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试验采用恒温振荡法和土柱淋洗法研究了土壤对石油烃的吸附及其释放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石油烃溶液浓度较低条件下,供试土样对石油烃的等温吸附线均呈y=ax+b直线关系,石油烃吸附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去除土壤有机质的条件下,土壤对石油烃最高吸附量由1082.32mg·kg-1下降到165.63mg·kg-1。土壤中石油烃的释放是极其缓慢的,石油烃的释放率分别为0.86%、0.73%和1.30%。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白垩系城墙岩群(K1cg)和侏罗系蓬莱镇组(J3p)两种紫色母岩上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两种紫色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粘粒含量低,而砂粒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低,而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在相同的地形部位上,J3p发育的土壤粘粒、全钾、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高于K1cg发育的土壤,而K1cg发育的土壤pH和土壤全磷均高于J3p发育的土壤,两种紫色岩母质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差异不明显。从丘顶到丘脚,土层逐渐增厚,土壤粘粒含量逐渐递增,砂粒含量逐渐递减;土壤有机质及各种矿质养分含量均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定位试验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与探讨种植龙须草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龙须草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适当增加土壤中粘粒、粉粒含量、减少砂粒含量,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化学性状,从而达到改良土壤耕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比研究了长江中游几类洪泛区 (江心洲、洲滩和圩垸等 )的洪水沉积物和剖面土壤的钾素营养状况。结果表明 ,相对于洪泛区耕层 (表层 )或剖面土壤的钾素状况 ,洪水沉积物的覆盖能丰富表土的钾素营养 ,显著增加表土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 ,且速效钾的增幅大于缓效钾 ,而对全钾无明显影响。沉积物对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与其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CEC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有关。沉积物和土壤的钾素状况与粘粒含量 (<0 0 1mm)呈显著正相关 ,与砂粒部分呈负相关 ;有机质和CEC对土壤钾素的有效性有一定影响 ;而洪泛区土地利用方式与耕层土壤钾素的消耗有关  相似文献   

5.
16个土壤剖面的 77个土样的铜素含量及剖面与形态特征研究表明 ,果园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含铜农药波尔多液等 ,表层土壤全铜含量明显高于对照 ,超过土壤环境质量规定的二级标准 ;果园土壤中的交换态铜、有机态铜和沉淀态铜的分配系数比对照土壤明显增加 ;随着剖面层次的加深 ,各形态的铜含量逐渐降低 ,与对照土壤的差别逐渐减少 ,说明外源铜主要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江西 1 1种母质发育的有代表性的水稻土、旱作地、自然土壤 ,61个剖面 ,4 1 2个土样的可溶态稀土元素分析测定 ,统计结果表明 :江西土壤稀土元素的强度因素处于较高水平 ,平均值为 1 9 0mg/kg ,有 4 2 80 %的样点处于丰富级 ;有由南向北 ,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其含量最高的地区是赣南由花岗岩、泥质岩、第四纪红粘土、酸性紫色土、碳质岩类风化物等母质发育的土壤 ,较低的为赣西北由石英岩 ,第三纪红砂岩、石灰岩、下蜀系黄土等母质发育的土壤 ;在土壤剖面分布中 ,旱作地表层低于底层 ,水稻土表层有生物富集作用高于底层 ;影响土壤中可溶态稀土元素含量的主要因子有 :成土母质 ,气候条件 (温度 ,降水量 ) ,土壤 pH ,土壤质地和耕作类型  相似文献   

7.
选取使用多年10个大棚土壤剖面测定。结果表明,90%的大棚土壤全盐量>1g/kg,出现盐渍化,但其上蔬菜生长良好;EC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四川省雨城区采集侏罗系沙溪庙组(J2s)、侏罗系遂宁组(J3s)、侏罗系蓬莱镇组(J3p)、白垩系夹关组(K2j)等地层9种母质上发育的耕地土壤样品共55个,并进行土壤性质测定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白垩系夹关组紫色砂岩上发育的耕地土壤较其他紫色母岩上发育的耕地砂粒含量高,pH低,养分含量低;第三系名山群及白垩系灌口组上发育的耕地土壤具有较其他母质高的土壤全钾;青衣江灰色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耕地土壤较其他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高,第四系冰水沉积物上发育的耕地土壤pH最低,粘粒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及全氮、速效氮较其他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热带地区海南儋州一个典型农场为样区,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土壤质量指标的空间变异.研究选择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中的7项土壤质量指标(总有机碳,容重,粘粒含量,速效P、K,阳离子交换量,pH)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存在酸化和养分贫瘠化现象.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基底值普遍高于表下层土壤,说明表层土壤由于受随机因素影响更为强烈导致空间变异性增强.在各项土壤质量指标中,pH和土壤容重主要表现为基底效应,总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速效P、K含量以及亚表层土壤粘粒含量表现出中等空间相关性,表层粘粒含量空间变异随距离增加而增加.在GIS支持下,采用块段克立格方法(block kriging)进行各项土壤质量指标的空间内插得到指标的等级分布图.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龙洞沟泥石流滩地剖面结构和土壤物理结构较差 ,砂石化现象严重 ;土壤微团聚体数量较少 ,粒级间比例不合理 ;土壤养分除全钾极丰富外 ,其它大部分养分都处于缺乏或极缺状态。通过开发利用 ,其表土层结构特性和养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砾石含量由 63 .0 3~ 70 .78%减少到 3 9.66~ 57.62 % ,粉粒和粘粒含量由 2 6.75~ 3 1.89%增加到 3 0 .54~41.93 % ;有机质由 7.1~ 10 .8gkg- 1提高到 15.8~ 2 6.9gkg- 1;全氮由 1.2 0~ 1.40gkg- 1提高到 1.50~ 1.93gkg- 1;全磷由0 .46~ 0 .57gkg- 1提高到 0 .48~ 0 .79gkg- 1;有效氮由 47.2 2~ 56.67mgkg- 1提高到 79.3 9~ 119.46mgkg- 1;有效磷由 2 .2 1~ 4.69mgkg- 1提高到 5.58mgkg- 1;有效钾由 2 9.84~ 40 .3 6mgkg- 1提高到 51.89~ 89.3 6mgkg- 1。不同利用模式的改良作用不同 ,依次为 :菜园地 >苹果 蔬菜地 >苹果园地 >苹果 花椒地 >花椒园地 >荒滩地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学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功能以及在生态过程中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动物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评价了国内关于土壤动物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国外土壤动物在土壤环境评价、凋落物分解、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与污染环境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对其的影响、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在废弃物处理及土壤改良中的应用、在N循环中的作用、湿地土壤动物研究等10个方面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对土壤动物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别考释了“寻”和“常”的本义和引申义 ,也考察了它们同义连用的意义来源 ,推定“寻常”做形容词时 ,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是由“寻”和“常”的本义连用的比喻义引申而来 ;当“寻常”做副词时 ,为“经常、常常”的意思 ,是“寻”和“常”的本义分别引申为“经常、常常”的意思 ,再同义连用而成  相似文献   

13.
土壤质量日益衰退,寻找能够准确标示其变化的敏感指标非常重要。土壤酶几乎参与了土壤中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与土壤中多种生态过程密切相关。土壤酶的敏感性、专一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使其可以作为一个反映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本文在概述了土壤酶作为土壤质量指标可行性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等的土壤酶活性和酶动力学指标的研究,并对今后相关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2003~2004两年的试验发现,刈割覆盖、刈割压埋、畜粪还园三处理纤维分解菌和硅酸盐细菌的数量均明显高于清耕处理(对照),且两种微生物数量均以夏季最多,秋季次之,春季再次,冬季最少。前三处理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纤维分解酶、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都较清耕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各处理酶活性也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再次,冬季最低。2004年刈割覆盖、刈割压埋两处理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2003年有显著或极显著增加,畜粪还园、清耕两处理三种酶活性两年间差异很小。经相关性分析还发现,纤维分解菌除与脲酶相关性不显著外,它与其余的酶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硅酸盐细菌与所有的酶均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华北平原大兴县 1 982— 2 0 0 0年两个时段大量土壤样本的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质地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 ,体现了土壤质地越重 ,养分含量越高的特点 ;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 982年的大于 2 0 0 0年的 ;但 2 0年来 ,由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增强 ,质地对土壤养分水平的影响渐趋减弱 ,不同质地土壤的养分水平渐趋一致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天台山8种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DNA总量分布的特性及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活性和土壤其它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土壤的发育程度等对土壤微生物DNA总量分布影响较大。此外,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和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微生物DNA总量分布的直接作用和它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间接影响较显著。在所测的8种土壤理化因素中,土壤微生物DNA总量分布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岩溶地区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较好的土壤呈垂直规律分布,土层深厚,阔叶林下A层平均厚度17cm。土体为A-B-C-D完整构型,土壤发育良好。<0.001mm的粘粒10~60%。土壤C/N平均比值阔叶林下19 17,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10.4。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5.7gkg-1,为亚热带肥力较高的土壤,但植被类型改变为针阔混交林则降为77.4gkg-1,改变为针叶林降至55.9gkg-1,改变为坡耕地则降至14.9gkg-1,反映了岩溶地区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文献资料,阐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指土壤有机碳在当前条件下抵抗干扰和恢复原有水平的能力。它是由土壤的理化性质所决定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有机碳的降解包括生物降解作用和物理化学降解作用等,生物降解作用是主要的过程。把土壤有机碳库分成活性碳库、慢性碳库、惰性碳库,能较好地与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过程相对应。构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概念模型,能更系统地理解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9.
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学术论文,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论述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生态效益研究的必要性:从土壤生态恢复的目的、意义及概念出发,介绍了植被恢复与土壤生态的关系,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环境以及与土壤生物酶活性的关系。据此提出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并预测出可能得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The objective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o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of ASAR (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ata to soil surface parameters (surface roughness and soil moisture) over bare fields, at various polarizations (HH, HV, and VV) and incidence angles (20°-43°).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s and soil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by means of 16 ASAR images and several field campaigns. We have found that HH and HV polarizations are more sensitive than VV polarization to surface roughnes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radar signal is more sensitive to surface roughness at high incidence angle (43°).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the radar signal as a function of soil roughness are weak for root mean square (rms) surface heights between 0.5 cm and 3.56 cm (only 3 dB for HH polarization and 43° incidence angle). The estimation of soil moisture is optimal at low and medium incidence angles (20°-37°). The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is more sensitive to volumetric soil moisture in HH polarization than in HV polarization. In fa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olarization ratio σHH0HV0 is weakly dependent on the roughness condition, whatever the radar incidence. On the other hand, we observe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o σHH0HV0 and the soil moisture. The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ratio between a low and a high incidence angle decreases with the rms surface height, and minimizes the effect of the soil mois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