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疏放水效果,在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面,采用含水层静储量和动态补给量联合预测的方法,结合钻孔疏放水总量和残余水量进行分析:当钻孔疏放水总量等于或大于含水层静储量,且钻孔残余水量等于或小于含水层动态补给量时,即可判断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疏放水效果良好。 实例分析表明,含水层静储量和动态补给量联合预测的方法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并且当钻孔疏放水总量大于含水层静储量、钻孔残余水量小于含水层动态补给量时,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利用工作面涌水量预测结合钻孔疏放水观测资料的方法评价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疏放水效果科学合理,可以应用到类似工作面采前的水文地质条件安全评价中。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对疏放工程优化布置、疏放效果评价等缺乏深入研究造成的顶板含水层过度疏放或者疏放不足等问题,以柠条塔煤矿S120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进行钻孔疏放水优化。针对以往工作面疏放水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涌水量影响因素后,实施井下疏放水试验,分析疏放水效果定量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煤层顶板水疏放效果优化;通过灰色关联度理论,提出了疏放水效果判别准则。通过对所施工钻孔进行集中统一、持续疏放,可减少上覆含水层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相关方法可以为实现矿井安全开采、降低疏放水成本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琼伟  赵宝峰 《中州煤炭》2019,(11):7-10,18
为了准确掌握工作面的充水条件及制定有针对性的顶板水害防治措施,在对顶板含水层进行划分并获取其水文地质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关键层理论、数值模拟和相似材料模拟对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了预测,从而实现了工作面充水因素的精细探查;利用顶板含水层静储量叠加动态补给量的方法对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精细化预测,结合工作面顶板含水层疏放水量观测值对疏放水效果进行定量化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工作面已经达到了安全回采的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实例分析,对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精细化探查,采用“动—静”水量的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方法,结合顶板含水层疏放水效果定量化判别方法,可以保障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4.
姬亚东  黄欢 《煤矿安全》2019,(9):183-186
针对煤层顶板水疏放效果定性分析存在的过度疏放问题,采用钻孔涌水量衰减率、含水层水头高度、疏放水总量及残余水量等定量指标,对新疆大南湖一矿1305工作面(尤其是向斜轴部区域)进行疏放水效果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305工作面疏放水总量小于工作面静储量,向斜轴部区域的疏放水钻孔涌水量衰减率较小,运输巷侧水头高度高出含水层顶板约45 m,未实现有效疏放,仍需适当加密疏放水钻孔继续疏放,可为疏放水效果评价提供一定的定量化依据,确保煤层顶板水的有效疏放。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历史疏放水数据及开采涌水量变化规律,将疏放水钻孔施工期间单个钻孔涌水量的衰减情况纳入管路设计参数。根据工作面实际涌水量与排水能力之间、工作面疏放水量与初始水量合计之间的物理关系,来确定工作面最大涌水量;"动静法"与比拟法相结合确定工作面污水涌水量。根据新的涌水量优化排水管径和水仓设置数量,确保工作面排水系统经济、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6.
针对覆岩结构下煤层开采顶板水量变化情况,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上覆含水层进行了有效探查和疏放研究。结果表明:覆岩组合特性控制着含水层释放过程,通过优化疏放水钻孔设计提高疏放水效果,实现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矿井涌水量"削峰平谷",以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垂直或平行于地层走向并朝向地层标高降低方向的钻孔疏放水效果最佳。选择从钻孔疏放水原始数据、总量变化、钻场水量变化、疏放水量与水压相关性等方面的评价途径,对上覆含水层疏放效果进行分析研判,判断工作面受水害威胁程度降低至安全阈值范围,具备安全开采条件,为后续工作面顶板疏放水方案制定及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坡煤矿5号煤层开采受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的影响,存在突水危险性。文章通过分析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在5111综采工作面施工放水孔,建立水文观测系统,查明了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富水性。经过疏水降压,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建立了疏放水量与水位降深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工作面安全带压开采。  相似文献   

8.
由于矿井顶板含水丰富,回采期间矿井最大涌水量达到900m3/h以上。为了实现安全回采,回采前期研究工作面顶板含水层地下水赋存特征,探查验证顶板物探结果,判断含水层对工作面开采时的影响程度,并通过放水试验进一步获取含水层相关水文地质参数,获取含水层涌水量、水位随时间等变化规律,为工作面及采区顶板水疏放工程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探查及放水实验孔数据实测,最终确定工作面疏放水方式,有效地降低工作面水害的威胁程度,确保了工作面回采后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以地下水渗流方程和空间点源理论为基础,优化工作面涌水量时空动态预计方法,建立疏降水孔群优化布置数学模型,以鸳鸯湖矿区麦垛山煤矿为例,对该矿130602工作面顶板砂岩含水层疏降水孔群进行优化布置、控制疏放钻孔放水顺序及疏放水有效性的反演计算等,实现了将该工作面影响范围内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水头高度降至接近含水层底板,总钻孔工程量比原设计减少15.6%,且疏降水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缩短矿井安全生产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为预测深埋矿井超大工作面顶板砂岩含水层涌水量,改进了以大井法为基础的涌水量预测方法。利用放水试验确定含水层的疏降影响半径;观测、研究类似矿井工作面回采进尺与涌水量关系,确定模拟大井的引用半径;改变了传统以实际回采区域确定引用半径的方法。根据工作面疏放水钻孔的布置及干扰井群势的叠加理论,推导了干扰井群的疏降水量预测式。根据单个钻场放水孔涌水量降深关系、推导了5个钻场放水量及回采进尺300 m模拟大井的涌水量比拟法计算式,预测工作面正常和最大涌水量。  相似文献   

11.
工作面顶板水预疏放是我国西部矿区煤矿水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受到普遍发育的弱胶结砂泥岩交互地层影响,疏放水钻孔极易塌孔、缩径,堵塞疏水通道,导致钻孔涌水量短时间内迅速衰减。通过在钻孔中安装总长度大于不稳定层深度的钢制筛管可以有效解决塌孔问题,采用钻孔涌水量衰减率和疏放水总量作为疏放水效果评价指标,安装筛管后钻孔30 d疏放效率较未安装前提升了49.3%,且相同时间段内钻孔疏放水量增加了10倍。  相似文献   

12.
周志清  李萍 《陕西煤炭》2020,39(3):73-76,145
为探究生产状况等因素对象山矿井涌水量的影响,收集整理象山矿井生产以来的矿井涌水量资料,从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出发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涌水水源进行了分类。通过初步研究可知,地质条件与采矿活动是影响矿井涌水变化的主要因素,地质构造和含水层厚度对矿井涌水起到了主要控制作用,而涌水水源主要为老空水,该涌水量变化主要与矿井采空区留设了疏放水钻孔标高和疏水时间有关,另外矿井向斜地质构造对矿井涌水的变化产生了叠加影响。通过分类分析,为矿井采区工作面以后的涌水量预计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上湾煤矿12207工作面薄基岩厚松散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点,在工作面回采前采取了地面注浆加固、井下疏放水及水文地质补勘等工作,并对工作面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进行了预计,配备了相应的排水系统,确保工作面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对煤系地层中裂隙强含水层的整体高效疏放,以开滦东欢坨煤矿12-2煤层底板强含水层疏放为实例开展研究。从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空间分布、地质构造控制作用、含水层揭露部位的涌突水特征与含水层露头补给条件方面,综合分析了含水层特征,得出含水层于-500水平以浅富水且顺层水力联系良好,走向上划分为3个次级富水单元。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已揭露出水点在目标期内的疏放水效果与强径流区。以此为依据,确定了3个疏降水中心与钻孔布设方案。通过实施疏放水方案,成功实现了含水层在目标期的整体强烈疏放,保障了首采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5.
门克庆煤矿位于呼吉尔特矿区东南部,主采煤层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埋深超过700 m,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特殊的陆相沉积环境下,形成了侏罗系直罗组底部强富水的"七里镇砂岩"。该含水层具有渗透性强、易于疏放等特点,为矿井主要充水含水层。根据矿井水害类型,确立了"超前分段疏放,削峰平谷"的顶板疏放水技术路线。首采工作面开采后,受采空区疏放的影响,矿井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压大幅度下降;越靠近疏放区域,降幅越大。在含水层水压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对首采工作面疏放水试验数据及回采过程中的顶板疏放水数据的分析研究,对顶板疏放水设计进行优化,增大钻孔间距,缩短疏放时间,使得疏放效果达到最优化,实现水害治理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6.
巴彦高勒煤矿的充水含水层为延安组砂岩含水层和直罗组砂岩含水层。根据矿井实际生产过程中水文观测钻孔数据变化及对井下疏放水钻孔涌水量数据进行分析,对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两个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17.
王厚柱  王桦 《煤炭工程》2019,51(10):96-101
文章以母杜柴登煤矿302盘区侏罗纪3-1煤层开采为背景,在充分分析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长距离定向钻孔技术在我国煤矿瓦斯治理、矿井水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以工作面外巷钻孔导流、邻面钻孔截流、双侧采空区截流和长距离定向钻孔追踪探放水为核心的巨厚顶板砂岩含水层区域治理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经济、可行,在工作面巷道掘进期间,对巷道掘进施工影响较小|可实现采煤工作面顶板水“分区防控、煤水分离、清浊分流、区域治理”|较好地解决了富水顶板砂岩含水层的水害隐患,在顶板放水孔单孔涌水量超过200m3/h、工作面涌水量超过600m3/h的条件下,实现了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和平均超过12000t/d的回采效率。  相似文献   

18.
《煤矿机械》2017,(1):93-96
锦界煤矿涌水水源主要来自风化基岩孔隙裂隙潜水和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潜水含水层,结合近年大量观测数据,确定回采工作面(含准备面疏放水)及采空区涌水占矿井涌水量的95%以上,是矿井涌水量预测关键所在,利用钻孔流量实测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了钻孔流量衰减特性及其计算公式,并分类计算工作面回采涌水量,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实现了矿井涌水量快速、精准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研究结果对工作面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采用分区关联排水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排水系统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煤矿安全》2015,(8):118-120
为了实现工作面安全回采前顶板水的充分疏降,根据特大型煤矿深埋煤层的井下特点,研究了"管路放水+落地放水"与"中转水仓+水沟"相结合的顶板水疏降方法。结果表明:工作面切眼附近44个疏放水钻孔的总涌水量基本稳定在150 m3/h,且在增加或减少疏放水钻孔疏放数量后,总涌水量基本不变,钻孔涌水量主要为动态补给量;疏放水中心区域的T16-5孔水压从4.8 MPa降至0.9~1.0 MPa,且其它观测孔水位、水压均已达到稳定状态,形成稳定的降落漏斗。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蒙陕接壤区深埋煤层某矿井白垩系志丹群与3-1煤层顶板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情况,在首采工作面顶板疏放水过程中,开展了大气降水、含水层水位和水化学变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首采工作面顶板水提前疏放,使切眼附近钻孔涌水量降至3~5 m3/h,水压降至1.0 MPa左右,形成了较稳定的降落漏斗。在疏放水过程中,志丹群含水层水位基本保持稳定,3-1煤层顶板含水层水位则下降明显;志丹群与3-1煤层顶板含水层水在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等方面差异明显,且放水过程中水化学特征基本不变,表明志丹群低矿化度水未进入3-1煤层顶板含水层。安定—直罗组地层未发育沟通上下含水层的导水通道,志丹群与3-1煤层顶板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差,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地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