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束张拉施工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锚具槽清理、钢绞线张拉长度调整、张拉部分PE层按要求剥除、锚具安装、张拉设备安装、张拉、放张锚固、张拉后钢绞线割除、资料记录与整理等工作,包含施工所需的设备、人工、工具、保养、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与此有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依托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无黏结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现场原位试验,对预应力衬砌张拉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以单个衬砌浇筑块中部锚具槽为起点,两排锚具槽同时向两端进行张拉的张拉顺序,并根据张拉试验总结了4个张拉质量控制指标。现场张拉试验表明:优化后的张拉工艺与小浪底排沙洞工程相比,张拉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4个张拉质量控制指标不仅可以保证张拉质量,而且指标均可量化,实际操作简便易行,可为引松供水工程环锚衬砌后续施工及今后类似工程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锚具,张拉设备,预应力筋张拉,孔道灌浆等方面论述了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监理如何控制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排沙洞无粘结双层环绕后张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施工中钢筋的加工及现场定位拼装 ,混凝土浇筑 ,锚具槽的施工 ,锚索的布置与张拉 ,锚索、锚具的防腐等施工工艺和工序 .该施工方案锚索安装精度高 ,张拉摩擦系数小 ,取消了预埋波纹管 ,减少了张拉、锚具槽回填的工作量 ,提高了施工控制水平 ,能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  相似文献   

5.
锚具槽是输水隧洞预应力混凝土衬砌中预应力钢筋张拉与锚固的关键部位,其对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衬砌结构采用预制装配式免拆模板锚具槽后局部受力状态,依托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采用有限元方法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将其与常规锚具槽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免拆模板锚具槽可有效避免混凝土衬砌沿锚具槽角部开裂,提高回填混凝土与衬砌结构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与常规锚具槽对比,预制装配式免拆模板锚具槽减小了槽口尺寸,提高了混凝土衬砌的整体性,具有施工效率高、工程造价低、施工环境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环锚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是水工压力隧洞一种新型的衬砌形式,锚具槽是施工过程中用于固定锚具和实施锚索张拉的部位,也是整个衬砌结构的最薄弱环节。通过三维有限元计算和现场实验,对小浪底排沙洞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全部锚索张拉锁定后锚具槽区域的应力状态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研究表明,锚具槽区域的应力状态要比其它部位复杂,环向预压应力分布均匀性较差,在锚具槽口的锚索出露端存在径向拉应力。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的结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沙河渡槽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控制性工程,渡槽槽身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单跨30 m,槽身U型,直径8 m,槽身壁厚35 cm,共228榀槽。槽身纵向预应力钢绞线27束,采用两端同时施加预应力方式,环向预应力初步设计119束,张拉施工量大,按老的张拉方法,待张拉全部完成后再将槽身起吊、移动,占用预制台座的时间长,必将严重制约槽身预制的施工进度,进而会影响整个渡槽工程的完工时间。研究项目通过建立张拉仿真模型,对渡槽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施工顺序产生的应力场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优化了环向预应力筋布置,优选出合适的张拉次序,采用分级、分步张拉方式,减少张拉工艺占用台座的时间,将大量张拉工作量放在存槽台座上完成,提高了预制效率及预制进度。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内衬预应力锚索应力应变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内衬张拉,采用弧形垫座将内衬预应力锚索导出预留槽,只用一台千斤顶实现无台座张拉,这在盾构隧洞工程中属首次应用,结构创新、工艺复杂可借鉴的资料较少。为了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完善施工工艺,确保在隧洞衬砌中成功应用,通过穿黄隧洞衬砌1∶1仿真模型试验,对内衬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应变规律、应力损失、锚束之间的相互影响及锚索与波纹管间的摩阻系数等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张拉锚固端应力总损失(包括锚具损失和锚索回缩损失)小于35%;锚具锁定后最大应力为1 044.25 MPa;预应力锚索张拉对相邻锚索的影响较小;锚索与管道间的摩阻系数在规范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多侧墙矩形渡槽预应力损失规律测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漕河渡槽槽身为三槽一联加肋带拉杆的三向预应力结构形式。基于复杂施工条件下的预应力长期原位测试结果,对预应力的损失规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预应力筋孔道摩阻系数 k ,μ值,不同孔道类型的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和预应力钢筋松驰损失值,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孔道间影响效应,以及分步施工期间和加载过程中预应力历时损失。试验结果表明:瞬时损失的百分数与张拉应力的大小关系不密切;实测预应力损失值与按现行规范中确定预应力损失的方法计算结果有一定差异;锚具变形和预应力钢筋内缩在总损失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后续荷载作用和温度影响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较小可予以忽略。  相似文献   

10.
在输水隧洞衬砌结构环锚索一次张拉锚固过程中锚索二次张拉可有效降低由锚具夹片回缩产生的锚固预应力损失和锚固回缩量,从而显著增强锚固效果,更好的发挥预应力的作用。文章以辽宁省某输水工程为例,对环锚锚索的二次张拉预应力施工从设备选择、工艺流程、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环形预应力锚索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中,有压排沙洞衬砌工程成功采用了无粘结后张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的施工方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无粘结预应力隧洞衬砌工程,开创了无粘结预应力系统在我国水电工程中运用的先河。实践证明,小浪底水利本世纪排沙洞预应力系统设计上是成功的,结构上是安全可靠的,经济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防凌和减淤,以及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该工程地理位置特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其深覆盖层防渗墙的施工,大规模复杂洞室群的布置与施工,大体积、高强度的主坝填筑工程等都具有相当的难度和很高的水平。为加快小浪底工程的建设,采取国际招标方式确定了承包商,在建设过程中实行业主负责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在设计、施工中采取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先进的设备。工程将于1997年截流,2000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1年竣工。  相似文献   

13.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黄河的特大型控制工程,为了满足枢纽总布置的要求,在左岸相对较单薄的山体内布置有:3条孔板泄洪洞(由导流洞改建而成)、3条排沙泄洪洞、3条明流泄洪排漂排污洞、6条发电洞、3条尾水洞、1条龙溉洞和典型的三洞室布置的地下厂房,形成了小浪底枢纽洞室群的独特布置格局。小浪底枢纽地下工程规模浩大,其地下洞室的设计各具特点,孔板洞内采用多级孔板消能,排沙洞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不设刚性支护的大跨度地下厂房,这些新技术的采用,为今后高土石坝导流、泄洪、发电问题的处理开创了新路。  相似文献   

14.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主坝防渗墙上注重枯水围堰防渗墙,是目前国内较大规模的地下防渗墙工程。工程施工采用了多种新方法、新技术,如:在国内首次采用先进的双轮铣和机械抓斗组合的成槽设备和技术,在深厚覆盖层和复杂的河床地形条件下,确保了槽孔的垂直度和成墙质量,加快了工程进度;在国内首次采用横向槽孔填充塑性混凝保护下的平板接头的墙段连接形式,使用高压旋喷灌浆对“老虎嘴”的封堵方案,采用缓凝高强混凝土材料新工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排沙洞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圈环绕无粘预应力锚索技术是当前世界上隧洞施工中最先进的技术,该技术成功解决了薄覆盖层的地下洞室群密集分布与高水头压力与对洞承夺要求的矛盾,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开挖洞径,减少了洞身衬砌的钢筋安装与混凝土浇筑量。降低了成本。小浪底排沙洞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的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法对类似工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邵光军 《四川水力发电》2000,19(3):74-77,79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3条排沙洞首次采用钢绞线环向两周无粘结施加预应力施工方法,该方法与常规施工方法在工艺流程上有所不同,操作较为简便。承包商(CGIC)经过设计两块试验段,模拟现场施工得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艺流程,并在具体施工中完善了该工艺流程,使之形成较为成熟的施工方法。介绍了小浪底3条排沙洞的施工以及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存厚 《水力发电》1999,(11):35-38
小底大坝帷幕灌浆工程规模大、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中充分利用了国内外成功的施工手段。并将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国内成熟的施工工艺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灌浆工艺。引进了稳定性浆液、,GIN灌浆法、灌过程监控、自动记录等新工艺,新技术;研制和改进了液压、气压灌浆塞和用于灌浆监控系统的压力、流量监视器等施工机具用仪器,这些先进的工艺和机具都推广应用价值。小浪底的帷幕灌浆施工技术为我国灌  相似文献   

18.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已于1997年10月截流,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工程建设管理按照国际招标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几年来,通过业主、监理、设计、承包商四方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国际工程建设管理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为国内其他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