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欢北区块杜家台油藏由于低孔低渗,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泥质含量和碳酸盐含量较高,常规注水注不进,导致油藏未能实现注水开发,长期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地层压力大幅下降,原始地层压力为24.94MPa,目前只有11.3MPa,区块处于低速开采阶段。为提高区块开发效果,根据储层综合评价标准,通过对孔隙度、渗透率、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开发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对各区块进行评价分类,在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水质精细处理、高压增注等系列增注技术研究,实施温和注水、高压增注,加强增注工艺配套,实施分段压裂引效、高压分注等有效措施,实现了低渗油藏的正常注水,欢北注水区块视吸水指数由0.92~5.17m3/MPa,提高到0.97~14.33m3/MPa,目前已实现欢26块全面注水、欢50块一阶段注水开发。欢北杜家台油藏适合注水开发区块全面实施注水开发后,水驱采收率为29.4%,比天然能量开发提高17.6个百分点,预计最终可增产原油255×104t。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田近年新增储量渗透率低、品质差,未动用储量开发难度大,而低渗透油田投产后,如果能量补充不及时,地层压力会大幅下降,油田产量迅速递减。为提高开发效果,大庆油田对天然能量小的低渗透油田,开展了保持地层压力的超前注水开采试验。超前注水技术能够尽快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及时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减小应力敏感损害,降低油井初始含水率,避免流体性质变差,从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在大庆油田已投产的超前注水试验区块中,储层物性较差的扶杨油层超前注水效果较明显,储层物性较好的葡萄花油层单井产量提高不明显。利用室内试验、现场开发数据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确定了超前注水储层界限:大庆油田渗透率小于10mD的储层采取超前注水效果较好。这为超前注水技术在低渗透油田难采储量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LD10-1油田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剩余油分布日益复杂,韵律性影响尤为突出,本文基于LD10-1油田的实际油藏地质特征,考虑7种不同韵律性建立厚油层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剩余油的富集规律。研究发现对于不同韵律性厚油层,无论是水驱还是早期注聚,剩余油富集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富集在厚油层上部、低渗层以及靠近生产井一侧,只是早期注聚后剩余油的含量显著减少。同时,厚油层受重力作用影响较大,在注入水驱替的过程中,模型下部的原油向上运移,使得模型上部地层采收率较大,动用程度较小,再加上原始模型中存在可动水,较原始储量相比,模型上部储量上升。最后,除了复合正反韵律模型,对于其他韵律性的模型,早期注聚均能有效提高采收率,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均在10%以上,开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大庆外围采油厂开发的新区以低渗透储层为主,采用同步注水开采技术投产后表现为后期递减快、受效效果差。超前注水可以合理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地层压力,防止储层渗流能力下降,使油井投产初期具有较高的采出程度和地层压力。试验区N区块采用20注50采超前注水开发方式。结果表明,超前注水产量年递减率比同步注水低10.3个百分点,吸水厚度比例达到75%以上,预测最终采收率比同步注水高2.5个百分点,内部收益率比同步注水高12.4个百分点。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不同含水阶段注水强度、注水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及注水方式,并与同步注水进行对比,确定超前注水开发后期调整对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油井投产后注水强度由3.0m3/(d·m)调整到2.5m~3/(d·m)时效果最好,阶段采出程度提高1.5个百分点;注水强度为2.5m~3/(d·m)时,油井投产后即调整好于滞后调整,阶段采出程度比投产12个月后调整高0.4个百分点。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其他区块开发,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大庆外围油田已开发20多年,扶杨油层还有3.7×108t的难采储量未动用。为了经济有效开发这部分难采储量,在州201区块开展了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有效开发工业化矿场试验,采用大井距、小排距矩形井网大型压裂注水开发,通过人工压裂裂缝与井网优化配置,建立有效驱动体系,形成了一套适合特低渗透油层的开发配套技术,提高了单井产量和储量动用程度,为特低渗透扶杨油层的有效动用提供了新的开发手段。统计25口采油井资料,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4.4t/d,日产油3.9t/d,采油强度0.49t/(d·m),截至2007年6月,已累计产油14866t,累计注水97153m3。  相似文献   

6.
超低渗砂岩油藏中,高含水期的综合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难点。华庆油田元427井区平面上地层压力分布不均,纵向上吸水不均突出,东部高含水饱和度区局部油井见地层水。通过合理优化长9油藏注水技术政策,降低递减速度;通过开展注聚合物微球整体调驱,扩大注入水波及范围,改善水驱效果;通过摸排普查潜力层、潜力层补孔及井筒清防蜡、防垢、防偏磨、参数优化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区块达到高效开发的目的,同时也为同类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借鉴。长9油藏期通过注水技术政策调整,优化调整32井次,使区块阶段递减由调整前的46.7%降至7.2%;通过开展整体微球调驱,注水压力由13.0MPa上升至13.5MPa,水驱动用程度由69.6%上升至71.6%;通过实施井筒综合治理,实施参数优化23井次,平均泵效由19.0%上升至28.4%,油井生产时率提升10%。  相似文献   

7.
王海涛 《中外能源》2010,15(5):53-56
到2008年底,新村油田古26区块共有油水井272口,其中注水井99口,抽油井173口。累积产油85.3235×10^4t,采出程度9.44%。区块开发初期,采用反九点法采油井网开发,区块油井见水快,产量递减快,地层压力分布不均衡,表现出明显的裂缝性油田注水开发特征。通过实施线性注水,有效减缓了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快的矛盾,线性注水前后,因含水上升造成产量递减占区块递减构成比例有所减少,由2003年的14.10%减少到2007年的5.17%,减少8.93个百分点;2004~2006年注采系统调整使区块产量递减率分别下降了1.35%、0.36%和0.70%;线性注水前后对比,非主力层产出由31.1%上升到32.2%,非主力层吸水由29.5%上升到36.3%。利用采油速度、递减率、地层压力、存水率等开发指标对古26区块线性注水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扶杨油层岩性致密,压力传导能力差,很难补充因油井采出而导致的地层压力下降,进而导致储层物性的不可逆,借鉴国内外油田注水经验,在扶杨油层A10、B10、C10等3个区块实施超前注水,试验结果表明,开发效果明显好于同步注水和滞后注水。由于受地面注入设备、储层条件、注水成本等方面限制,超前注水时间不可能无限期延长,亟需深入、系统的研究适合扶杨油层的超前注水时机,以指导实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扶杨储层特性,推导出超前注水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经验公式,应用物质平衡方程,确定了合理压力保持水平下的合理累计注水量,进而得到不同注水强度下超前注水时机计算公式。应用该方法对已实施超前注水区块注水时机进行计算,实际计算结果与油田开发实践基本一致。实践证明,已开发区块注水时机合理,开发效果较好,说明建立的理论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为超前注水技术中确定注水时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他拉哈油田英51区块为特低渗透油层,采用压裂投产方式。人工裂缝及地应力监测证明:该区块储层中有不同程度发育的天然裂缝存在。由于裂缝的存在,绝大部分注入水沿裂缝向油井窜流,而渗流到基质的注入水的流量和流速都有限,导致了井组大部分油井很难见效,部分井点砂体实际处于天然能量开采。鉴于英51区块的开发状况和裂缝特征,采取低注采比政策,尽量延长油井无水采油期;实施全井周期注水,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及时进行方案调整,控制见水层注水强度。对下一步调整对策提出了建议:提前调整注水方案;采用低注采比政策,实施温和注水,限制压裂层注水强度,降低裂缝开启的几率;采取油井堵水和水井堵缝等积极措施,调整注水及产液剖面,减缓层间和平面矛盾;开展线性注水先导试验,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单元发展阶段,八区馆上现处于后续水驱阶段。对井网完善程度低,损失储量严重,高含水开发期馆陶组油藏,围绕“两率”(储量动用率、油田采收率)、“两控”(控递减、控含水),通过精细油藏分析,采取油水井综合治理措施,培养稳升井组和长寿井,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提高了区块采收率,对其它同类油田的水驱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克拉玛依风城油田重检3井区齐古组油藏为低阻、稠油油藏,存在能量较大的边底水,且层内束缚水饱和度较高,采用单一的测井识别方法识别油层难度高,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油藏开发风险大,部分井射孔即出水,高含水关井数占总井数的10%.提出了使用侵入因子与视自然电位差交会图来精细解释水层的综合判别法.根据重检3井区的试油数据,制作侵入因子与视自然电位差交会图版.结果显示,侵入因子小于0.09、视自然电位差小于-40mV时,显示为水层.采用综合判别法对重检3井区进行了二次解释工作,识别出原来解释为油层的3个层段为水层,对DZ3378井实施堵隔水,封隔器位于501.3m处.实施堵水后,该井含水由堵水前的88.6%下降至73.1%,周期产油量增加了1.5倍.视自然电位法减少了侵入带地层电阻率、泥浆滤液地层电阻率、孔隙度和岩电参数等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油水层判别的相对精度,有效降低了误判率.  相似文献   

12.
薛东安 《中外能源》2012,17(7):43-48
CYG油田C区块经过多年开发,逐渐暴露出井网时砂体的控制程度低、注采系统不够完善、含水上升较快和砂体水淹状况复杂等问题.为提高区块水驱开发效果,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利用井震联合三维储层建模技术深化了地质再认识,建立了C区块的精细构造、岩相和属性模型,明确了井间断层、微构造及储层空间特征.利用双重介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地层压力、综合含水率、单井含水率、产液量、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进行了历史拟合.结合试验区各沉积单元、各砂体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数值模拟结果,将区块剩余油类型分为7种类型,分别提出了具体挖潜对策.根据试验区剩余油分布情况,设计3种周期注水方案,并据此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采取周期注水调整后,当含水率为90%时,与不进行调整(采出程度为20.32%)相比,试验区平均水驱采出程度可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剩余油挖潜对策和预测结果为下步编制水驱挖潜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建宁  尹辉  周均 《中外能源》2013,(11):51-54
宋家垛油田周43断块K2t1为一天然能量充足的疏松砂岩底水油藏,因底水锥进和储层出砂双重影响,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相对复杂。该断块自1996年投入开发以来,经历过2次加密调整,但由于储层出砂、底水锥进等因素影响,油井无水采油期短、见水后含水上升快。截至2010年4月,区块采油速度下降到0.58%,含水上升到90.9%,阶段采出程度仅为13.49%。针对周43断块高含水期采油速度低、出砂严重、含水上升率快等问题,通过剩余油定量化描述研究.应用短水平段水平井整体开发调整、化学堵水,以及优化避水厚度和临界产量参数等防砂控水技术,采取防治结合的思路,日产油水平从调整前的40.7t/d最高上升到132t/d,综合含水由90.7%下降到80.3%,目前日产油水平为117t/d,综合含水为83.8%,采收率从调整前的24%提高到29.7%,采收率提高5.7%。  相似文献   

14.
螺杆泵采油技术在沈阳高凝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红光 《中外能源》2008,13(3):57-60
高凝油具有“凝固点高、蜡含量高、析蜡温度高”等特性,决定了其开采方式和“热”密不可分。开发初期,主导开采方式主要以“水力活塞泵、闭式热水循环”等采油工艺为主。工艺因“生产成本高、能耗大”而无法满足现场生产需要。随着油田的注水开发,油井综合含水不断上升,传统采油几年来,对高凝油采油工艺进行了有机整合,实现了以抽油机为主体的机械采油工艺,在降本创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暴露出新问题,即主力注水区块的整体提液能力受到限制,阻碍了区块整体采油速度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应用了螺杆泵采油新途径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优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油田相继开展了CO2吞吐、N2驱、空气驱、合成聚合物驱、交联聚合物驱、微生物采油等项现场试验。鉴于中原油田地层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常规三次采油技术难以适应。对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进行优化分析,对油田地质特点、开采特点和不同类型油藏采收率现状进行归纳,并对各技术潜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储层条件和原油性质来看,适用中原油田的三次采油方法是CO2混相驱、天然气非混相驱,其次是化学驱。研究预测显示,通过水驱综合调整和气驱,可提高采收率11.1个百分点,达到40.5%,其中水驱综合调整增加可采储量3841×104t,提高采收率7.4个百分点,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3.7个百分点。总结出中原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方向和思路:水驱提高采收率仍是油田当前开发的重点,重组开发层系、强化差层开采、提高油藏水驱采收率,大力发展堵水调剖等配套工艺技术、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气驱仍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新肇油田整体周期注水技术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东  蓝瑞忠 《中外能源》2006,11(6):57-60
新肇油田属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线性注水水线沟通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快,导致部分水井吸水能力下降,同时也导致油井排油井间的剩余油不能得到有效动用,为此考虑在新肇油田采取整体周期注水,在缓解注水压力上升速度的同时,降低油田的注采比,通过高低渗透层的交互渗透作用,提高油井间剩余油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7.
张玉兰 《中外能源》2010,15(8):59-61
黄沙坨油田为裂缝型边底水火山粗面岩油藏,储层属于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黄沙坨油田注水开发后,油藏能量虽然得以补充,但水驱控制程度、波及范围和注水效果却难以控制,增产效果不明显。为黄沙坨油田下步调整提供依据,分析了裂缝发育程度、注采井相对位置、油井生产状况、驱油效率、注水时间、注水强度等因素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注水效果因素主要是裂缝、孔隙的发育程度及走向,裂缝发育区油井产能高,见水见效快、含水上升快,裂缝欠发育区油井产量低、见水见效慢;同一井组内井距及注水高差小的井注水见效快,反之则见效慢;平均日产液量大于10t/d、平均日产水量大于2t/d的油井注水效果好;油水两相区区域较窄,油藏可动油饱和度较低,油藏采收率不高;注水时间越长,注水强度越高,井组注水见效的反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范英才 《中外能源》2010,15(8):44-46
欢喜岭油田欢17块兴隆台油层为底水稠油油藏,受边底水影响,在油藏进入中后期开发以后,虽然实施了注灰堵水、避水侧钻等措施,但油井水淹程度不断加剧。通过对欢17块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确定了堵水实施区域,并应用了复合段塞堵水技术。调堵剂为弱凝胶、强凝胶和耐高温封口剂三个段塞组成的深部化学调堵剂。药剂封堵半径设计为15~20m,药剂处理量为600~1200t。调堵剂采用现场配制、连续搅拌、随用随配;施工注入应用了专为注聚合物类堵剂而设计的单柱塞双缸TDB堵水泵。现场应用表明,深部化学调堵剂具有选择性好、可大剂量使用、凝胶强度高、耐高温蒸汽冲刷等特点,满足了欢17块油井堵水需要;复合段塞堵水技术可有效控制欢17块边底水推进速度,实现了区块产量整体上升,累计增油11483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