定增加。 目前在油田上在采用目的在于(1)提高采收率和(2)增加采油量的IOR策略,并且开始修改油田地质和油藏模型。这些策略包括(1)钻加密井;(2)开始/调整注水;(3)通过在重油油田采用火烧油层提高采收率;(4)采用高新技术钻水平井、大角度井、大位移井和超短曲率半径泄流井眼;(5)确定未波及到的储量和采用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方法。目前采用了以下措施稳定和提高产量:(1)优化人工举升;(2)大型水力压裂;(3)在重油油田上采取井简化学增产措施,在轻油油田上防蜡;(4)在重油油带采用独特的堵烟道气技术;(5)改进防砂措施;(6)改进处理有问题井的方法。根据增油情况来看,这些方案的效果是鼓舞人心的并且帮助增加了采油量,标志从早期的作法向规范作法转移。为了适合新制定的标准,准备制定计划加快增加采油量的速度以便提高最终采收率并且加速Brown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4.
不管它们的技术可行性(有效性)(如以上章节所述)如何,在许多情况下,三次采油现场应用的经济学不允许把该方案选为成熟油田的开发计划。需要仔细分析三次采油应用[主要是热、化学剂和注溶剂(归于高CAPEX和OPEX)]的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增长曲线评价油田调整效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应用威尔布增长曲线和一种新型增长曲线Np=NR(b^t-1)/(b^t+a)评价油田调整效果的方法。评价的指标是调整前后油田最终可采储量NR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国外流动单元描述与划分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国外流动单元描述与划分金佩强杨克远(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石油学院)油藏描述是油田开发的一项基础工作。8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油藏描述表现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方向发展的趋势。在油藏描述中,储层划分越来越细,已...  相似文献   

7.
提高油田注汽锅炉热效率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油田注汽锅炉的热损失进行了分析,即(1)排烟热损失;(2)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3)散热损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热效率的措施:(1)降低锅炉排烟温度;(2)保证锅炉能够充分完全燃烧,调整锅炉过量空气系数在1.05-1.2之间;(3)保温绝热层隔热性能要良好。同时加强辐射段内炉管的吸热能力;(4)提高锅炉进水温度。  相似文献   

8.
向有底水的油藏注水常常会有许多问题,这是由于注入水窜入水层的缘故。可是这类油藏资源在Alberta和Saskatchewan地区非常丰富。这项研究针对在底水区降低水的流度以增加注水效率。共验证了三种方法:乳化剂段塞方法(ESP),交替水和甩乳化剂注入方法(AWE)以及动态封(DBP)。这三种方法都能够使垂向扫油效率有所提高,并有得盱聚合物或浮化剂与水的注入。每一种情况,均有两种方式:封堵和驱替。这  相似文献   

9.
渤海存在两种类型油(气)田,一类为大中型重质油油田,另一类是中小型轻质油油(气)田,两类油(气)田的石油地质特征不同。中提出了两类油(气)田的勘探方针、油藏评价方法和开发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0.
库西亚纳油田位于哥伦比亚波哥大东北150英里(240千米)的亚诺斯山麓带。该油田的轻质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出现在不对称背斜下盘圈闭内平均钻深15000英尺(4575米)处,中新世-全新世东科迪勒拉山脉形变时间,长15英里(25千米)、宽3-4英里(5-6千米)。渐新世卡沃内拉群的海相泥岩提供了顶部与侧向盖层,其烃柱超过1500英尺(460米),生物标记物资料说明海相泥岩源为土仑-科尼阿克加切塔组。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文留油田复杂断块区油气界限不明、油气层识别难的问题,合作了地震、测井等参数模式识别技术,该方法充分利用地球物理参数(频率、振幅、相位及速度)和测井参数(声波时差、电阻率等)将各参数结果与地质因素相结合,利用识别函数来确定其含油气性,识别油气层。引用本方法在文留油田(文北)开发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小阳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在冀东油田首次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阳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在冀东油田首次应用邢伟亮,洪晓林(河北唐海063200)(河南新乡453700)一、概况北33-1井是迄今为上冀东油田井斜最大的一口定向井(最大井斜达48°)。该并由地矿部华北石油地质局第五普查勘探大队4015队施工,设计斜深38...  相似文献   

13.
油田用水蒸汽回收中,要对其中油和润滑脂等的含量进行测定,文中提供了几种测定方法即:配分重量分析法(A);配分红外线法(B);索格利特法(C)。同时介绍了污样和烃类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注水站最优控制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油田注水站计算机最优节能控制理论,认为注水系统能上三部分组成:(1)注水泵驱动电机损耗;(2)注水泵损耗;(3)管网系统损耗,注水站优化节能的目标就是在满足配注方案的前提下,将上述3种损耗降至最小,给出了一种以注水系统效率为目标函数的注水站最优控制的原理和设计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来设计注水站的节能控制方案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东北地区冬季气候特点,提出根据室外温度调节供,回水温度,并给出经验公式,供水温度(t0)与室外温度(tw)的关系,tg=-1.51tw+56.778,回水温度(th)与室外温度(tw)关系:tk=-0.859tw+47.02。  相似文献   

16.
张川如 《试采技术》1995,16(3):36-39
本文在系统整理苏北溱潼凹陷各油田历年来的开采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两类油藏的开发特征应用了常规油(气)田动态分析方法以及新研制的动态分析方法-丁型与组合变量水驱曲线4种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以及水淹程度与含水率关系图版等,综合分析小断块油田的动态特征,取得较明显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有助于找到改善油井经济效益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BP石油公司经营的安德鲁(Andrew)油田位于英国大陆架,该油田用水平井采油,水平井采用尾管注水泥完井。油井射孔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避免油层伤害,提高油井产量,提高油气和最终采收率,安全而有效地射开较长的水平井段,减少射孔产生的碎屑。通常,为避免油井产量减少,最好的方法是用负压射孔。然而,若取出油管传送射孔枪(UTCOP)时需要压井,由于压井液的侵入和防漏材料的消耗,负压射孔的优势即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9.
优质植物胶水基压裂液系列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在90年代初根据油田应用的需要和压裂液发展趋势,研制开发的BCL-61有机硼交联剂、NBA-101胶囊破胶剂、DL6破乳助排剂、WLD烃分散剂、GCL-150有机锆硼复合交联剂等9种水基压裂液添加剂的主要特性;分析讨论了以此开发出的低温(20-60℃)、中温(60-120℃)、高温(120-180)水基压裂液的主要性能以及在油田的应用情况。室内和现场试验表明,该压裂液系列具有良  相似文献   

20.
在阿拉斯加普鲁德霍湾油田,构造顶部井位的石油几乎完全产自细粒的三角洲砂岩。三叠系lcishak组中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沙坝岩相组合构成了产层带,但在低渗透率分流河口沙坝沉积物中油井心尽量提前完钻,以避免高气/油气比。复杂岩性兼有的薄轻油柱和上覆的高可动气顶对井的设计、外探和完井提出了挑战。为了精确地评价分流河口沙坝砂岩中渗透率的横向变化趋势,沿最新的开发井1000ft(304m)的水平距离进行了三次常规取芯[大约120ft(36m)]。取芯层段由七个岩相构成,全部为细粒砂岩。各类岩相渗透率值比较结果证实了显著且一致的变化趋势。六个岩相具有的平均横向渗透率介于12-40md。第七类岩相(岩相7)的平均横向渗透率为129md。孔隙度和垂向渗透率也具有类似的型式。普鲁德霍湾油田中分流河中沙坝沉积于受河流控制的三角洲朵体中,在此河口处沉积物的分布受到沉积物卷流和盆地底部之间的摩擦而控制。洪水期间,在分流河道之间分流河口沙坝的顶部或最近源部分沉积了分选最好和可渗透性最强的沉积物(即岩相7)。沉积学和岩相学数据确证了岩相和渗透率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更均匀高能传输条件下沉积的岩相7砂岩相比,由不稳定流动条件沉积的砂岩(如紊流冲刷、间歇性波痕移动)很可能分选不好,并含有较多的粘土和褐煤有机物质(一般为披盖层和条带。少数量的泥质和褐煤薄层作为菱铁矿胶结沉淀的集结地,并促进了石英颗粒的压实溶解作用,明显降低了岩相1到6的渗透率。根据从分析这些岩芯得出的认识可以减少在分流河口沙坝沙岩中完所 伴随的风险。针对分流河口沙坝沉积物的目标位置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优化:(1)利用现有井的数据绘出等时三角洲岩相组合图;(2)识别分流河道和分流河口沙坝之间的过渡带;(3)分流河口沙坝内高渗透性岩相的外展趋势;和(4)计算井的轨迹和长度,以最佳地接触到高 渗透性岩石(或中等渗透岩石以防止气锥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