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煤炭黄腐酸和生化黄腐酸界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黄腐酸和生化黄腐酸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但对二者的界定和检测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方法,这直接影响了生产应用和检测分析。为此,作者对不同产地、不同工艺的煤炭黄腐酸和生化黄腐酸,做了不同酸浓度絮凝沉淀试验和分析检测.并参考国内外有关试验情况,提出了对煤炭黄腐酸和生化黄腐酸新的界定方法和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2.
发酵法黄腐酸与其它腐植酸类物质的表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鸿玉  何立千 《化学世界》1997,38(7):360-363
发酵法黄腐酸是以秸秆等农田下脚为原料人为控制条件发酵生成的一项新技术产品。本文对发酵法黄腐酸与几种矿源腐植酸、黄腐酸做了表征对比,对该物质的基本特性及结构特征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用相同的方法从风化煤,草炭,生化黄腐酸发酵料中提取黄腐酸,性质,性能测试结果是:生化黄腐酸分子量小,含氧功能团多,抗絮凝作用强,与微量营养元素铬(螯)合能力强,进入植物细胞快,在农业上效果明显,风化煤黄腐酸相对分子量大,含氧功能团少,抗絮凝作用低,草炭黄腐酸性质,性能在两者之间又更靠近生化黄腐酸。  相似文献   

4.
在施用大量元素水溶肥的基础上,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CK(对照),不添加矿源黄腐酸钾和鱼蛋白;T1:矿源黄腐酸钾10%+鱼蛋白40%;T2:矿源黄腐酸钾10%+鱼蛋白20%;T3:矿源黄腐酸钾10%+鱼蛋白10%;T4:矿源黄腐酸钾10%。研究各处理对番茄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的生长指标,T1~T4处理的茎粗与CK相比分别显著增加17.07%、15.15%、11.53%和5.03%;各处理番茄SPAD值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T1~T4处理的单果重与CK相比分别显著增加24.62%、18.63%、14.62%和8.53%。T1~T4处理的产量与CK相比分别显著增加8.2%、6.6%、5.6%和3.8%。番茄的品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与总糖度表现相一致,与总酸度表现相反。T1~T4处理番茄糖酸比与CK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以T1处理最佳。T1~T4处理的番茄Vc含量与CK相比分别显著提高22.5%、18.1%、14.8%和12.4%。综上,矿源黄腐酸钾和鱼蛋白都有利于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和品质改善,且以处理T1添加10%矿源黄腐酸钾+40%鱼蛋白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矿源黄腐酸钾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而研究黄腐酸钾在大豆种植上的合理应用方法,开展了黄腐酸钾叶面喷施和拌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黄腐酸钾拌种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比初花期喷施大;叶面喷施黄腐酸钾和采用黄腐酸钾拌种均可提高大豆产量,在试验条件下,产量均比对照提高25.3%;黄腐酸钾拌种是大豆种植的最佳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生化黄腐酸应用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耀 《腐植酸》2000,(1):45-46
河北省深州市特种化工厂以中国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等院校为技术依托,采用专利技术,经多次改进工艺,利用生化法——即用植物秸秆加入特殊的菌种发酵生成黄腐酸。该项目曾列入河北省科研计划,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意见称:“……生化法制取黄腐酸的新工艺填补了  相似文献   

7.
生化黄腐酸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硫酸铝絮凝生化黄腐酸,并以在絮凝物中扣除灰分的方法来确定黄腐酸含量,我们将其定义为“絮凝重量法”。该方法既排除了生化黄腐酸中非黄腐酸有机物的干扰,又避免了碳系数取值的不同而引起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8.
以番茄为供试作物,采用大田种植的方式,研究矿源黄腐酸钾与生物有机肥不同施肥配比对番茄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配比量在1:50~75的范围内对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绿素等指标促进效果不同程度高于CK和单独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同时与CK相比对品质指标V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达到显著水平。对产量指标进行分析,矿源黄腐酸钾和生物有机肥配比在1:50~150范围可使番茄增产21.20%~27.14%。结合各项指标,本研究推荐矿源黄腐酸钾和生物有机肥配比在1:50~75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张常书 《腐植酸》2000,(3):46-46
目前,我国用生物发酵制取生化黄腐酸还没有高效和理想的专用菌种,发酵原料和工艺配方也各不相同。本品是在原BSFA生化黄腐酸基础上,我们和上海某生物药厂经大量生物发酵试验筛选出的一个特殊菌种,并在特定的原料配方和生产工艺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一种高活性多功能的类似黄腐酸的物质——暂定名为“生物强力素”。高活性生化黄腐酸定向发酵开发研究成功,标志着采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化黄腐酸新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煤腐植酸(Humic Acid,简称HA)和煤黄腐酸(Fulvic Acid,简称FA)在我国80年代就开始在农牧和医药方面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90年代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的(非煤资源)类黄腐酸物质,即生化腐植酸(Biochemical Humic Acid,简称BHA)和生化黄腐酸(Biochemical Fulvic Acid,简称BFA)在农、牧、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世纪初,利用生化技术相继开发的类似HA或FA的物质,较早期利用纯微生物发酵生产的BFA又有重大改进和突破,实现了生化肥源开发和产业化同步发展,从而获得了稳定和高效优质的类腐植酸或黄腐酸新肥源。  相似文献   

11.
黄腐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黄腐酸的来源、组成、结构及应用现状,黄腐酸目前主要应用于农业、医药、保健美容和水产养殖方面,同时对黄腐酸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其中包括发酵法采用农业下脚料发酵生产黄腐酸、离子交换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制备,电渗析法用离子交换膜进行提纯。这些方法制得的黄腐酸纯度低,价格高,因此寻找一种简单、易行、廉价且高效的提纯方法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黄腐酸的结构十分复杂,是一种结构未定的不饱和有机弱酸,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系统、降糖、消炎镇痛、醒酒、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还被开发成多种药物形式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综述了黄腐酸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中概念术语的无歧义及统一性和内容唯一性原则要求,提出了将腐殖酸和黄腐酸划分为2种有机酸的理论依据和农业生产应用的实践依据;指出了将黄腐酸包括在腐殖酸中的概念导致产品名称不规范、检测方法不统一,不利于资源合理开发应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标准化工作导则为依据,实现腐殖酸与黄腐酸概念的统一,促进腐殖酸肥料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和腐殖酸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风化煤中提取的黄腐酸为原料,进行季铵化反应制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腐酸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黄腐酸、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质量比为2∶1,温度为60℃,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黄腐酸季铵盐1%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为45.129mN/m,溶解百分比为99.3%,发泡性能具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硫酸-丙酮法从泥炭中提取黄腐酸,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易于控制。云南泥炭中水分、灰分、腐植酸和黄腐酸的含量分别为18.96%、32.47%、9.3%和5.73%。提取后再用容量法滴定泥炭中黄腐酸的含量,结果为6.60%。并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了提取物的组成,验证所提取物为黄腐酸。  相似文献   

16.
施用嘉有黄腐酸水溶肥料可提高茶叶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对比常规施肥,亩增施嘉有黄腐酸水溶肥料20 kg,春茶亩增产14.5 kg,增幅为21%;夏秋茶亩增产21.2 kg,增幅为8.1%,亩净增收1485.8元,增幅13.6%;底肥常规化肥减量5%、15%条件下,产量与常规施肥产量持平。  相似文献   

17.
容量滴定法测定黄腐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稀硫酸提取试样中的黄腐酸,容量滴定法测定其含量,方法的标准偏差0.20%,平均回收率97.52%,此方法操作简便、定量准确,可满足检测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化黄腐酸与其他来源黄腐酸组成性质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用有关文献数据,对生化黄腐酸(BFA)与其他来源黄腐酸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推断BFA是一种富含糖苷配键、羟基、甲氧基和氨基的低芳香度水溶性脂肪酸,似属新生态腐植酸类范畴。建议对BFA进行系统的分析检测,以期推动BFA的基础研究、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矿源黄腐酸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风化煤和褐煤为试验材料,通过酸提法和碱溶酸析法对黄腐酸提取率的对比,筛选出一种比较有价值的黄腐酸提取方法:混酸氧化提取法。其主要工艺为:风化煤或褐煤∶混酸(硫酸∶硝酸=7∶3)∶自来水=1∶0.3∶6,原料煤中首先加入混酸,搅拌均匀,在70℃条件下氧化40 min,然后加入自来水,60℃搅拌反应1 h,离心分离出黄腐酸清液。此法在黄腐酸含量较低的煤中应用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