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常温高效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变压吸附(PSA)是一氧化碳分离中颇具吸引力的技术之一。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常温高效的变压吸附提纯CO新技术,可根据用户的气源状况和对CO产品的要求,以较低的能耗生产φ(CO)为95%~99.99%,杂质含量φ(CH4)<3×10-5、φ(O2)<5×10-6、φ(CO2)<1×10-5,露点低于-70℃的CO产品,产品回收率50%~90%。  相似文献   

2.
工业上制备得到的氢气中通常含有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体积的氧组分,需将氢气深度纯化后才能得到高纯度的氢,即氧含量要低达百万分之几。将氢气气体中的氧深度净化,一般采用催化氧化的方法,选择Al2O3作载体负载的Pd、Pt等贵金属催化剂,在常温下就可将氧脱除到3×10-6~5×10-6甚至1×10-6以下。但是对含有一氧化碳的氢气在常温下要将氢气中氧含量脱至3×10-6~5×10-6就难以做到。本文考察了氢气中有一氧化碳存在时,对Pd/Al2O3脱氧催化剂在不同温度和空速下脱除氧的影响。在反应温度150~170℃、空速5000h-1的实验条件下,氢气中氧含量从0.4%降低到(2~3)×10-6。温度继续升高时残氧量变化不大,当温度超过200℃时,CO会在高温下歧化而结炭,因此反应温度不应超过200℃。  相似文献   

3.
聚合级乙烯净化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桂英  彭晖  顾申  余启炎  朱警  戴伟 《石油化工》2007,36(9):944-947
开发了用于脱除聚合级乙烯中的微量乙炔和H2的BC-I-037G催化剂和BC-I-HC40催化剂,用于脱除微量CO的BR-9201催化剂,并已在工业装置中得到应用。BC-I-037G催化剂和BC-I-HC40催化剂在乙烯空速2000~6000h-1、压力2.6~3.5MPa、温度20~50℃、n(H2)∶n(乙炔)<4和BR-9201催化剂在乙烯空速3000~3500h-1、反应压力0.1~3.0MPa、反应温度90~120℃的操作条件下,可使乙烯中乙炔的质量分数由(1~6)×10-6降至小于1×10-7、H2的质量分数由1×10-4降至小于1×10-6、CO的质量分数由(2~5)×10-6降至小于1×10-7。3种催化剂工业装置的应用结果表明,催化剂性能稳定,可操作范围宽,能满足工业装置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4.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Ce-Ze-O催化剂并将其负载于微通道反应器内,用于富氢气体中CO的选择性氧化。考察了Zr的掺杂量、焙烧温度以及催化剂预处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反应的最佳空速。结果表明,Cu1Zr2Ce9Oδ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在反应温度180℃~240℃,CO转化率达99%以上;在温度210℃~230℃内,产品气中φ(CO)降到10×10-6以下。与新鲜催化剂相比,经H2处理后的催化剂反应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且低温活性较好。空速的增加有利于反应的选择性提高。  相似文献   

5.
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 ,在压力为 3.0MPa(绝 ) ,温度为 550~ 750℃ ,n(H2 O) /n(C)为 2 .0~4 .0 ,碳空速为 4 .5× 1 0 5~1 .1× 1 0 6h-1的条件下 ,测取CN -1 8催化剂上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数据 ,用CH4 +H2 O =CO +3H2 和CH4 +2H2 O =CO2 +4H2 平行反应模型来描述反应的进行。将测得的数据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回归处理得到了CN -1 8催化剂上甲烷蒸汽转化反应的CO和CO2 生成的宏观速率的表达式。该表达式可用于使用CN -1 8催化剂时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6.
在载体银催化剂上戊二醇空气氧化脱氢制取戊二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戊二醇空气氧化脱氧制取戊二醛,考察了反应条件范围为:压力<4.9×10~3帕(表压),温度440-490℃,空速~50小时~(-1)或更高些,氧醇比(摩尔)1.2—1.5,戊二醇水溶液浓度30-50%(重)。催化剂银含量~30%(重)。发现 Pb 是一个很好的助剂,加入量2—4%(重)。在相同反应条件下,Ag-Pb/a-Al_2O_3催化剂的产率比 Ag/a-Al_2O_3催化剂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对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EAC-6型硫醇精脱硫剂的实验评价。结果表明,EAC-6精脱硫剂对硫醇有优异脱除性能。实验考察了水汽和温度对硫醇硫容的影响。在进口φ(CH3SH)为0.5%的干气中,空速1000h-1,30℃~90℃时,出口φ(CH3SH)≤0.03×10-6,工作硫容可达7%~10%。工业应用表明,EAC-6型硫醇精脱硫剂出口各种形态硫醇的体积分数均≤0.03×10-6,很好地保护了下游的甲醇合成等的高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3652(219)催化剂是1966年投入工业运转的轻蜡油加氢裂化催化剂。为进一步提高该催化剂活性水平,1980年6~8月份我厂把该催化剂制造的抹板成型工艺改为挤条成型,使催化剂粒度由φ6×4毫米片状改为φ4×4~10毫米条形。改进后的催化剂于同年9月投入工业运转,直至1981年8月(累  相似文献   

9.
碳四馏份选择加氢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碳四馏份选择加氢催化剂及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 ,经工业侧线评价试验表明 ,含有质量分数 0 9%~ 1 3 %炔烃的碳四馏份经该催化剂加氢处理后 ,其炔烃质量分数可脱除至 <1.5× 10 - 5,丁二烯损失 <1 5 % (质量分数 )。经6 40h考核 ,催化剂仍保持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焦化富气代替天然气制氢技术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气制氢工艺产品成本高。炼厂气φ(烯烃)高达6%~20%,不能作为制氢原料使用。为扩大制氢原料来源,降低制氢成本,辽河石化公司采用逆流等温-绝热加氢精制串联氧化锌脱硫工艺,将10000m3/h天然气制氢装置改造成国内首套以焦化富气为原料的制氢装置。生产实践表明,加氢精制并脱硫后,焦化富气的φ(烯烃)小于1%,φ(H2S)小于0.5×10-6,满足制氢装置的原料要求。  相似文献   

11.
按照小试制备的工艺条件放大生产了500kg BC-DE脱氧剂,并将其用于脱除乙烯中的微量氧杂质;在12L的工业侧线装置上,考察了BC-DE脱氧剂在室温(-5~40℃)和100℃条件下的脱氧情况及使用周期。BC-DE脱氧剂使用前经体积组成1%H2-99%N2的混合气在150℃下还原24h。在2.6MPa、1 500h-1的条件下,室温和100℃下净化后的乙烯中氧含量(体积分数)分别为4.6×10-8和1.5×10-8;室温下BC-DE脱氧剂将乙烯中的氧含量从(0.5~2.0)×10-6净化至小于1.0×10-7的使用周期是13个月,提高反应温度至100℃后还可继续使用4个月;100℃下净化后的乙烯中没有其他副产物生成。与现有的乙烯脱氧温度100℃相比,200kt/a聚乙烯装置在室温(25℃)下脱氧每年可节约能量3.1×1010kJ。  相似文献   

12.
铁钼催化剂上甲醇氧化制甲醛宏观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磁力驱动内循环无梯度反应器测试由西南化工研究院研制的一种国产甲醇氧化制甲醛催化剂的宏观动力学数据 ,并建立了宏观反应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分为含水模型和非含水模型 ,其中含水模型比非含水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圆整后的含水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甲醇反应速率 :r′11=2 70× 10 5exp(- 4 88× 10 4 /RT) y0 9M y1 3 O y-0 15W一氧化碳生成速率 :r′2 2 =3 40× 10 4 exp(- 5 6 7× 10 4 /RT) y1 2F y1 2O y-0 5W  相似文献   

13.
低温加氢催化剂CT6-11在镇海炼化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镇海炼化公司7×104 t/a硫磺回收及尾气处理装置运行情况和CT6-11低温尾气加氢催化剂在装置上的运行情况。通过近期运行实践表明,低温尾气加氢催化剂CT6-11具有良好的低温水解性能,SO2加氢转化率达到100%,COS水解率超过99%。在引入S-zorb再生烟气进入尾气加氢装置后,装置运行平稳,各项操作参数正常,催化剂保持较高活性,处理S-zorb再生烟气后的装置烟气SO2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环保标准960mg/m3。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焦化粗苯低温加氢用Ti改性Ni-Mo/Al2O3预加氢催化剂和Ti改性Co-Mo/Al2O3主加氢催化剂。采用预-主两段式固定床反应装置,以焦化苯中的噻吩含量为指标,考察了温度T、压力P、空速LHSV以及氢/油体积比等操作条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温度T对噻吩的脱除影响最为显著,随反应温度升高产物中噻吩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应控制在270℃~340℃为宜;在T为270℃~340℃、P为2.1 MPa~2.9MPa、LHSV为0.25 h-1~0.75/h-1及氢/油体积比为600~800的工艺条件下,均可使噻吩质量含量由粗苯中的4332×10-6下降到加氢油中的1×10-6以下,其最小值可达0.35×10-6。  相似文献   

15.
向气体水合物反应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反应液的表面张力,有利于促进气体水合物生成,提高气体水合物生成速率。为了明确表面活性剂对气体水合物反应液表面张力的影响规律,在3℃~12℃温度范围,利用德国KRUSS公司生产的界面张力仪K11中的板法分别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123)3种表面活性剂对反应液表面张力的降低效果,考察了浓度、温度对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均能降低气体水合物反应液表面张力,CTAB、P123、SDB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质量分数300×10-6、500×10-6、700×10-6;CTAB降低水合反应液表面张力效果最优,添加质量分数为300×10-6时,表面张力的平均降幅约为79.6%。  相似文献   

16.
以活性炭为载体,负载铜锰型CO常温氧化催化剂,利用聚四氟乙烯乳液对催化剂进行表面憎水处理,得到憎水型CO常温氧化催化剂,分别探讨不同负载次数及憎水改性处理前后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次负载后的催化剂能够在5min内将CO混合气中的φ(CO)从起始的40×10-6降至12×10-6,憎水处理后其催化活性并未降低,且在常湿条件下仍能长时间保持较高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