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淮河重点水利工程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水利工程信息监控系统.系统构建在地理信息、视频监控技术和自动控制平台基础上,将工程建设、实时工情、实时监控视频和水雨情数据等信息进行发布和分析,向用户提供可靠的信息展现.水利工程信息监控系统为淮河水利防洪减灾等工作,提供美观、通俗人性化的操作系统,?满足淮委防汛调度、闸坝及河道堤防管理等技术层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夏群 《治淮》2004,(10):43-44
由于淮河不断的冲刷和沉积,淮河中游城市淮南、蚌埠等受其影响较大,城市大部分建设在淮河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区.本文就淮河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区的基础类型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治淮》2020,(6)
正一、项目区概况洪泽湖位于淮河下游,来水面积约15.8万km~2,是淮河流域最大的调蓄水库,也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线路上最大的调蓄水库,主要入湖河流有淮河、怀洪新河、新汴河、新濉河、老濉河、徐洪河、池河等,最大入湖流量24600m~3/s,多年平均入湖水量303.4亿m~3,其中70%以上来自淮河干流。二、选用资料与分析方法1.选用资料本次选择淮河干流和洪泽湖主要控制性水文、水位站基本信息及数据系列长度,见表1。  相似文献   

4.
《治淮》2003,(7)
面对严峻的淮河防洪形势,淮河防总对全流域的洪水实施科学决策、统一调度.在信息准确、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统筹搞好洪水调度。蚌埠闸、洪泽湖提前预泄.为处理上游来水赢得了先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及时启用沿淮行蓄洪区,有效地减轻了淮河干流的防洪压力,充分利用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分洪,保证了淮北大堤和重要城市  相似文献   

5.
针对淮河中游防洪及防污调度的实际需求,在流域现有水文信息平台和水文预报系统的基础上,以一维模拟为主线,通过对水工建筑物、行蓄洪区等河网要素的概化处理,构建了淮河中游汛期-非汛期全过程防洪防污一体化数学模型。模型主要由水文预报模拟、河道水动力模拟、闸坝泵调度模拟、行蓄洪区蓄行功能模拟及河道水质模拟等功能模块组成,并采用水文-水动力-水质相耦合的集成措施,实现淮河中游多闸坝,多行蓄洪区水量水质的联合计算。模型复演了淮河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洪水事件和水污染物事件,并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准确客观地描述研究区的洪水演进规律和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根据调度准则,汛期可给出任意断面水位、流量要素及行蓄洪区进出洪量等信息,非汛期可以获取污染团下泄的详细过程,为全年淮河中游闸坝群的洪污调度提供模型支撑。  相似文献   

6.
淮河治理规划中河湖洼地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好淮河防洪减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是淮河治理规划和建设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课题.针对淮河水多与水少问题并存、排洪与留水矛盾尖锐等现实问题,为支撑沿淮城市群发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改善河湖水环境,本文结合淮河防洪治理建设,回顾了以往沿淮湖洼蓄水利用工作,提出了下步留水工作的主要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以信息化为引领,加快推进淮河河道管理现代化,实施水闸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实现水闸工情水情等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报送、水闸运行状况的远程监视,为开展水旱灾害防御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夏成宁 《中国水利》2005,(17):22-24
淮河是我国蓄滞洪区分布最多的流域,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淮河防汛调度和应急管理的重要地位.洪水风险图作为防洪减灾基础信息建设的一部分在淮河流域已经开展了近20年.通过对淮河流域蓄滞洪区洪水风险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分析方法应当依据本区域的洪水特性和防汛调度特点进行,而某些风险信息则应当根据实际运用情况适当简化,这样可以在保证需要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减少成本.  相似文献   

9.
李忠俊 《治淮》1996,(12):25-27
淮河上中游是我国洪水频发区域之一。为了准确地收集水情信息,及时将信息传到各级防汛部门,并实现计算机联机洪水预报,为淮河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经水利部批准,由水利部水调中心牵头,淮委和豫、皖两省共同负责,历经3年,于1990年建成了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简称淮河水文遥测系统)。这是我国最大型的系统之一,它经受了淮河“91·6”特大暴雨洪水的考验,发挥了较  相似文献   

10.
蔡磊  王琳琳 《人民长江》2008,39(12):103-105
依法规范和完善防汛抗洪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积极实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达到洪水危机的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群防群控,对实现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有效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具有积极意义.在分析防汛抗洪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的基本内涵、理论和法律的基础上,结合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危机管理中加强信息公开的实践,从政府、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层面探寻防汛抗洪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吴恒清 《治淮》2009,(6):42-43
20世纪80年代,淮河流域部分区域开始应用水文自动测报技术采集传输处理降水量、水位等水文信息。1983年,意大利政府援建淮河干流微波通信干线、淮河正阳关以上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开发等项目,其中包含了王家坝以上试验性遥测系统的建设,该援建项目由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中意合作项目办公室负责。  相似文献   

12.
吴伟 《治淮》1995,(2):18-18
淮河流域通信网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为流域的防汛、水利电力建设、工程管理及办公自动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了本世纪末使淮河变清得以实现,充分利用并完善淮河通信网,提高水质监测信息传递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势在必行。目前,淮河支流沙颍  相似文献   

13.
花炜 《治淮》2004,(10):16-18
新中国成立54年来,为了科学有序地治理和开发淮河,先后进行了5次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防洪始终是淮河治理的中心任务.前四次规划在防洪方面没有能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重视对防洪调度极其重要的通信信息传递系统的建设,给防洪调度带来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4.
胡志道 《治淮》2004,(9):5-7
淮河是一条古老河道,历史上曾被黄河所夺,是一条亟待治理的河流.历代不少人士为淮河的治理作出了宝贵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流域豫、皖、苏、鲁四省各级政府和人民掀起了治淮高潮,全国有识之士云集淮河,群策群力.50多年治淮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由于淮河的复杂性,目前仍未达到根治.国内一些关心淮河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淮河与洪泽湖分家(以下简称"河湖分家")的根治方案,即把淮河下游从洪泽湖分离出来,独立入江,以降低淮河中游水位.这个设想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的兴趣和国家高层领导的关注,笔者是一位治淮老兵,对此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王世民 《治淮》2000,(2):15-16
一、概述 始建于80年代初期的淮河防汛通信网为淮河干流水情信息的传递、防汛调度命令下达以及抗洪抢险的指挥联络等提供了及时可靠的通信保障,充分体现了“通信是防汛的生命线”。为了更好地发挥防汛专用通信网在防汛抢险与防汛调度中的重要作用,水利部淮委从1999年开始,在淮河流域组建ETS无线接入通信网,从而使得淮河防汛通信网  相似文献   

16.
浅析淮河流域的防洪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先达 《中国水利》2003,(19):29-31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水土保持和水库构成上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由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洪水控制工程、分洪河道、洪泽湖和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组成;沂沭泗水系为东调南下工程.淮河流域防洪体系还包括防洪非工程体系.针对淮河防洪体系存在的问题,需加快19项治淮工程建设进度和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调整行蓄洪区,研究论证淮河和洪泽湖河湖分家方案,入海水道远期实施问题,部分河道和河口淤积问题,控制围湖造田等.  相似文献   

17.
徐英三  吴旭  何琦 《中国水利》2003,(19):27-28
淮河防总的成立开创了淮河防汛工作新局面.在阐述淮河防总成立的必要性后,提出了淮河防总在新时期面临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索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防汛手段,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基础建设,依法防洪、统一调度的途径.研究分析了行蓄洪区的建设和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防洪治水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杨冰 《治淮》2021,(1):38-40
一、系统建设背景 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以下简称安徽省淮河局)下设8个河道管理单位和9个水闸管理单位,负责安徽省境内淮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管理工作,直接管理河道670km、堤防708km、水闸89座.多年来,安徽省淮河局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早在2003年就实施了王家坝闸、曹台闸等水闸自动化控制系统,后又相继实施...  相似文献   

19.
淮河入海水道海口闸工程作为淮河洪水出流的主要水利工程,由于受到洪水和潮汐的影响,河床冲刷和引河淤积问题已经影响到工程安全运行.主要针对冲刷及淤积形成原因、存在隐患、冲刷及淤积的处理和预防等几方面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流域河道岸线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已建、正建或拟建的涉河工程及滩涂开发利用使河流的水动力条件产生变化,带来了防洪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根据建设方提交的工程信息预先生成涉河工程的防洪评价报告简本,使其与正式防洪评价报告对比分析,便于水行政主管部门科学决策。选择淮河干流中游蚌埠市区段25 km为研究对象,基于虚拟现实、3S、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及耦合水动力模型,研制淮河涉河工程防洪影响评价辅助决策系统;系统提高了淮河干流涉河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水平,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防洪评价报告及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