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以现代建筑理论为基础,应用场所精神的分析方法,分析教堂中场所氛围营造的手法。具体从教堂中对光线、声音、温度、方向感和归属感的运用角度探讨了教堂建筑场所氛围的营造。最后得到教堂中场所氛围营造对现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教堂建筑是信徒与上帝进行心灵沟通,形成心灵寄托的空间,其氛围的营造既要重视神性,又要关注人性。将木材应用在教堂建筑中易于展现对人性的关怀,同时其丰富的空间表达手段为塑造奇异的空间神性氛围奠定了优势条件。文章结合教堂建筑特点与木质空间特点,对近年来各地建造的现代木质教堂进行归纳与分析,从木质教堂的结构形态、围合界面、融合自然三方面,研究总结现代木质教堂中宗教氛围的主要营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申华蓉 《山西建筑》2007,33(1):27-28
介绍了博塔的建筑作品新蒙哥诺教堂的建造结构,从建筑与环境、墙的运用、圆形主题、光影变幻、材料的运用五个方面分析了新蒙哥诺教堂的设计思想,体现了博塔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圣·伊格纳休教堂是StevenHoll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从感性的层面对建筑的理念进行了分析,从建筑与基地及环境的联结、光的运用、人在建筑中游走的体验及情感的产生方面进行了论述,达到了对其设计的建筑中有诗意的非理性成分的了解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欧庭菘 《中外建筑》2016,(4):98-101
一神教教堂表达了路易斯·康对于建筑的社会机构内涵与具体连接方式的思考,展示了建筑师对传统宗教建筑的形式、空间再阐释方面的实践。本文从一神教教堂的形式与功能关系方面入手,以一种理性的方式解读建筑,分析建筑与周边环境、建筑自身关系以及建筑材料的运用与光的塑造。意图借由分析所得的结果,对建筑深入了解的同时,也总结对建筑设计方法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古月炜 《建筑师》2007,(6):69-72
本文着眼于体验视角,分析光的教堂与朗香教堂中各存在主体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各存在主体分别对应的空间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两组关系之间的关联:进而通过对朗香教堂空间形态结构的图式分析,透过形态表象的差异,揭示光的教堂在空间形态结构方面与朗香教堂的关联性;从一侧面展示当代教堂建筑形态生成的某些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张少森 《建筑与环境》2009,3(2):143-145
慕尼黑圣心教堂作为典型的德国当代建筑,对传统哥特教堂的空间结构、空间序列、空间界面以及光的运用进行了继承,并用当代的建筑语言进行了演绎,在简洁的形体下获得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堂仪式空间。  相似文献   

8.
安藤忠雄在亚洲建筑业界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清水混凝土在其作品中的运用很好的触合了日本文化在建筑方面的领悟。其作品包括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住吉的长屋等,集结其设计手法之大成,本文总结其设计方法之突出要点,其中着重探讨材料特性以及通过对光线的控制达到营造场所精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政策的放宽等影响,近年来现代教堂的建设应运而生。在城市化进程中容易忽略教堂建筑的氛围营造和场所精神,不利于构建新型城市生活模式、创造有生命活力的建筑环境。该文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指导,分析其在现代教堂中的应用。以张家港基督教堂为例,分别从教堂建筑为信徒营造的四种情感氛围,即希望感、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阐述现代教堂建筑的场所精神营造方式,希望对未来的现代教堂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评析光之教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彦峰  张小迪 《山西建筑》2009,35(27):43-44
对光之教堂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光之教堂的空间设计、形体设计、细部装饰和色彩处理,研究了光和影在光之教堂中的运用,以提高人们对光之教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教堂建筑是物质空间与宗教精神的统一体,如何通过空间形态的安排来营造合适的场所精神,是设计时应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类型学理论对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公园教堂设计进行分析,并针对教堂建筑的特殊性,探讨了其文脉溯源和宗教历史传承的问题,对哥特式建筑艺术进行解析及再现,结合场地的具体条件,总结出设计教堂建筑时继承宗教传统并反馈在地环境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教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尝试从宗教、建筑、声学的角度出发对各个时期的教堂与教堂声环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教堂建筑的特点,以无锡具有代表性的基督教堂个案为例,分析了基督教堂建筑本身所包含的具象的结构建筑意义与抽象的宗教内涵,并借此探讨了教堂建筑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应用,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薛天  陈易 《住宅科技》2014,(9):51-56
依循欧洲基督教及历史文化环境的发展,简要梳理和分析了公元后第一个千禧年间(自基督信仰诞生后的第一个千禧年间)教堂建筑空间的发展演变历程。指出:从公元1~11世纪的千年间,教堂建筑处于一种不断寻求自身完善的上升态势,从最初的借用民间住宅及古罗马世俗建筑巴西拉卡的形式,逐渐演变发展出了罗马风教堂这样的基督教专属的建筑空间形式,为随后教堂建筑的普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筑学与宗教神学的变革促进了现代教堂的转型.转型后的教堂建筑形式多变,却始终遵循着传统教堂的统一持续与内部空间设计的神圣感,又继承了传统教堂的神秘感与归宿感.可以说现代教堂的空间布局与层次感较传统教堂大大升华,赋予了信徒更加人性化的精神场所.以青岛李沧区上王埠教堂为例,探讨现代教堂空间的转型与营造手法,寻求精神空间的创作方法与定位.  相似文献   

16.
<正>位于赫尔辛基市的康比静默教堂,在处理建筑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上做得十分巧妙。它的设计充分利用相邻用地的地形高差,选址在闹市中却营造了教堂安静的氛围,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建筑造型小巧独特,空间简洁,采用芬兰的木材建造,运用现代建造技术构造木质内外表皮,展示了使用地方性材料的意义,诠释了教堂空间的新意境。在造景艺术的处理上,康比静默教堂表现出了东西方的相似之处,显现了人类跨越不同地域、文化的相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王莉  杨豪中 《华中建筑》2007,25(12):153-154
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陕北天主教教堂的发展及现状特点的调查研究,系统探讨了遗留至今陕北天主教教堂建筑实例,对其从多方面进行建筑价值分析,为陕北教堂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8.
周浩明 《城市建筑》2013,(15):49-51
本文主要通过芬兰现代教堂建筑的多个实例,阐述芬兰建筑中的"自然主义"及其在建筑中的具体表现,认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同样是芬兰建筑的真实写照,文章同时简要分析这种"自然主义"精神的产生背景,及其与芬兰特有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何汶  寿杭祥 《城市建筑》2023,(19):141-146
西方教会在中国具有长久的传教历史,如今许多城市都有教堂留存。然而,由于缺乏对场所感的合理认知,出现了一些“拼图式”教堂,这些教堂将基督教符号生硬地安插在中国仿古建筑上,成为一种无意之物。本研究旨在建构当代西式教堂的中国化营造策略,探索教堂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的存续方式。该策略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文化形式的意象表达、纪念性场所的氛围营造、空间光线的合理运用、中国元素的有效植入。通过这些策略有效提升当代教堂的场所精神,从而更好契合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4)
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品,其以独特质朴的造型和精妙多变的用光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文章通过对朗香教堂光环境的分析,总结出大师对自然漫射光的独到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