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桂姣 《印刷世界》2003,(12):44-45
121什么是水墨平衡胶印是利用油墨和水相斥(不相溶)原理,使油墨和水同时在印版上存在并保持相互平衡来实现图文的正确转移,获得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印刷效果。水墨平衡是胶印的基础。胶印的印版分为亲水疏油的空白部分和亲油疏水的图文部分。在印刷过程中,先给水后供墨,空白部分、图文部分分别选择性地吸附水和油墨,然后形成均匀的水膜和墨膜。这些水膜和墨膜在一定的印刷速度和压力下,经过滚筒、墨辊之间的挤压,就会融合在一起,使油墨乳化。油墨的乳化状态有两种:当水大墨小时,形成“水包油(O/W)”型;当水小墨大时,形成“油包…  相似文献   

2.
李志会 《印刷杂志》2009,(11):51-52
<正>胶印利用油水互不相溶的原理实现油墨的转移,完成印刷。理论上,印版空白部分的水与图文部分的油墨不互相混合、不互相浸润时,才达到水墨平衡。但在实际印刷中,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水墨平衡状态,油墨的乳化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油墨乳化过小或过  相似文献   

3.
金波 《今日印刷》2010,(6):61-63
熟知印刷的朋友都知道.胶印是利用水墨互不相融的特点,动态地实现水墨平衡进行印刷。这里的水不是单纯的纯净水.而是加入了一些其他比例的溶剂,如酒精起到调节水的PH值的作用,从而满足印版空白部分亲水、图文部分亲墨的要求。如果一旦打破水墨平衡,各种故障都会暴露出来。所以人们开始思索:在胶印过程中,是否可以除去水而只有油墨就可以印刷呢?  相似文献   

4.
传统胶印是采用水墨平衡原理完成的,水墨平衡掌握是否得当,与印刷图文的转移、墨色的深浅、套色的精确度、印品的干燥及粘脏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水在胶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水即润版液,它的作用是在印版表面空白部分形成水膜而排斥油墨,同时又要求对油墨的色彩、流动、传输、附着及干燥性能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5.
王世勤 《印刷世界》2009,(10):36-40
胶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种主要形式。胶印印刷是根据印版版面空白区域的水(润版液)与图文区域的油墨互不相溶、并能不断地达到水墨平衡的原理来实现图文信息转移的。也就是说,版面空白区域通过粗糙不平的砂目凹坑来亲水、保水,以使版面空白区域不被油墨所污染;版面的图文区域则是通过物理力(范德华力)牢固地附着于版基砂目峰谷上氧化膜表面的感光树脂层(网点)来亲合一定量的油墨,进而实现图文信息转移的。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胶印是建立在印版图文部分亲油抗水,空白部分亲水抗油,油水互不相混的原理上的。印刷时,先供水,后供墨,使图文部分与空白部分选择性地吸附墨和水,分别形成均匀的墨膜与水膜。理论上认为:“只有当印版空白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胶印是利用橡皮布将印版上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方式。其利用"油水互斥"的原理,给印版先供水,再供墨,使图文部分有墨无水,空白部分有水无墨,胶印的过程就是一个水墨平衡的过程。因此,一箱稳定而优质的水斗液对于稳定印刷过程,避免印刷故障,印出色彩还原度高、阶调再现准确的高质量印刷产品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油墨乳化的成因胶印印刷版面由亲水的空白部分与亲油的图文部分组成。印刷状态下先供水后再供墨,使空白部分、图文部分各自吸收水和墨。从理论上讲油水是不相容的,当亲水的空白部分和亲油的图文部分有严格的分界线时,油水互不相容,才能保持水墨平衡。然而在工作状态下,水墨在传递过程中保持水和油之间严格的分界线是不可能的,胶印树脂油墨中连结料里有的添加剂有亲水性,有的添加剂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因此油墨乳化不可避免,完全不乳化的油墨是不可用于胶印的。虽然说油水是不相容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相混合的。当水以极微细的水珠分散在油  相似文献   

9.
胶印最基本的印刷原理是利用油水不相混溶、印版具有选择性吸附的两大规律来实现并完成印刷的。胶印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几乎是平面印版上进行印刷,是因为印版版面具有选择性吸附的性能,图文部分(感光层)亲油疏水,空白部分亲水疏油。因此,只有在水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保持空白与图文临界的清晰和光滑。在印刷过程中,水墨平衡将自始至终地在印刷产品的质量优劣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掌握水墨平衡是操作者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操作技能。从理论上讲,所谓水墨平衡,就是用最小的水,使版面不沾脏;用最小的墨,达到标题黑实,网点饱满,而…  相似文献   

10.
平版印刷的水墨平衡及其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版印刷是利用油水不相溶的原理,印版图文部分能亲油疏水,空白部分先上水才能具有亲水疏油的选择性吸附达到的。另外胶印的特点是采用间接印刷,利用网点呈色的途径进行彩色复制。胶印中水墨掌握是否适当,对印迹的正常转移,墨色的深浅,套色的;隹确,印刷品的干燥及粘脏等十分重要。因此能否正确掌握和控制水墨平衡,是确保印品质量稳定的关键。作为一名熟练的印刷工作者,不仅要懂得水墨平衡的关系,更应熟练掌握水墨平衡的技术和要领。  相似文献   

11.
胶印中最基本的印刷原理是利用油水不相溶、印版具有选择性吸附的两大规律使油墨和水在印版上保持相互平衡来实现网点转移 ,并以此达到印刷品图像清晰、色彩饱满的效果。一、对水墨平衡的认识 :印刷版面上油墨和水必须同时存在、保持平衡 ,其目的是既要保持图文印刷区最大的载墨量 ,使墨色鲜艳、饱和、网点清晰光洁 ,又要保持非印刷区高度干净整洁 ,这种供水量和供墨量的平衡关系称为水墨平衡。一块晒好的胶印印版分为亲水的空白部位和亲油的图文部位 ,印刷时 ,先给水后供墨 ,使空白部位、图文部位选择性地吸附水和墨 ,分别形成均匀的水膜和…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胶印有两个特点:一是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在一个平面上,二是印刷时需用水润湿印版。在胶印过程中,油墨和水(润湿液)之间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即水墨平衡。若水大墨小,会引起油墨的乳化,印迹浅淡,没有光泽;若水小墨大,空白部分则易起脏,甚至糊版。 胶印机的润版装置是由水斗、水斗辊、传水辊、串水辊、着水辊组成的。印刷过程  相似文献   

13.
1油水不溶与水墨平衡油水不相溶规律是胶印的基本原理,这说明水(润版液)是实现胶印的主角之一,通常的胶印不能没有水(无水胶印例外)。胶印印刷的过程就是通过在印版上建立亲水区(空白区)和亲油区(图文区),印刷时先输水后输墨,印版上不同的区域选择性地吸附水分(润版液)和油墨,从而实现图文的正确转移。由于水和油墨既是一对矛盾,二者又必须同时存在,且当水量和墨量达到协调时,水和油墨的表面张力就能相互抗衡,互不浸润,这时水墨就达到了相对平衡,为图文油墨的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水量的大小(也包含“水”质的好坏)自然对水墨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胶印中,水墨平衡控制得好坏直接影响印品质量的优劣,在实际印刷中,很多操作人员不重视水墨平衡,直到印刷一段时间后油墨严重乳化,造成墨辊脱墨,印品粘脏,墨色暗淡无光时,才意识到水墨平衡控制的重要性。本文以 V—30八色轮转胶印机为例,介绍控制多色轮转胶印机水墨平衡的几个要点。水墨平衡从润版液入手1.润版液的选用润版液的主要作用是在印版的空白部分形成排斥油墨的水膜,抗拒图文部分的油墨向空白部分扩张,防止脏版,增补印刷过程中印版表面被破坏的亲水盐层,维持印  相似文献   

15.
平版印刷过程中,所谓的"水干"是指印版的空白部分没有能够形成足够的均匀水膜,即印版上的非图像部分水量不足.胶印印版一旦出现水干现象,就会导致印版的空白部分挂脏,从而影响到印刷产品质量,也就是说印刷过程中出现了水墨平衡失控.  相似文献   

16.
胶印是一种用水润湿印版表面的独特的印刷方式,利用了油、水不相混溶的原理,胶印印版图文部分亲油疏水,空白部分亲水疏油,正确地掌握好胶印的水墨平衡,是提高印刷产品质量的关键,也是衡量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目前的条件下,胶印机还缺少不了水分,但是,水分过少或者过多都对生产及印品质量带来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杨森 《印刷工业》2012,(9):85-86
润版液主要由水、异丙醇或酒精替代物及水斗液组成,其通过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了润版液在传统有水胶印中的作为。传统的有水胶印是通过控制水墨平衡以达到图文部分亲墨、非图文空白部分亲水的目的,从而完成印刷的过程,所以采用有水胶印的方式进行印刷自然离不开水,也就是润版液的参与,而其却也在扮演着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胶印印刷中,靠版水辊先对印版上水润湿,印版的空白部分亲水而吸附一定量的水分,图文部分亲油而不吸附水分;靠版墨辊对印版上墨,这时图文部分就会吸附一定量的油墨.再通过压印,水分和油墨经印版滚筒、橡皮滚筒转移到纸张上.这一过程的难点是水墨平衡,而润版液正是其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胶印就是利用水墨不相容的原理,通过向印版的空白部分提供适量的水分,使其具有足够的亲水斥油能力,从而保持空白部分与图文部分的水墨平衡.有句行话说:"掌握了水,就掌握了胶印".可见,润版液在胶印工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我结合个人的工作体会,谈一谈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胶印是利用油墨和水相斥(不相溶)原理,使油墨和水同时在印版上存在并保持相互平衡,来实现图文的正确转移,获得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印刷效果。水墨平衡是胶印的基础。保持水墨平衡,要考虑水(润版液)、油墨、纸张、印版以及印刷设备等因素在印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造成的影响。要使水墨平衡,操作者就应了解和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