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江汉油田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地下油水关系、压力场、储层物性等发生变化.剩余油分布不清.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的难点.应用“电位法井间监测剩余油”技术对比目的层变化前后的测试数据.确定视电阻率分布图。从而确定目的层油水分布情况.如注入水的推进方向及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裂缝等.可以为井区剩余油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剩余油研究方法 目前苏北油区多数油田陆续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针对小断块油田特点及开采现状,近年来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苏北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判识方法和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主要有:精细油藏地质建模技术、地质综合分析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饱和度监测技术、CO2混相驱及室内微观水驱油实验技术等。  相似文献   

3.
从中、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效的特点。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一种新方法.实现了井间剩余油的量化描述。应用该方法对太南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太南油田目前剩余油的分布状况。为该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文25东断块开发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充分的资料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需要.采用所编制的多井剩余油评价软件.对文25东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层系的综合评价.揭示了该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的挖潜方向。实际资料证明.剩余油分布预测结果与油田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5.
小井眼侧钻水平井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WZ复杂油田的构造、储层及剩余油潜力等特点,总结了应用小井眼侧钻水平井技术对有潜力的油层按剩余油不同类型的分布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钻穿目的油层的应用情况。现场实施7口井,均达到了预期设计目的,投产效果良好。这项技术的应用表明,在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结合剩余油分布特点,采用先进配套的钻井技术,油藏潜力可以得到充分挖掘,并能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在平面、层间、层内的分布异常复杂,本工作综合应用油藏动态综合分析法、小层沉积微相法、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从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入手,对王102断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局部构造高部位、断层附近、井间滞流区;并针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利用侧钻、打新井等多种工艺措施手段挖掘剩余油潜力。区块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采收率提高3.6%,增加可采储量21万吨。  相似文献   

7.
河流相多层砂岩油藏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多层砂岩断块油藏特点,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参数研究,应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和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和储层随机模型,对剩余油监测解释技术、剩余油挖潜的调堵和调驱配套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油藏剩余油定性和定量以及大规模油藏数值模拟综合研究,弄清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降水稳油、增加可采储量措施,其矿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断块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剩余油分布认识难度大的特点,提出利用断层分析法、微构造分析法、测井二次解释法、成藏规律预测法等地质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在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地质研究方法仍然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质方法研究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八面河油田北区小断块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剩余油分布认识难度大的特点,提出利用断层分析法、构造形态分析法、测井二次解释法等地质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地质研究方法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H2Ⅳ油组在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和动态调整困难大的情况下,利用石油工程法搞清单元剩余油分布区域与特征,描述不同开发阶段下剩余油变化特点,对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分布区域进行再探讨,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制定相对应的挖潜对策,为油组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北二东西块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大庆油田北二东西块的开发现状,在充分考虑地层非均质性、沉积相分布的基础上,利用FCM、Petrel软件对渗透率、孔隙度、有效厚度等属性,按照沉积相带图进行相约束插值,建立了精细相控地质模型.通过Eclipse模拟软件E100主模块的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对该区块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并给出了剩余油分布的9种类型.结果表明,三维可视化建模、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定量研究一体化的油藏工程方法,为补充和发展剩余油分布描述技术以及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挖潜增产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构造高部位型、注采不完善型和透镜状砂体型。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剩余油的不同类型,开展了滚动扩边、层段重新组合以及调整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研究。实施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的井网优化和井网加密等措施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的平面网格划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数值模拟对高含水油田富集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出发,研究了平面网格对富集剩余油刻画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平面网格的划分原则,即整个数值模拟的模型最大平面网格尺寸不超过所关心最小富集剩余油面积的1/9。在这种网格尺寸下,有可能更好地刻画剩余油分布面积大于所关心最小富集剩余油面积的富集剩余油,量化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中数值模拟所必须到达的平面网格尺寸精细程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针对高含水后期非均质严重的油藏剩余油分布难以确定的问题,综合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在数 值模拟基础上,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建立了模糊评判模型,提出了用于定量预测剩余油的新方法。结合胜坨油 田二区沙二段74单元的地质和开发资料,该方法在该区剩余油定量描述中得以成功应用,得到了各韵律层剩余油 分布的概率图。该方法具有推广至相似性质油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评价了大港孔店二断块南部稠油注水开发油藏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经研究认为,该油藏水淹特征在平面上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在纵向上受油层非均质程度的控制,稠油注水开发具有水驱油效率低、特高含水期油层含油饱和度仍很高的特点;剩余油分布与流体性质、注采井网及水淹波及程度有关,按剩余储量、剩余可采储量等指标评价,剩余油在平面展布上可分为三类区域,各区域应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才能达到改善其开发效果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精细油藏描述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应用动态资料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对商河油田商三区沙三上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指出其剩余油分布类型有3种:未动用或少动用的油砂体形成的剩余油、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层内非均质形成的剩余油。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7.
辛37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商胜花 《特种油气藏》2006,13(1):56-57,67
辛37断块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采用注水方式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特点,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功能解释测井、饱和度测井、吸水剖面测井、动态资料分析以厦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该断块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双河油田437块Ⅱ1-2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挖潜难度越来越大,认识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的重要依据.在油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油藏工程法及动态监测、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油藏工程法、动态监测等方法可以时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描述.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可对该区块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9.
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57  
韩大匡 《石油学报》2007,28(2):73-78
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我国国内主要的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甚至特高含水期,地下剩余油呈“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状态,传统的油藏描述方法已不能准确地描述和预测处于十分复杂分布状态的地下剩余油。因此,准确预测油层中剩余油、特别是其富集部位的分布状态,将是高含水油田进行调整挖潜、提高注水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综合运用地质、开发地震、测井、精细数值模拟等技术,搞清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在剩余油富集部位钻出各种类型的不均匀高效调整井(包括直井、侧钻井、水平井或分支井)或实施其他综合调整措施,可以更有效地采出剩余油,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