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托集团产业化优势,大力开展以蒸压砂加气混凝土材料为建筑围护体系的绿色、环保、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形成了蒸压砂加气自保温、外墙外保温、內隔墙板、钢结构外围护保温墙板等多项成套体系技术,进而总结提炼出成套体系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2.
《天津建设科技》2005,15(4):62-6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编制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节能工作从居住建筑向公共建筑发展的部署.2005年7月1日颁布了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了彻国家节约能源的法规。加大天津市实施建筑节能的范围.天津市建委组织市墙政办负责。合同天津建筑设计院等有共设计单位共同编制了《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于近日通过了天津市建委组织的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编制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节能工作从居住建筑向公共建筑发展的部署,2005年7月1日建设部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了贯彻国家节约能源的法规,加大天津市实施建筑节能的范围,天津市建委组织市墙改办负责,会同天津建筑设计院等有关设计单位共同编制了《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29-153-2005),经天津市建委组织专家审定通过,报建设部同意备案后,市建委以“建科教[2005]1009号关于颁布《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批准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4.
加气混凝土主要应用于自保温体系,与外保温等复合保温体系共同构成节能建筑保温体系,两种体系各有利弊,也成相互补充,了解外保温技术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有效发挥加气混凝土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王雪梅  吴醒龙 《建筑技术》2009,40(4):301-303
作为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之一的科技部节能示范楼是一座突出节能特点的绿色智能建筑,该示范楼采用了高效保温隔热技术、照明系统的自控技术、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与智能化的数字控制技术等多项先进节能技术。参照北京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用EnergyPlus软件对其节能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节能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桂云  刘春平 《砖瓦世界》2008,(10):10-11,13
1 引言 国家和江苏省分别于2005年和2001年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和<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DB32/478-2001).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两个节能标准,全面实现建筑节能50%的目标,江苏省淮安市建设局2005年发布实施<关于全面实施建筑节能的意见>,明确要求淮安市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应强制性标准.目前建筑工程中普遍应用的外墙外保温、内保温体系在施工上存在一定的缺点,墙体易开裂,耐久性不够等等,开发自保温体系可以避免上述两种体系的缺点,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程周期.  相似文献   

7.
自节能墙体保温体系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复合外墙外保温节能体系和单一保温墙体自节能体系的发展状况以及两种保温体系的特点。分析了发展自节能加气混凝土墙体保温体系的研究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得出自节能加气混凝土墙体保温体系是一种技术性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的新型墙体节能保温体系。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住宅建筑外墙节能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种外墙外保温技术,三种内保温体系和加气混凝土自保温技术的热工性能分析,探讨上海地区住宅建筑外墙达到<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可采用的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9.
ZL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在高层外墙外保温工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墙体外保温技术日趋发展成熟,外保温节能做法将高效保温材料放在墙体外表面,不仅可以对主体结构起到保温和保护作用,而且基本消除了冷桥,节能效率高,增大了室内使用面积,且不影响室内装饰,当然由于外保温长期处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复杂变幻的气候、温度、湿度、外力等都对外保温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相对于内保温,外保温有较多的技术含量,目前常用的外保温做法可分为外贴式,外抹式两种,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所研制出的ZL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抹式保温做法,在开津开发区的云琅大厦工程试用,这是该产品在天津市的第一个示范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节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墙外保温是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方式。为了推动我国建筑节能的快速成氏,迈向节约型社会,从2005年到2006年,建设部相继出台多项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即《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标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米说,建筑节能保温系统属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范畴,各级地方政府则出台了各种强制性的规定以推动节能行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蒸压砂加气外围护体系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对该体系的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对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蒸压砂加气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节能计算、耐候性试验、抗风压试验、抗震台试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及经济性分析等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投资6700万人民币,建成了第1条年生产能力20万m^2的砂加气混凝土制品生产线,投产后为天津市住宅墙体围护体系达到65%的节能标准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公共建筑节能构造》国家标准图集主要包括围护结构的构造及热工设计,重点主要是外墙、楼地面以及有热工要求内隔墙。在节能构造中除突出单一材料外,还增添了加气混凝土墙体内外保温做法,作者结合参加编制的体会,对有关加气混凝土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真空玻璃与公共建筑节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已经从2005年7月1日起实施.结合天津市建筑节能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在天津市建委组织领导下,及时出台了《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9-153-2005,于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15.
2006年起国家颁布实施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居住建筑达到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为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对建筑物的门窗、墙体.屋面等部位进行了离标准节能设计、高标准建设.对墙体采用外墙外保温做法.这种做法基本达到了节能目标要求。但外墙外保温也有一些很明显的缺点.如容易起鼓、裂纹、脱落等弊端.需要经常维修。有没有一种不用维修,可和主体结构同寿命的保温做法,目前出现了与外保温技术相对应的、可完全解决外保温弊端的一种新型保温做法.即墙体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现行国家标准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山东省DBJ14—036—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大跨度公共建筑屋面的几种保温系统做了对比分析,提出应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要求采用不同的保温做法。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与动态     
《化学建材》2006,22(2):46-47
上海制定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于2005年12月制定《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规划管理规定》(沪规法[2005]1180号),内容如下:一、本规定所称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是依据建设部《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定》(JGJ144-2004)行业标准规定,由保温层、保护层和固定材料(粘接剂锚固件等)构成并适用于安装在外墙外表面的非承重保温构造总称。二、外墙外保温系统设计,应当符合国家《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或者《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国家尚未制定节能标准的建筑…  相似文献   

18.
建筑外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咏梅 《建筑施工》2006,28(9):734-735
为了满足国家(地方)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通过对不同建筑节能方式的比较,其节能示范小区住宅楼采用了自保温节能体系。介绍了其围护结构节能具体措施和施工要点,与外保温技术相比,具有可操作性好,节能投资小,耐候性、耐火性、耐久性和耐冲击性好,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以徐州市某住宅楼为例,对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体系的传热系数与徐州地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并通过2种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体系的经济比较,分析了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在徐州(寒冷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流计法在相同条件下,同步测试了内保温、外保温和夹层保温轻质复合板的温度变化和热流,计算了各自的传热系数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内保温和外保温复合板的传热系数相当,而夹层保温复合板的传热系数相对较大。其中,60mm厚结构层+100mm厚保温层的复合板传热系数约为1.0W/(m~2·K),基本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有关夏热冬冷地区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