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Planning》2013,(4)
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与建构既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具体化,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研究的理论提升。中学政治课程具有自身的价值构成与特性,其实现在于满足国家意志、社会需要和中学生需要的程度以及如何实现它们的综合统一。中学政治课程价值取向研究需要在观照课程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与复杂现实基础上,探索构建当代中学政治课程价值体系的整体思路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
手工课程的价值定位有三种不同的取向:"一般陶冶"的课程价值取向、"实用陶冶"的课程价值取向和"生产陶冶"的课程价值取向。要使手工的多重课程功能得以发挥,在小学阶段进行手工校本课程开发时,需要超越把手工课程视作"艺术课"或"劳动课"的性质定位,把手工课程的性质定位于"综合性课程"。课程目标的设计需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课程内容构建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文化三者有机整合,以多样课型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实施效果,同时需基于教学环节进行全程性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要进行城市规划立法?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城市规划法规①是以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为标准进行调控?城市规划法规应该以谁的利益取向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以上问题的回答无不涉及到城市规划法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探究和检讨。法规的思想和精神是立法②的前题和根本基础,直接指导着法规的制定,继而影响到法规调控的实际效果,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育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争论,实际上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现代大学价值由追求"学术性"的人文价值和追求"职业性"的应用工具价值的双重价值构成。首先大学是"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学术性职能是大学生存合理性的唯一理由。其次"职业性"又是大学立足社会的理由。错位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导致大学价值"偏瘫"。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既重视"学术性"又强调"职业性",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39-41
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国际上已有的"核心素养体系"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成功生活取向的思维核心型,终身学习取向的知识核心型,个人发展取向的价值核心型和综合性取向的教育系统型。围绕不同范型的核心素养体系,结合本土情境脉络,各国或地区均开展了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内容表现在课程目标的更新、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过程的创新、课程评价内容与形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从哲学层面思考其发展,意在推进改革,重塑高等教育价值观。文章基于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运用哲学思辨和比较的方法,对现代高等教育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应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价值为导向,人格完善是其终极目标,交叉创新是其特质。通识教育既是精粹教育的根基,又是其价值取向,而精粹教育是在其基础上的专业知识升华。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倡导文科教育科学化、理工教育人文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0)
回顾我国学界对高等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本质观并对教育本义进行追溯,高等教育应是对人的发展本性的顺守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以人的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和融合。在人才培养上,应贯彻素质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
高校布局调整是高等教育建设的关键环节,是高校保持与社会良性互动,更好发挥其功能的重要保障。自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布局依次历经了重建与调整时期、全面停滞时期、恢复与发展时期、改革与探索时期、创新与转型时期。高校发展的价值取向支配着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切活动,我国高校战略布局调整呈现出清晰的价值取向,其价值逻辑从强制性变迁转向诱致性引导,价值位阶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回归,价值关照点从外延式向内涵式深入。高校布局调整的价值逻辑需要将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引导迈向深度联动;高校布局调整价值位阶需要回归高校的意义理性;应积极建构与高校布局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2):27-31
美感素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维度。将民国初期以来我国小学音乐与美术课程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关于美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梳理,揭示了我国小学美育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的六个主要阶段,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从美育课程的内涵上看,表现出从"元美育"到"小美育"再到"大美育"的过程;在美育课程的功能定位上,经历了从儿童的一般素养、个别学生的特长到全民必备素养的定位;就课程立场而言,经历了从儿童本位、社会本位发展到"立体化课程取向"。美育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启示我们:要超越狭隘的以美的知识与技能为主旨的小美育,走向关注美的素养的大美育;超越艺术学科育美的定位,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美育格局;超越特长本位的美育课程定位,回归"全人化取向"的美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
推进高校分类管理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化进程呈政策规范中的法制导向、价值选择中的重点导向、制度建设中的标准导向、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动力取向、趋向纵向分层与横向分类相结合的结果取向等特点。未来高校分类管理的基本遵循包括:培养人才是核心,科学定位是前提,建立标准是关键,深化改革是动力,追求一流是导向,凸显特色是取向,突出服务是主线,绩效管理是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指出国内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分析了国内专业评估和国际专业认证存在的差距;并以亚太地区工料测量师能力标准体系、《华盛顿协议》关于毕业生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构想,即在高等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一体化的教育理念下,建立响应能力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注册工程师执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实现专业认证国际互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战后英国新教育思潮出现的背景,阐述了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课程改革的特点,并主要从其4种新型的办学模式所采用的课程设置方式,进一步揭示出了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3.
刘桂凤  李雷 《山西建筑》2012,38(2):247-248
从建设成人教育《建筑制图》网络课程入手,探讨了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与作用,以对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的建设有所启示,进而满足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4.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且国际互认的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认证已成为教育界、工程界的广泛共识。探讨了在学历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的高等工程教育背景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几点思考,旨在探索与培养毕业生工程师相适应的力学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5.
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对当前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从专业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展开研究,对课程体系改革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王广利 《福建建筑》2013,(2):119-120
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其中教学改革是难点,对土建类专业而言,《建筑结构》等职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更为棘手。本文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土木工程教育的必然目标。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的现状,按照土建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伦理、道德要求,本文深入挖掘了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元素,明晰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培养目标;构建了"立体化、分层次、全过程"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学体系,从而使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颖多样、有趣灵活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弥补了现有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单一化的不足;并以国家在线课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等3个维度,对思政元素融入此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而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目前中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职教改革这一进程的成绩、问题、难点及热点 ,从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高度 ,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利耕 《山西建筑》2012,(31):270-271
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成功的办学经验,重点探讨了《桥梁结构设计》课程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提炼了《桥梁结构设计》课程改革的特色,展望了课程改革将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张泳  付君 《高等建筑教育》2019,28(6):125-131
在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针对土建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BIM技术及应用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专业教师需要在思政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上的转变,论述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内容、步骤及方法,并以深坑酒店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最后得出了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