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思辨     
做学生时,杨廷宝老师给我们改图时总是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不说死,我们年轻人的心里总嘀咕着,不得其解。到了年老了,自己经过了许多工程设计的锻炼,自身的社会生活阅历增长,再想老师的话,有道理,这是一种“思辨”,也是从朴素的辩证观点来看学生的各种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齐欣: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光是建筑教育的问题,而是从幼儿园开始,都是老师灌输的多,而学生自己的想法少,老师总在给学生一个特别明确的标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就变得学生不需要思考,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就对了。从这点来讲,我和梁井宇的观点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评判,逐渐地  相似文献   

3.
宋刚:我做老师的原因是我不太喜欢我本科所接受的建筑教育.我觉得当时的建筑教育容易陷入一个困境,就是太强调学生成为工程师,而缺少多元化的培养.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同的人对房子的感受,但是我们教育的单一使得建筑也变得单一,这也是我们目前缺少职业建筑师的原因.我希望我当老师后能给我的母校乃至中国的建筑教育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沈康:我不是对原来的建筑教育不满意,只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教建筑.我们接受的都是正统的职业教育,但我们现在不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只做设计的建筑师,希望能做更多和建筑相关的行业.但现在很多学生只愿意做建筑,其实做建筑的入径有很多,可以从各方面入手.建筑也不是一个定义,也有很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您的《我在西部做建筑》一文让人阅读之后倍感平和与厚重,您的观点也体现出了应对中国现实的独特智慧。您在文章中这样表达:“在川西平原的实践已经使我们的工作有了一种方向。早年表现为一种“低技策略”,现在我自己称为“处理现实”。我自认为它已经从某种手法发展成一种方法论,可以成为直面现实.利用条件、解决问题,或成为反扭现实。”您怎样概括低技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参加了一次统编版教材现场授课活动,引发了一些思考: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语文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训练;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知行合一;备课时怎样备学生这样五个问题的反思和感悟让我找到自己的初心,做水一样有温度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该文涉及我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研究和设计的过程中亲身接触到的某些问题。因此,这是一位从事建筑设计者的观点,而不是一位评论家或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为要进行研究,就必须阅读资料,反复思考,亲自设计,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建筑在世界都是“相似的”。人们常说,所有的人,所有的一切,都在“全球化”,不论经济,还是文明,还是烹调,还是文化均不例外。但是,我认为,在这方面应当使用的更正确的语汇是“国际化’,也就是说,我们大家是“差异中的相同”。虽然我们在语…  相似文献   

7.
闻大全 《工业建筑》2005,35(Z1):13-14
在人们纷纷设计、建设和追捧“纯色”建筑的热潮中,我们不应对其盲目地批判,也不应对其盲目地去追随,而应对其冷静地思考。简要介绍了“纯色”建筑的由来,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并对其未来如何把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正>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基本发育成熟,思维深度、广度有新的拓展,价值取向也逐步形成,学会了用辩证和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辨能力是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体现思维品质,能突出表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为作文增添理性色彩。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跟国际教育趋势接轨的体现,也是不断强化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和体验的要求。当代高中生对事物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形成不一样的观点,用科学和理性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高中语文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现今的中国建筑界存在这样一个两极现象:对于“文化”.要么不谈,要么就是谈得多、讲的泛,很难真正落到实处。至于到底什么是“文化”,人们往往也是含糊其辞.不求甚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探讨文化是意义重大的,这毋庸置疑,而建筑的文化性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我对于建筑的文化性问题也有自己的一个明确观点.即没文化不好,大而空地谈文化同样不好。  相似文献   

10.
张梦 《建筑知识》2011,(3):84-85
在新年伊始的假期里,童明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样的敬业和谦逊让我敬仰。他的祖父是上世纪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先生,像许多拥有显赫家族背景的设计师们一样,童明也不止一次的被问及祖父在他生命中和在建筑领域带给他的深厚影响。在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许多观点上,童明有其十分独特的观点,这仿佛是一种人生感悟,是他远离烦嚣、专注建筑思考所体验到的。  相似文献   

11.
ID+C能给我们能释什么是“城市组”吗? 潘:(笑)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解释。首先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公司开办之初,我们接到的任务绝大多数是室内设计,可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做“室内装饰”,而是从建筑的角度先进行剖析、理解。进而根据功能需求列建筑空间的不足做调整,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空间,接着再进行适当的装饰,因为我们定位自己为“室内建筑师”而非单纯的“室内设计师”。第二个层面是我们对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理解。一个建筑存存于城市当中,总会存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影响甚至改变城市,严格来说,设计建筑的同时也设计了城市。我们在做一个建筑或室内空间的设计时。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甚至支配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方式。反过来,城市空间又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思路与走向,比如功能的定位、平面的安排、形式的塑造等,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是这样.我们把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分子,也意识到设计师对城市所应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建筑师,日常以做建筑设计为主。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也在不同地方做了一些城市设计、城市研究的工作。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拿什么与城市分享",有点儿像一句歌词"拿什么与你分享"。城市是庞大而复杂的,但对建筑师来讲,城市又是非常具体的。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中,都会有一定的城市思考,不管是做建筑、景观,还是做城市设计。我认为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出于社会公平的善意,也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法,从更大的范围思考建筑。另外我们这两年在办一个暑期培训班,让建筑师带领学生结合项目去研究城市的课题,这就是我这次演讲题目的来历。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1,(28)
<正>为了提升高中生的作文质量,我们要重视学生辩证说理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分析和表达,提高论证的"说服力"。一、辩证审视作文材料,形成辩证的观点现在的作文题一般不是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而是由一则或多则材料构成的让学生先审题再立意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学生面对这样的作文题时,首要需要研读材料,准确审题立意。老师也会提供诸如提炼中心法、抓关键词法、由果溯因、求异同法等审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建在乡村与乡村建筑 李晓东:我从未觉得“乡村营造与运营”是一个建筑师可以做的事情.乡村是一个很功能化的地方,在材料、使用方面和日常的结合都很紧密,而我在乡村做设计是很巧合的. 华黎:我一开始在乡村做设计也属于巧合,我们只是碰巧在乡村做了建筑. 李晓东:“乡村营造与运营”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化的问题,而我们在乡村做设计是希望在一个小的机会中寻找建筑本质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杨威     
正2021年正好是我从建大毕业25周年。建大4年的岁月,那里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园里的梧桐、若祁湖早上轻雾弥漫的影像,还是那么清晰。记得有次中规院的李晓江院长和我聊起建大建筑系,他问我,"西建大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是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特别好。李院长说他听很多建大人也这么说,他亲眼见到建大老师们对学生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上本科时,我在街上碰到夏云老师,被他拉去家里吃师母做的排骨面;张似赞老师亲笔给我写了去留学的推荐信;汤道烈老师指导我们毕业设计时热烈讨论英文"context"的涵义……还有许多老师都给过我指导和鼓励,印象最深的是他们那种不求回报、积极探索的学者精神,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6.
1 我们在策划80后专题时尝试做过一个分类,其中发现青年高校教师是一个很独特的群体.当时我们称之为“教书的建筑师/Teaching Architects”: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梳理设计方法和理论,一方面又有源自荷尔蒙的实践的冲动.你觉得这个概括能描述你的状态么? 在我看来,“教书的建筑师”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我现在的状态是边教书,边实践,借着教学中的思考,慢慢开始对好的建筑有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十年一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无论是事还是人,每过十年都是值得总结和纪念的,《城市建筑》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专业杂志已走过了十年. 我是1985年建筑学毕业,每过一年便对建筑会有不同的理解.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里基本是纸上谈兵,更多地关注建筑的形式风格,关注建筑的创新,而对建筑如何建造和实施并不关心,甚至我在设计院的第一个作品——延安火车站,从落成后到拆除我只见过一次;第二个十年我开始关注如何将建筑完满地建造,不但要有好的构思,更要有强大的韧性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梦想;第三个十年我已担任总建筑师多年,思考的角度自然广了一些,正值《城市建筑》创刊的初期,编辑向我约稿,当时我正在研究西安的未央新城,从微观的建筑单体向宏观的城市过渡,思考的维度也从“米”向“干米”的量级跃升,所以结合未央新城城市设计的体会写了《“缝合”城市》一文,针对中国城市过度形式化和建筑风格化的倾向,提出城市大于建筑、品质大于风格的观点,尽管我的规划方案并没有实施,但关于它的思考一直指导我完成西安行政中心的设计.可以这样说,《城市建筑》伴随我从单体建筑设计走向城市设计,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8.
结构与建筑     
柳亦春 《建筑创作》2017,(3):156-161
从结构训练展开的复合型建筑教学 实验班最初的建立跟学制改革有一定关系,2010年前后教育部建议试点建筑学从五年制改为4+2,同一批学生有机会以两种不同的学制毕业,因此同济大学建筑系就想借机做一个探索性的实验班教学。学校最初的想法是请学校之外的实践型建筑师参与教学,让他们把自己在实践里得到的经验,以恰当的方式结合到教学里,当时的教学研讨由张永和老师领衔,我也因此受到邀请。于我而言,对教学的兴趣可能与自己的实践状态有关——从离开设计院与庄慎、陈屹峰成立事务所开始,我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在专业上有所作为、对建筑学有所贡献,而我们在建筑学层面的一些学术性思考,本质上跟教学是一致的,它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我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166-167
<正>前言吴根友(以下简称"吴"):大家晚上好!方旭东教授是杨国荣老师的学生,也是陈来老师的学生。今年11月份,方老师请我去华东师大做一个小型讲座。讲座之前我们有一次非常愉快的交谈,关于政治哲学的。当时方老师对我关于政治哲学的一些思考一再地追问,他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后来我们就决定在武汉大学进  相似文献   

20.
张嘉 《建筑师》2010,(5):117-120
建筑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态,更多的建筑设计单位正在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描绘城市的未来;不论如何改变,我们的建筑始终围绕着“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在创作:在城市规划中,低碳生态的建筑更是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导:这也引起了我们在建筑设计时的思考、创新、和不断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