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心 《中国食品》2005,(8):6-17
最近笔者听说静思素食的老板周伟又接下了原来的千荷乡素食,开新店了,甚感欣喜,喜过之后,又忧心忡忡。喜的是.素食馆的生命力竞如此强大.一个从120平米起家的静思素食竟然以低价策略赢得了消费者,在开业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在又开了一家600平米的分店,这不仅给素食餐企的老板们带来了信心,也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素食健康。然而.笔者看惯了餐馆与素食馆的起落沉浮,也为周伟捏着一把汗,  相似文献   

2.
一心 《中国食品》2005,(10):6-37
笔者在京城跑了大半年.总算将京城的绝大部分素食馆尽收眼底。从“老四家”(功德林、绿色天食、荷塘月色、净心莲)到“中生代”(百合素食)十几家新贵.笔者每采访一家都会有新鲜感:一是每家开素食馆的因缘不同,有因为笃信佛教多年而开素食馆的,在京城素食馆中占大多数.如净心莲的冠林师傅、荷塘月色的夏泽红、静思素食的周伟、慈海素心的向颖、  相似文献   

3.
与其他类型的餐厅相比,素食餐厅的成功格外艰难一些,概因其受众相比其他经营正餐的餐厅来说要少很多。素食餐厅怎么开下去,怎么开成功,不妨吸取—下此类餐厅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4.
一心 《中国食品》2005,(1):8-19
在我的想象当中.素食无非是青菜豆腐之类.素食餐厅的菜价自然也不会贵到哪去。但乍一打听.才知道去素食餐厅吃素食属于中高档消费,而且很讲究品位.一般的工薪阶层顶多是去尝尝鲜。冒冒然采访了京城的几家素食餐厅之后.笔者又多了几分新感受:每家素食餐厅都有鲜明的特色,每家又都在“阳春白雪”的文化与经营中寻找着一条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5.
一心 《中国食品》2005,(12):0-41
素食馆经营得成熟与否.首先要看其经营理念,因为素食馆的经营者大多数是佛教人士.用佛教的说法.发心和实际行动的密切结合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体现素食馆经营者佛学修养深浅的重要表现。笔者在采访京城的素食馆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有些素食馆在经营之初无疑是保持着纯正的发心.但当经营发生困难时.素食经营者往往会在发心与利益之间摇摆,从而在菜品,菜价、服务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这些做法可能会带来短期利益.但品牌因此受到损害.回头客逐渐减少.更增加了经营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采访王劲松之前,他给我的印象只是《没事偷着乐》中三民的形象和《谁说我不在乎》中那个夸张的弹弓手角色.我心中实在没底。这到底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采访呢々当我们在电影学院里找到他时,他正和学生们有说有笑,开着玩笑。这让我们也感觉轻松起来。中午:王劲松给我们介绍了一家电影学院附近的素食餐厅,我们的话题便从一桌素食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凌风 《中国食品》2005,(11):6-17
笔者在采访中遇到了一位素食者,年近四十的中年妇女,消瘦的身体充满着平和。她是虔诚的佛教徒,学佛快十年.月收入在两千元上下,丈夫也一起吃素。问及食素的体会.她郑重地说:现在素食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除了每天在家里保持净素之外.她每个星期都要去素食馆尝尝有没有新的素菜。她的出家师傅曾告诉她.开素食馆是弘法利生的好事.一定要去关照那些真心推广素食的素食馆.  相似文献   

8.
《四川烹饪》2011,(9):57
餐饮工作:时间16年目前情况:自创北京金沙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及我家家文化素食连锁餐厅廖莎何许人也?她与丈夫叶毛同为上世纪90年代初活跃在荧屏的著名二重唱演员,不过在1995年时,他们夫妻双双告别了演艺界,投身到了餐饮行业。廖莎称得上是一个跨界做餐饮的成功范例。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早年被鲜花掌声所簇拥的明星是如何朴素转身的。2009年时,廖莎创办了一家素食主题餐厅。这家餐厅以传播忠孝仁义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生态有机的健康素食文化为主旨,凭借其独特的经营服务理念和菜品,使该餐厅迅速成为了京城餐饮业的一个亮点。这一次向素食的转型,也成为了廖莎夫妇餐饮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经营京菜餐厅多年的李先生,最近在北京农展馆附近新开了一家餐厅,古典的装修.仿清的桌椅,文化味极浓。开业时,李先生为餐厅经营定位在新派官府菜,一时间吸引了京城众多食客和媒体的眼球。其实,像李先生这样,想把经营定位在官府菜上的老板不在少数。现在,很多人认为餐饮经营形成“两极分化”或做高档餐饮,或做低档的大众餐饮,高不成低不就的中档餐馆不好经营。因此,很多老板想投资开官府菜,想以高投入得到高回报。  相似文献   

10.
一心 《中国食品》2005,(15):4-45
素食馆相对于庞大的餐饮业来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迄今为止,北京市三万多家餐饮企业中,素食馆只有二十多家,上海也有二十家左右。但素食馆的经营思路与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和荤菜馆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在今天“顾客就是上帝”的呼声中,素食馆却依然保持自己的信仰和经营理念,如很多素食馆坚持无烟、无酒、无蛋、无肉等四无主义。  相似文献   

11.
凌风 《中国食品》2005,(12):2-43
笔者在采访上海枣子树素食馆时.聆听了宋太太(总经理宋渊博的夫人)对营造素食馆内外环境的详细解说之后.深有感触.于是立即将自己所听,所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也许会对素食馆经营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食事     
《中国烹饪》2014,(8):142-143
印度囚犯开餐厅,囚犯服务员被赞礼貌周到 近日,印度德里新开了一家名为“蒂哈尔美食广场“(Tihar Food Court)的餐馆,提供传统的印度餐饮。该餐馆的“恐怖”之处在于,其员工全都是已定罪的杀人犯。这是南亚最大的监狱蒂哈尔监狱(Tihar Prison)为帮助即将刑满释放人员适应社会开办的,餐馆内的装饰就是囚犯们的画作。餐厅只供应素食,而且主要是印度北部食物,比较便宜。  相似文献   

13.
凌风 《中国食品》2005,(1):0-2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从明净的大玻璃窗中传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想到这是一家素食餐厅在对员工进行文化知识培训。由于多数顾客文化层次较高.素食餐厅对员工知识培训.尤其是对古文化教育相当重视。只有员工具备了相当的文化知识.才可能与顾客产生共鸣。顾客在这里体验到的不仅仅是优雅别致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中国烹饪》2014,(5):137-137
推动素菜馆向前发展的不是素菜馆老板、厨师,是来消费的客人。——慈实素食 素食厨师 素食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素食者却仍属小众人群。近些年,随着素食运动的发展及素食主义的传播,尤其是不少明星引领的素食风尚,素食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餐饮的一股新潮流,素食餐厅也日渐兴起。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素食餐厅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这和餐厅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及厨师的烹饪技能脱不开干系。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到素食餐厅就餐的顾客对素食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素食餐厅的发展,比如部分人对仿荤素食的追捧。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与生活》2010,(2):15-15
上海虹桥开发区聚居了众多的日本人和台湾同胞,因而古羊路、虹松路一带各种日式、台式餐厅开得红红火火、争相斗艳。听说古羊路上新开了一家正宗粤菜小馆,不免产生好奇。  相似文献   

16.
在追求健康饮食的潮流下,素食渐渐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有朋友向我特别推荐了一家位于北京亚运村附近新开业的素食餐厅——“素尚健康素食”。其每道菜都是素料、素味、素名、素形,让来这里就餐的人们的心境清静了许多。  相似文献   

17.
今年28岁的简亚娣从小喜欢绘画,从事美术设计的她闲暇最爱琢磨厨艺,甚至到处搜寻美食.有一天,她发现北京王府井新开了一家素食餐厅,生意挺火爆,可一尝却觉得饭菜口味一般,怎么可能吸引众多食客?  相似文献   

18.
一心 《中国食品》2005,(12):40-41
素食馆经营得成熟与否,首先要看其经营理念,因为素食馆的经营者大多数是佛教人士,用佛教的说法,发心和实际行动的密切结合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体现素食馆经营者佛学修养深浅的重要表现。笔者在采访京城的素食馆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有些素食馆在经营之初无疑是保持着纯正的发心,但当经营发生困难时,素食经营者往往会在发心与利益之间摇摆,从而在菜品、菜价、服务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功利性。这些做法可能会带来短期利益,但品牌因此受到损害,回头客逐渐减少,更增加了经营的困难。当笔者在朋友的推荐下采访上海的枣  相似文献   

19.
上海的素菜馆创始于清末,位于老城隍庙附近的六露轩、乐意楼、隆顺馆、春风松月楼等,也许是上海素食馆的鼻祖了。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只剩下了“春风松月楼”一家。后来,上海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素菜馆,如瑞记素菜馆、五观堂素食、满堂福净素馆、三宝田素食坊等,但对于一些喜欢吃素食的老上海来说,松月楼和功德林仍然是他们的偏爱。  相似文献   

20.
一心 《中国食品》2005,(7):0-21
餐饮业一向重视节日的促销策划,每到节假日,各餐饮企业如临大敌,全体动员,有时甚至连后勤人员都被派上了“前线”。素食馆也不例外,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促销获得良好收益甚至大造品牌声势绝好机会,而且由于素食与佛教密切的渊源关系.素食馆可借重的节日远比一般的荤菜馆多。北京的天厨妙香和静思素食同在2003年6月22日夏至时开业.据这两位经理说古书中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