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法,对渤海湾2个季节浮游生物氮吸收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浮游生物对氮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可由米门公式很好的描述。浮游生物对氮营养盐的吸收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夏季高,秋季低的特点,并且另外浮游生物对两种主要氮源—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吸收存在明显的差异,浮游生物对硝酸盐比对氨氮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季节性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
纳米铁去除水中硝酸盐氮的批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微乳液法制备出粒径约为80 nm,主要成分为α-Fe的纳米铁粒子。纳米铁具有极高的活性,在无氧环境中,室温、中性条件下与初始质量浓度为30、50、80、120 mg/L的NO3--N振荡反应30 m in,即可获得90%以上的脱硝率。零价纳米铁去除硝酸盐氮的一系列批实验结果表明:硝酸盐与纳米铁反应为非一级动力学反应,硝酸盐氮浓度随时间单调减少,氨氮浓度随时间单调升高,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在反应过程中出现极大值,由动力学分析可知其具有连续反应的突出特征,并以此对反应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纳米铁与硝酸盐反应是氧化还原与吸附作用同时存在且主要产物为氨氮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悬浮水藻去除水体中氮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悬浮水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营养性污染物氮和磷的吸收去除效果,分析了氨氮和总磷浓度的变化情况和水藻生长情况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温度范围内悬浮藻类对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有较好的吸收去除效果.此外,悬浮水藻对氨氮的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本实验温度范围内温度对悬浮水藻吸收去除氨氮的影响基本符合阿伦尼乌斯规律,实验中期总磷的去除过程符合零级反应.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培养纳豆菌,将其投加到水样中,通过分析水样中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以及CODM n和UV254的变化情况,研究了纳豆菌对景观水和自配污水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纳豆菌对景观水中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可达86%,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达35%,由于景观水中有机物含量比较低,纳豆菌有机物降解作用不明显;对有机物含量很高的自配污水,纳豆菌能有效的降解水中有机物,CODM n去除率达51%,同时为反硝化作用提供能量,使硝酸盐氮的去除率达34%.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2006年两个月份,对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以下简称污损扇贝)及无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在食物吸收及营养盐排泄上的差异,对叶绿素α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滤食速率及NH4-N,NO2-N,NO3-N,PO4-P的排泄速率进行了测定,探讨污损生物对养殖生物食物吸收及营养盐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月份,污损扇贝与干净扇贝在叶绿素和颗粒物的滤食速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在氨及亚硝酸盐排泄速率上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但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干净扇贝吸收硝酸盐,且吸收速率无差异。4月份污损扇贝吸收磷酸盐,干净扇贝排放磷酸盐。在6月份,污损扇贝与干净扇贝在叶绿素的滤食速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但在颗粒物的滤食速率上无差异(P>0.05)。在氨及亚硝酸盐排泄速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但硝酸盐吸收速率无差异。6月份污损扇贝排放磷酸盐,干净扇贝吸收磷酸盐。污损生物对水中食物的消耗及水中氨氮浓度的提高贡献很大,与养殖生物之间存在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6.
2011年4月取灌河口现场海水于实验室不同光照度下培养,观察光照对微藻在海水中吸收氮磷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00 lx光照度下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吸收效果都显著于3000JX光照度,磷酸盐在6000 lx光照度下在12,24,36,48,60h的去除率分别为3000 lx光照度下的3.53,3.03,1.21,1.23,1.13倍,硝酸盐分别是5.83,4.44,3.13,6.11,2.83倍,与氮磷营养盐吸收变化紧密相关;培养期间藻类叶绿素n质量浓度在6000 lX光照度下在48h时可达到初始值的36.79倍,而在3000 lx光照度下叶绿素a在60h时达到峰值,为初始值的18.55倍,无光照下磷酸盐呈释放状态,硝酸盐吸收不明显,而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从海水养殖公司排污池中的底泥中筛选出两株芽孢杆菌W01与Y01.研究表明,W01与Y01菌株对氨氮的去除与生长同步进行,达到稳定期后两株菌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和83%.Y01不能在以亚硝酸盐氮或硝酸盐氮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而W01对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82%和70%.将两株脱氮能力不同...  相似文献   

8.
氨氮污染地下水的动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浑河流域水文地球环境化学特征对地下水中氮表现形式的控制机理,为地下水修复与水源开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室内动态实验模拟污染河流中的氨氮渗入地下后的迁移转化过程.实验土柱中装填入浑河流域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在110 m深的钻孔地质剖面中有代表性的岩层,通过间歇监测水样中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铁离子、锰离子、氯离子、高锰酸盐指数、pH值等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分析三氮转化的机理及周围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作用.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pH<7,高含量铁、锰离子所营造的还原性环境中氨氮是污染地下水的主要氮素形态.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各指标变化趋势发现:氨氮与环境中的锰、高锰酸盐指数呈正相关;与硝酸盐氮负相关.结论区域水文地球化学场与饱水岩层的岩性和结构对氮转化的方向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饮水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区域。本文以四川盆地典型山丘区名山区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区域饮水氮污染源、介水性疾病的基础上,采用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饮水和皮肤接触两种途径的水质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利用ArcGIS10.0软件插值生成了健康风险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部分农村饮用水中硝酸盐、氨氮含量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限值(10mg•L-1),属轻度污染程;(2)硝酸盐、氨氮、亚硝酸盐的饮水途径非致癌风险明显高于皮肤接触途径非致癌风险,3种污染物的非致癌风险均小于风险可接受水平1,即不会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慢性毒害效应,但硝酸盐污染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3)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的非致癌风险在空间上变化显著,且年际间的空间变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用臭氧化和生物活性炭法去除污染水中三卤甲烷、三氮、硝基化合物等多种污染物的效能、特征和机理。试验发现,粒状活性炭床过滤吸附法(简称“C”法)和臭氧化-粒状活性炭过滤吸附法(简称“O_3 C”法)都能有效地除去氨氮,但前者的水中亚硝酸盐明显升高,而后者的出水中硝酸盐明显升高。两者在运行初期对 THMs 都有一定的去除效率,但随着生物活性的增强,出水中THMs 的浓度明显增高。本文还系统地研究了五种硝基芳烃和丹宁、甲醛的臭氧化反应动力学以及臭氧化对活性炭吸附的影响,以及臭氧在水中的吸收和自分解。  相似文献   

11.
矿化垃圾填料具备良好的粒径级配,表面为不规则的多面体,Fe、Al和Ca成分含量高,具备成为优良磷库的条件。培养实验结果可采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拟,计算所得矿化垃圾磷的饱和吸附量为2 914 mg.kg-1。矿化垃圾吸附磷的饱和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均为粘土的3倍多,磷的解析率仅约为30%。硝化培养实验前24 h内,矿化垃圾中氨氮的浓度从129 mg N.kg-1下降到83.0 mgN.kg-1;硝酸盐氮含量相应地从137 mg N.kg-1上升到170 mg N.kg-1。而同期内粘土中氨氮的浓度下降和硝酸盐氮含量的上升幅度分别为矿化垃圾的1/2和1/6。反硝化培养过程中,矿化垃圾中硝酸盐氮零级动力学降解速率常数K值为粘土7.5倍。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现状,于2011年10月(秋季)、2012年4月(春季)和8月(夏季)在海域布设12个站点,开展了3个航次的水质调查,重点研究了N、P营养盐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无机氮浓度的季节变化为秋季最高,夏季最低;无机磷浓度的季节变化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二者的平面分布整体上均呈现由近海岸向远岸逐渐递减的趋势,且梯度分布明显。潮流、浮游植物和人类活动是影响大亚湾N、P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常温条件下厌氧氨氧化生物滤池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推动厌氧氨氧化(ANAMMOX)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工程化应用,在常温条件下,采用生物滤池反应器,分别考察了硝酸盐、磷酸盐、氨盐和亚硝酸盐对ANAMMOX运行效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NO3--N质量浓度提高至约500mg/L时,不会对总氮去除负荷产生明显的影响;而当进水总磷质量浓度大于10mg/L时,总氮去除负荷下降明显,停止投加磷酸盐后,总氮去除负荷可以得到恢复;适当提高NH4+-N和NO2--N的浓度,有利于总氮去除负荷的提高.可见常温条件下,硝酸盐对于低氨氮城市污水ANAMMOX生物滤池的脱氮活性基本不存在影响.而正磷酸盐浓度负荷对于ANAMMOX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且进水磷酸盐浓度的提高对常温低氨氮城市污水ANAMMOX反应存在可逆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污水A~2/O法除磷脱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A2/O工艺用于处理城市污水时的脱氮、除磷效果和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A2/O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有机物、氮和磷。在稳定运行条件下,COD去除率大于89%,氨氮去除率在97%以上,总氮去除率为70~86%,总磷去除率为85~96%;污水水质是影响A2/O工艺除磷脱氮的主要因素,硝酸盐的存在对除磷有抑制作用,出水中的TP随回流污泥中夹带的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氨氮对内循环生物流化床亚硝化过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内循环生物流化床(ITFB)短程脱氮处理高氨氮废水,在小试ITFB反应器内考察了氨氮浓度对生物膜亚硝化特性的影响.通过5个月的连续试验,研究了ITFB反应器历经启动培养、短暂亚硝化、硝化系统破坏、硝化系统恢复、完全硝化五个过程中,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转化规律及游离氨毒性作用对短程硝化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启动初期出现了短暂亚硝化,平均亚硝化率为79%;在进水氨氮浓度增加到300 mg/L时,系统再次实现了亚硝化,平均亚硝化率达81%,但由于游离氨浓度的影响使得系统硝化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系统氨氮去除率降低至22%;系统恢复后,亚硝化现象不明显.反应器内游离氨浓度随进水氨氮浓度升高而增加至8 mg/L时,系统内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活性均受到抑制.通过提高进水氨氮浓度来实现系统短程脱氮过程稳定运行的可逆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还原铁粉去除高钙高盐废水中的硝酸盐氮,探究其最佳反应条件,并初步探讨其还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铁粉用量越大、粒径越小,硝酸盐氮还原效果越好。Cl- 和 Ca2+ 对于铁粉还原硝酸盐氮有着抑制作用,氯和钙质量分数越高抑制越明显。当 Cl- 质量浓度提高到180g/L时,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从99.1%降低到84.1%;当 Ca2+ 质量浓度为20g/L时,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只有72.1%。硝酸盐氮的还原产物主要为铵离子和亚硝酸盐氮,当高质量浓度氯和钙离子存在废水中时,硝酸盐氮还原产物亚硝酸盐氮比例会升高。  相似文献   

17.
探讨通过利用畜禽废水中氨氮实现矿化垃圾中铵氧化菌的富集,再利用其对CH4同等氧化能力实现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总量减排。研究结果表明:矿化垃圾对畜禽污水中氨氮具备较强的硝化能力,运行120d内氨氮去除率高于60%;投加200mg·kg-1氨氮后的培养研究中,120h驯化后矿化垃圾硝酸盐氮的生成量分别为原生矿化垃圾样品和粘土样品的2.0倍和3.8倍;矿化垃圾和粘土样品中CH4消耗和CO2的净生成趋势可分别采用一级和零级动力学模型来表征(R2〉0.68);与氮转化趋势类似,基于CO2的净生成速率,120d驯化后矿化垃圾的CH4氧化能力比粘土样和原生矿化垃圾分别提高了59.3%和10.6%。矿化垃圾经高氨氮畜禽养殖废水驯化可有望提高其对CH4的氧化能力,而污水中其他组分(CODCr、SS及磷素等)富集对CH4氧化过程的影响还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乌梁素海近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乌梁素海水体的主要营养盐在不同湖区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出湖河口营养盐含量较低,各湖区营养盐含量较高;受河套灌区灌溉退水水量及水质条件的影响,湖区内氨氮,TN,TP等营养盐浓度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年际之间,湖泊氨氮,TN,TP水质呈现波动变化趋势,COD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其浓度一直高于Ⅳ类水质标准.最后,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2011年湖泊营养化水平进行了评价,乌梁素海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利用乌梁素海近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乌梁紊海水体的主要营养盐在不同湖区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出湖河口营养盐含量较低,各湖区营养盐含量较高;受河套灌区灌溉退水水量及水质条件的影响,溯区内氨氮,TN,TP等营养盐浓度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年际之间,湖泊氨氮,TN,TP水质呈现波动变化趋势,COD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其浓度一直高于Ⅳ类水质标准.最后,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2011年湖泊营养化水平进行了评价,乌梁素海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张家口地区近八年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分析,指出张家口地区地下水中三氮污染总体情况不乐观,在所分析的监测井中有近一半的井三氮超标;在对坝上地区、市区和坝下地区的地下水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坝上地区地下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较严重,市区硝酸盐超标严重,而坝下地区地下水质总体较好.之后分析了地下水中三氮污染和水体自净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根据污染源提出了防治对策,同时指出了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