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减少海洋溢油事故带来的危害,选取天然可降解的聚己内酯(PCL)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不同质量分数的PCL纤维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形貌,并对不同质量分数的PCL纤维膜水接触角、吸油倍率和保油率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PCL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增大。当PCL质量分数为16%时,纤维之间无串珠结构,直径分布均匀,平均直径324 nm,具有较好的可纺性。纤维膜对水的接触角为137.08°,对3种油的吸油倍率最高分别为机油36.73 g/g、花生油34.20 g/g和菜籽油30.63 g/g,保油率均在55.0%以上,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对3种油的吸油倍率仍均可达到15.0 g/g以上。说明PCL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吸油性能、保油性和一定的循环使用性能,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一种高效环保的吸油材料,实验选取未漂白针叶木浆纤维及来源广且廉价的二次纤维(旧报纸)、动物纤维(废旧毛衣)作为原料,利用吸藏型吸油机理,采用机械处理和化学改性结合的工艺制备可生物降解的纤维型吸油材料。结果表明,由未漂白针叶木浆纤维、旧报纸、废旧毛衣改性制备的吸油材料对机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15.8 g/g、12.5 g/g、17.9 g/g,循环使用5次后的吸油倍率还能保持最大值的80%以上;对油品的适用性广,可有效吸附多种油品。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萝藦种毛纤维在吸油领域的应用潜力,实现纤维的高值化利用,采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量了水及不同油剂在萝藦种毛纤维表面的静态接触角;利用纤维成像系统对比观察了吸油前后及重复吸油后纤维的形貌变化;同时分析了其对不同油剂的静态吸油、保油及重复吸油性能,并以该纤维为过滤层初步分析其对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萝藦种毛纤维具有优异亲油疏水性,与纯水的静态接触角为151.12°;因纤维间隙及中空结构的吸油储油作用,其对植物油、机油和柴油具有较高的饱和吸油倍率,分别为81.52、77.62和57.22 g/g;经 12 h 重力沥干,保油率仍可达到79.1%、75.4%和72.0%;经8次循环使用后,纤维的吸油倍率分别下降了23.4%、22.2%和20.7%;经4次过滤后,纤维对植物油的分离效率达98.0%,可初步实现油水分离。  相似文献   

4.
探究法桐果毛纤维的吸油性能。观察了法桐果毛纤维的结构形态,分析了吸油时间、油温以及法桐果毛纤维质量对纤维吸油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法桐果毛纤维纵向光滑,有类似竹节状的凸起,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有中空结构;用于吸附食用油的最优工艺为吸油时间10min,油温25℃,纤维质量0.10g,纤维对食用油的吸油倍率达32.1g/g;用离心法除油后进行循环吸油,循环5次后,吸油倍率从原来的32.1g/g降到了30.0g/g,仅下降了6.5%。认为:法桐果毛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油性能,离心法可以实现法桐果毛纤维的循环吸油。  相似文献   

5.
废弃亚麻热解处理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利用废弃亚麻,为废弃纺织品的再利用开辟新途径,以废旧亚麻为原料进行热解处理,研究热解处理后亚麻的吸油性能。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亚麻纤维的化学结构、形貌、结晶情况等进行了表征,比较了改性前后纤维的接触角、吸油倍率,测试了热解亚麻的制成率,并分析了温度、时间、废水含油量、重复吸油次数等参数对吸油倍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亚麻的亲水性基团减少,纤维表面粗糙程度提高,纤维内部部分结晶区受到破坏,拒水亲油性能提高,吸油倍率约是未处理亚麻的1.5倍,在吸附时间为10 min左右,热处理亚麻可达到吸油平衡,具有较好的快速、重复吸油能力。  相似文献   

6.
探讨杨树绒毛纤维作为吸油材料的可行性。测试了不同吸油时间、pH值、温度以及纤维质量条件下,杨树绒毛纤维对大豆油和柴油的吸附效果,并研究了离心法和轧压法对杨树绒毛纤维循环吸油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吸附时间10min、pH值中性、吸附温度25℃、纤维质量为0.1g时,杨树绒毛纤维对大豆油和柴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72g/g和49g/g;当离心转速1 100r/min、离心时间2 min、或轧车压力0.3 MPa、轧压时间5min时,杨树绒毛纤维循环吸油5次后,吸油倍率分别由72g/g降到了66g/g和49g/g。认为:杨树绒毛纤维具有较好的吸油性能;采用离心法较轧压法的循环吸油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以黏胶纤维、中空涤纶和亲水聚烯烃双组分(ES)纤维为原料,采用梳理成网、在线撒粉和热风加固技术,制备吸液性能良好的一体式非织造吸液芯体.设计正交试验,当上下纤网层质量组合形式为200 g+ 100 g时,研究纤维质量配比、热风温度和热风时间对芯体吸液倍率、多次吸收速度及回渗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芯体纤维质量配比为50%亲水ES纤维+48%黏胶纤维+2%中空涤纶,热风温度为133℃及热风时间为120 s时,吸液倍率最高、回渗量最低;当芯体纤维质量配比为50%亲水ES纤维+48%黏胶纤维+2%中空涤纶,热风温度为137℃及热风时间为130 s时,多次吸收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纤维吸油毡吸油量低的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砜(PSF)和聚乳酸(PLA)多孔超细纤维膜以提高纤维吸油材料的吸油量。研究了纤维形态结构、纤维膜孔隙结构及亲油疏水性对真空泵机油和亚麻籽油的吸附性能和保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SF和PLA多孔超细纤维膜具有优良的亲油疏水性,纤维直径、纤维膜孔径和孔隙率、亲油疏水性以及吸油后纤维膜体积膨胀程度对其吸油量起主要作用,而纤维表面2~60nm 的介孔对提高吸油量没有明显作用,高孔隙率和贯通孔结构不利于保油;吸油1 h后,PLA纤维膜对真空泵机油和亚麻籽油的吸油量分别为50.1、34.6g/g,PSF纤维膜对真空泵机油和亚麻籽油的吸油量分别为147.8、131.3 g/g;保油1 h后,PLA纤维膜对真空泵机油和亚麻籽油的保油量分别减少了42.04%和53.69%,PSF纤维膜对真空泵机油和亚麻籽油的保油量分别减少了62.17%和50.61%。  相似文献   

9.
在吸油或擦拭过程中,对材料在压力下的吸油性能要求较高。将4种聚丙烯树脂在相同的成形工艺条件下制成熔喷非织造材料,测试其表观密度、纤维直径、透气量和接触角以及其在有无压力下的吸油倍率,探究熔喷非织造材料结构性能与吸油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蓬松性是影响熔喷非织造材料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纤维直径,而5.6°之内的接触角变化对吸油倍率无明显影响。同时,在受力吸油应用工况下,需要考虑材料的回弹性。  相似文献   

10.
以木棉/PET/ES纤维集合体为研究对象,测试评价了该纤维集合体对机油、植物油、柴油3种油液的吸油性能,并分析了影响该纤维集合体吸油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该纤维集合体具有优良的吸油性能。其每克对纯机油、植物油、柴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63.00、58.50、43.81 g,对油水混合物中机油、植物油、柴油的吸油倍率分别为30.28、24.29、30.51 g。对3种油液的保油率均能达到80%以上。该纤维集合体对含水油液中油液的去除效果达97%以上,所以该纤维集合体具有优良的油水选择性。研究发现,影响纤维吸油性能的因素有纤维自身的拒水亲油性能、纤维集合体的结构以及油液的黏度。  相似文献   

11.
The absorbency properties of knitted structur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designing garments that both remove liquid sweat from the skin and provide tactile and sensorial comfort to the wearer. Water absorbency by knitted spacer structures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using a gravimetric absorbency tester to record absorbency rate, total absorbency and time taken to saturate the structure. The geometry of spacer structures was analysed and a model created to define the capillary characteristic in the spacer yarn. Absorbency into the spacer structures was modelled using the fabric parameters, the capillary radius and the properties of water.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validate the models.  相似文献   

12.
复合酶法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及吸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提高吸附性能,采用复合酶法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借助L9(34)正交实验,研究复合酶的用量、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微孔淀粉吸附性的影响.实验得出:与木薯淀粉对亚甲基兰溶液、食用油的吸附性能相比,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明显提高.最佳工艺条件是:酶用量2.0%,pH值5.5,温度50℃,反应时间36 h.  相似文献   

13.
祝美云  李厚强 《食品科技》2007,(12):189-191
双乙酰是啤酒中重要的风味物质,它的含量是啤酒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不同样品,在不同的比色时间、不同的样品温度及新鲜程度条件下测定其吸光度,得出不同实验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以求在实验中掌握好其关键点,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新型挤压膨化预处理工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系统的分析了物料水分、膨化温度、模孔长度、δ段长度、螺杆转速对粕残油率的影响,同时,确定出最适挤压参数为:物料水分10.94%,膨化温度105℃,模孔长度30mm,δ段长度20mm,螺杆转速140r/min。  相似文献   

15.
水刺非织造产品的吸液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特别是在卫生、洁净、过滤等领域应用时,对产品的吸液性有非常高的要求。简述水刺非织造产品的吸液机理及其吸液性能的测试方法,并从水刺非织造产品的组分、缠结度、织物结构、织物面密度、化学整理等方面分析产品吸液性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3株啤酒酵母A、B、C在加有硒的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及抑制情况;利用美蓝还原法检测了它们在液体培养基中对硒的吸收能力,确定出在相同的条件下C菌株的硒抗性及对硒的吸收能力都优于A、B菌株,其对硒的吸收能力达到了86.5%。  相似文献   

17.
洋葱油微胶囊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利用分子包囊法制备洋葱油微胶囊工艺及洋葱油微胶囊的质量检测方法,测出微胶囊包埋率为52%,包埋率为7%及溶出速度为0.004-0.005ml/min等主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8.
响应面分析优化小麦胚油浸出法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微波稳定化后小麦胚芽作为试验原料,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植物油抽提溶剂,建立了浸出法提取小麦胚油优化生产工艺。探讨了不同原料颗粒度对麦胚出油率影响、溶剂体积分数与麦胚质量分数比值(溶胚比值)对麦胚出油率影响、溶剂浸提温度对麦胚出油率影响、溶剂提取时间对麦胚出油率的影响等单因素试验。依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选择溶胚比值、浸提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响应面优化分析试验设计因素,建立了小麦胚油浸出法优化提取工艺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优化小麦麦胚油浸出工艺:颗粒度为60目筛上麦胚粉碎物,以植物油抽提溶剂为提取溶剂,溶胚比值为20.5∶1,温度43℃、浸提38 min。优化工艺模型预测出油率的理论值为6.67%,验证试验显示小麦胚油实际出油率为6.65%。  相似文献   

19.
以奶油干酪为基料,研究不同比例橄榄油替代黄油在再制奶油干酪中的应用。测定干酪的质构、色度、油脂析出性及感官评定,并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25%替代水平的干酪在质地和色度方面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油脂析出性和感官评分方面,添加25%橄榄油的干酪均优于对照组。综上,2 5%替代水平的干酪样品与对照组在各项指标上相似度最高,是最合适的替代比例。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靛蓝纱色牢度不高、贴近皮肤穿着易沾色及吸湿后皮肤有潮湿闷热感问题,同时为改善纬编牛仔面料尺寸稳定性差、线圈易脱散等缺点,以靛蓝纱和本白棉纱、异形截面和圆形截面涤纶黑丝与氨纶为原料,在四梳经编机上通过结构设计开发两面效应经编牛仔面料,使贴近皮肤的一面显露涤纶,另外一面显露棉纱。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截面的涤纶表面进行表征,并对其拉伸性能进行比较;研究了面料的顶破性能、拉伸弹性回复性、吸湿速干性能,并利用PhabrOmeter 织物风格仪对风格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靛蓝纱的强力高于本白棉纱,而毛羽指数降低了17.1%;异形截面涤纶显著提高了经编牛仔织物的滴水扩散速率、芯吸高度、手感和折痕回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