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微通道换热器温度分布特性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对应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入口分配器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进行性能测试,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制冷/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温度分布变化情况.采用与换热器沿程方向垂直的温度不均匀度χ(温度标准方差)作为微通道换热器温度不均特性的度量.建立制冷制热工况2个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在不同运行工况、制冷剂流量、温度分布特性情况下系统的能效.神经网络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所设计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当微通道换热器被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换热器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权重分别为34.97%和43.90%,改善气液两相的分配均匀性比改善气相的分配均匀性更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性能优化进行仿真研究,建立热泵空调系统稳态仿真模型,利用实验数据验证及修正稳态仿真模型.小管径换热器由于管径减小,换热系数增大,基于经过修正的系统稳态仿真模型,提出换热器采用小管径的改进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小管径换热器到客车空调系统,额定制冷量(制热量)为23.2 kW(20.9 kW),制冷EER(制热COP)为3.14(2.75),性能有所提高但离设计要求有一定距离.分析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可知,系统的循环质量流量低于设计值,压缩机能力不足,高效涡旋压缩机不仅排量增大,而且压缩机的制冷COP达到3.45,两个因素导致系统能效提高.将小管径换热器与高效涡旋压缩机应用于同一热泵空调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额定制冷量(制热量)为26.4 kW(23.4 kW),整机制冷EER(制热COP)为3.64(3.16),基本达到额定制冷量(制热量)为26 kW(22 kW)、制冷EER(制热COP)为3.2(2.8)的改进目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蒸汽压缩式汽车空调的不足,分析比较了几种常见余热制冷技术在汽车节能领域中的应用,其中固体吸附式制冷空调被认为较有优势. 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余热驱动的回质型固体吸附空调系统,分别利用热管式换热器回收高温尾气余热和相变蓄热换热装置贮存发动机循环冷却水余热驱动回质型吸附制冷空调系统运转,有效提高了燃料利用率和发动机性能,改善了车内热舒适性. 经计算,与传统压缩式空调相比,采用本系统后汽车百千米省油0.76 L,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微通道换热器与管翅式换热器在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中的制热性能差异,搭建了两套热泵型电动客车空调系统试验台,分别使用微通道换热器和管翅式换热器,并分析比较两种换热器制热性能差异。结果表明:车外环境温度在-10~7℃范围内,采用微通道换热器的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与采用管翅式换热器的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相比,制热量提高3.5%~40.4%,压缩机功率降低2.8%~4.4%,COP值提高7.5%~42.7%,风口出风温度增加4.9~7.7℃。由实验结果可知,电动客车热泵系统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制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在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空调中,往往采用热泵(制冷).对热泵的热力学原理、节能机理,特别对吸收式热泵(制冷)的特点及使用场合等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地源热泵(制冷)系统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某智慧能源项目空调系统冷热源作为降能减耗对象,分析了适用于该项目的电制冷水冷冷水机组+市政蒸汽热网、风冷热泵和水源热泵3种空调冷热源供能方案,比较了其能耗与经济效益,提出了水源热泵系统作为该项目的冷热源是更经济、节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瑞典一新型的球形建筑——多功能(综合)体育馆的供热、供暖、空调及制冷系统。该系统是热能综合利用的典范,并是大型热泵系统的一个实际工程。在其制冷、空调与供暖、供热系统中,由于使用热泵,最有效地利用了低位热能。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两级加热热泵系统,并详细叙述了其工作原理;该热泵系统在夏季工况下工作时,能够同时生产空调冷热水,而在冬季工况下工作时,采用两级加热的方式生产空调热水;通过建立实验台,进一步研究了冬季工况下热源换热器进出口水温对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热源换热器进出口水温分别为10/5℃、12/7℃、14/9℃,且热水出口水温在40~55℃之间时,在相同的热源换热器进出口水温和热水出口温度下,当热水进出口温差为10℃时,系统的排气温度、排气压力、压缩机功率都要比5℃温差时的更低,减小的幅度分别为2.01~8.32℃、0.078 1~0.168 7 MPa、3.0%~10.48%;而系统的总制热量、制热COP都要比5℃温差时的更高,增加的幅度分别为0.69%~12.14%、4.66%~18.45%;说明所研究的两级加热热泵系统在大的热水进出口温差下工作时,不仅性能更好,而且也更稳定.  相似文献   

9.
闭环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闭环地源热泵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地热换热器,因此地热换热器的合理设计是提高热泵系统效率和经济性的关键。文章介绍了地热换热器的形式,提出了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设计方法以及地下环路循环泵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补气方式对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制热特性的影响,基于准双级压缩的原理,搭建了以R410a为制冷工质的热泵空调系统试验台,并在标准焓差实验室内对该试验台进行性能测试。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在不同试验工况下,相对于不补气模式,低压补气和中压补气模式都能有效地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其中低压补气对压缩机排气温度降低更多;2种补气方式都提高了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量、COP、出风温度,其中中压补气模式对这些参数的提升幅度优于低压补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补气技术能改善热泵空调系统的性能,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热管换热器热传递矩阵的概念.用热传递矩阵相似关系,推导出了热管换热器传热效率计算式.并讨论了极限情况下的热管换热器效率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普通住宅日常通风换气的特点设计出一台小型平板热管通风换热器,在不同风量(60、90、120、150m3/h)和室内外温差(室外新风温度为27~40℃,室内排风温度控制在24℃)的条件下,针对夏季工况,进行了热管换热器的真空度对其热回收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热管换热器热回收效率较高,最高热回收效率接近60%;在风量较高的情况下,真空度对其热回收效率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的钻井和埋管结构中,利用实验装置及测试系统运行不同地埋管进水温度、进水流速等数种工况,根据土壤源热泵地埋管实际运行的测试结果讨论地埋管进水温度、流量、埋管类型、钻井深度以及运行方式对单位井深换热量的影响。实验表明,提高进水温度、流量、钻井深度以及选择合适的埋管类型可增强地埋管换热能力,间歇运行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利用土壤蓄能特性,使地埋管始终能够高效换热,相比连续运行提高了33.9%,但进水温度、流量和钻井深度不能无限增大,其大小的选择需要考虑土壤源热泵主机运行性能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LED散热问题,制作了一种一体化平板热管,搭建了平板热管实验台以研究此平板热管的传热性能,设计了模拟热源的保温方案.为了模拟LED芯片的发热,制作了模拟芯片热源,并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研究了加热功率、充液率和工质对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此平板热管具有良好的均温特性.在所测试的功率范围内,蒸发腔热阻随着功率的上升而降低.充液率方面,此平板热管的最佳充液率为40%.在测试的3种工质中,去离子水的传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强化传热技术机理出发,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各种强化传热元件的结构特点、强化效果及适用工况,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换热器强化传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针翅管式相变蓄热器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赤藻糖醇作为相变材料,将三维针翅管用作换热元件以强化换热,设计了一套针翅管式相变储热换热器实验装置,对相变储热换热器的充、放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赤藻糖醇的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改变充、放热流体工况,分析了流量对换热的影响,以及能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材料温度在120℃附近相变区域内变化缓慢,在换热过程前期变化较快,后期较慢,相变材料温度变化规律一致,但随时间有超前或滞后现象;随着换热的进行,储、放热速度下降.该储热换热器较好地实现了能量的储存和释放,为中温领域相变蓄热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源热泵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地源热泵地下埋管(套管式和U型管式)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中重点对管群换热器的修正系数η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对使用GSHP.HTM主程序需要输入的已知参数及某些基础数据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对JSW.HTM子程序的计算公式及其数据的取值做了介绍.最后还对使用计算程序时应注意的问题做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含Cr、Si各4~5%的耐热球墨可锻铸铁是一种缩松倾向小、抗渗漏性能良好的新型耐%热铸铁。着重研究了其耐热性(主要是抗氧化性),初步分析了它的氧化膜成分与结构。最后得出:在950℃条件下,其抗氧化性较中硅耐热球铁高出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9.
以热量表热量计量原理为基础,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热量计量方法,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详细讨论了具有k系数补偿功能的热量计量方法——k系数补偿法,该方法实现了k系数的温度和压力在线补偿,因而具有较高的精度.还介绍了热量表测量系统的构成。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低温热能回收热泵改造技术,以凝汽器出口循环水为余热源、汽轮机采暖抽汽为驱动热源,余热和抽汽共同将热网回水温度提高到80℃。再进入热网换热器继续提高温度,达到供热要求。由于利用了循环水余热,机组排汽热损失减小,热耗降低。若机组(抽汽550 t/h)背压提高到9.1 k Pa运行,热泵利用该机组70%的循环水余热,机组热耗将下降2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