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李列锋 《包装工程》2021,42(6):345-348
目的 探究情感化理念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方法 以人本身对情感的追求和时代发展中情感追求的变化与升级为源头,结合情感视角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所表现出的个性化特点和社会价值去分析视觉传达设计的情感化内涵,接着就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形、色彩、文字和材质等细节深入探寻情感化的设计思路,并从文化性、智能化和绿色化等方面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中多元化的情感表达路径,总结各个可行的方向与路径.结论 从情感视角审视视觉传达设计,并在其中融入多样化的情感表达形式,在细节上实现了内容的丰富,在整体上实现了内涵的升华,极大地提高了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为以后的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我们逐渐步入了视觉信息传达时代,社会大众的视觉需求随之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模式已经很慢满足当今社会大众的视觉需求,因而,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视觉传达空间时提升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需要特别注重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掌握与应用,以突显图像时代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重要性,提升综合设计效果。因此,本文将对视觉传达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思考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郝志刚 《包装工程》2021,42(10):334-337
目的 探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以及对传统元素的艺术化应用策略.方法 结合传统元素的丰富形式与内容所表现出的普遍性、独特性特点,引出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并将目光聚焦在了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以设计师普遍认可并遵守的相关应用原则为基础,在色彩、符号和空间三大层面总结了基本的应用方向,然后分别选取了传统吉祥元素、传统绘画元素和传统花纹元素,就其在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视觉传达领域的创造性应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找到了两者融合的可行路径.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不只是向受众传达一种视觉化的内容,更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化的形式冲击受众视觉神经的关键,尤其在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后,作品的外在与内在都得到了升华,能够以更加强烈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助力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促使视觉传达作品真正打开市场,成为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的艺术化存在.  相似文献   

4.
时代不断进步,人们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深刻的认识,视觉传达设计备受人们重视。以往视觉传达方式和信息传达需求并不相符,社会的发展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不断更新。艺术及科技的进步让视觉传达具备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通过互动性及多元化等许多优势深刻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促使其不断进步及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交互性的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双向互动的现代化社会,信息网络化,全球化的趋势早已成为不可估量的杜会现象,在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中,也不再单单只是二维空间概念的设计,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迈进,数字化动漫设计,多媒体交互设计、网络信息设计等等充斥了现代设计的领域,甚至开始涉足传播领域中,以此来促进视觉传达与多媒体互动设计的完美结合,以达到向人们传递信息的目的。本文探讨了交互性的价值与意义,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交互性在多媒体、信息传播、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中的价值体现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语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分析和探讨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而发生的种种演变,结合新媒体艺术发展,从文化创意的角度,论证了视觉传达设计在形式和内涵上的新变革,并由此产生的视觉传达价值。  相似文献   

7.
吕芳华 《上海包装》2024,(1):142-144
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通过视觉媒介传达信息的设计形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数字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数字媒体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并提出了数字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策略。以期为相关设计师提供实践指导,推动视觉传达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媛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511-511
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调动所有平面的因素,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同时给观众以设计需要达到的视觉心理满足。视觉传达设计作品除了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而这种价值必须在欣赏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设计中除了研究视觉传达的特点外,还要着重考虑到欣赏的主体—受众的结构和心理。设计者必须要创造出特殊的语言,并将它凝固在作品中,让接受者通过欣赏与设计者的审美体验相沟通。  相似文献   

9.
李丽 《包装世界》2013,(1):94-96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移动艺术飞速发展,呈献给人们全新的视觉体验。在媒介传播泛滥的当今社会,如何通过移动艺术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引导大众的审美水平,成为设计者的己任。本文主要依据大众心理需求及视觉思维等方面,融合移动艺术中互动性等优势,通过对光、色在视觉传达设计形式感中运用的研究,探究移动艺术中视觉传达设计审美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论视觉传达设计的三重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周宏 《包装工程》2011,32(2):11-13,17
以信息传播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为例,论述了以告知功能为主的直白性传达设计是通过已产生大众共识性的视觉符号进行信息的传达;以概念性为主的传达设计是通过象征特性满足分众群体获得身份认同的需求;以文化认同为目标的情感化传达设计是为了获得品牌忠诚度的设计。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三重性既是独立的,又是不可分割的,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层次而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1.
王建罡  陈幼林 《包装工程》2021,42(6):265-271
目的 研究新媒体视阈下,公益主题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生活中发挥出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归纳并总结视触觉在公益主题交互设计中的价值表现,探究公益主题交互设计的发展方向.方法 从公益主题交互设计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入手,梳理视触觉设计的发展脉络,分析视触觉的感知维度,以及其对公益主题交互设计,在视觉美感、传播效果与交互体验等方面的提升;结合用户的欣赏体验与精神感受,研究公益主题交互设计,在利用视触觉设计手段丰富交互体验的同时,探究实现扩大用户群体、倡导关注社会问题、调节公众情感等价值追求的途径.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主题交互设计应兼顾视觉体验与情感传达,充分利用视触觉设计提升视觉表现力,在充实画面信息的同时,推动公益主旨的传播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张弘韬 《包装工程》2016,37(24):74-78
目的从视觉传达设计这一维度出发,探索实现包装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方法对视觉文化时代包装设计的生态伦理困境进行了剖析,对视觉传达设计之于节约型包装设计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尝试提出了节约型包装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策略。结论包装视觉传达兼具物质与非物质设计的双重属性。从物质环保与物质节约的层面来看,设计师应考虑减少承印面积,控制油墨使用,并注重印后工艺的简化与环保。从非物质环保与节约观念来看,节约型包装视觉传达设计应充分发挥包装的信息媒介属性,使其在所能辐射的社会范围内成为一种对消费文化和公众心理具有积极意义的构建力量。  相似文献   

13.
鲁普及 《包装工程》2020,40(22):301-305
目的 把新媒体当作一种公益招贴设计作品展示的渠道,并且专门针对新媒体传播环境,探索适合的公益招贴的设计思路、设计形式和设计语言。方法 从公益招贴的定义入手,概述其与媒体的关系,并多方面比较了解公益招贴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媒体环境下的不同传播特性。然后,对基于新媒体传播的公益招贴设计在创意、形式、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公益招贴设计应对新媒体传播时可采取的新思路、新形式以及应该彰显的视觉表现上的优势,并结合具体案例分别加以阐述。结论 公益招贴设计是纸媒体时代行之有效的广告形式之一,而融合了新媒体传播特色的设计则更是传播时政理念、公共道德、公共利益的利器,有着更好的传播效果和宽广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分析信息化时代IP形象的多场景品牌文化传播能力,归纳在IP形象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决定性设计因素,总结在IP形象创意视觉化表达中的原则与方法,丰富IP形象的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基础。通过整理筛选信息化背景下品牌文化传播的IP形象案例,运用视觉传达设计原理对其进行解构,从实例中归纳出其核心价值、艺术表征、传播手段,并试图发现从设计方法到用户情感链接的逻辑关系。信息化背景下,高价值的IP形象具有视觉表征层面的美学基础,同时以其直接的形象特征被大众接受与认知。多平台跨媒介的信息化特质使其具备强大的品牌文化传播能力以及情感链接建立能力,优秀的视觉美学形式以及情感性设计表达是信息化时代IP形象产生高度价值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戴山山 《包装工程》2021,42(4):303-307, 311
目的 研究国内外城市国际形象设计与传播经验及案例,结合我国城市形象设计与传播实践,为我国城市国际形象设计与传播提供科学、系统的方案.方法 在分析我国城市国际形象设计与传播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经验的归纳,结合CIS理论,总结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结论 我国城市国际形象设计与传播需要从顶层设计、视觉形象、传播渠道三个层面进行优化,建立国际传播语境中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在顶层设计层面,通过城市理念识别,形成城市品牌的核心精神、理念,城市意象作为城市理念识别的载体.在视觉形象层面,设计完整的城市视觉识别体系、国际化视觉元素.在传播渠道层面,通过国际事件营销以及多元国际传播渠道向公众传递城市的核心理念及积极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6.
赵芸鸽 《包装工程》2020,41(2):320-323
目的探析户外公共设施的发展方向及其基于社会交往需求的应对策略。方法从城市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多重转变谈起,引出人们对交往行为的现实需求,并将目光聚焦在城市户外公共设施中,分析公共环境中的社会交往及其意义,接着就功能性、生态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等特性出发,总结促进社会交往的户外公共设施设计原则,最后以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和公园公共设施设计为例,展开深入论述与分析,尝试对其中的各个细节及其功能进行梳理,掌握设计的方式及精髓。结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户外公共设施设计,其功能早已摆脱了固有思维的束缚,开始向人机关系和设计内涵的深层次发展,旨在实现户外公共设施的更高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促进社会交往的实现,传达城市视觉形象,这是公共设施设计的感染力和魅力所在,也是广大设计师努力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7.
栗帅东  孙阿强  徐云 《包装工程》2022,43(22):221-230
目的 探究图像叙事理论在公益海报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创新设计策略,将COVID-19主题的图像叙事特征与受众心理需求相契合,使海报传播的文化价值得到有效提升。方法 通过分析图像叙事理论下公益海报设计的基本特征,结合COVID-19叙事主题,采用5W1H模式分析叙事元素并构建叙事空间,利用视觉思维论述受众审美特征与心理诉求,借用意象论和图形创意法,对用来修辞海报主旨的图形符号进行视觉语言转换。结果 基于图像叙事原理结合受众情感诉求进行设计实践,从受众认知、感知、反思三个层面,构建海报设计流程的垂直化思维,使公益海报的多维语境与文化价值得以深度传播。结论 图像叙事理论介入公益主题海报创作,可以让海报画面语义表述更加丰富,进一步加强了与受众的情感沟通,使公益海报的视觉表现、引导功能和价值观念传播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能够解决单一的形式美法则、无法满足受众情感需求和复杂的设计流程等问题,为公益海报再设计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张玉凤 《包装工程》2020,41(14):252-256
目的为我国新媒体融合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良好对策,对新媒体视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新媒体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的特征和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找到新媒体视阈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结论在新媒体视阈下视觉语言和视觉层次的启示下,进一步指出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来构建视觉元素信息传递的完整性以及视觉图像语言结构的丰富性。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特点,应加强视觉语言传播在当代数字新媒体中的应用。指明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工作者在设计作品时可以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将传统设计理念与创新表现形式相融合,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崭新的创作空间,从而来寻求创新的无限突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雪容融”为例,揭示奥运吉祥物在设计与传播中的符号价值,为奥运吉祥物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新的研究视角。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及归纳总结法,从文化学、符号学及设计学的角度对“雪容融”的符号价值及视觉表意中的文化输出进行解读。结论 吉祥物设计案例的成功,在于其能够在饱含文化意蕴和体育精神的同时,融合当代审美个性,以文化输出与情感认同产生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羌绣纹样在现代设计活动中的视觉表现形式单一,其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受众传播有效的文化信息。针对现有研究局限,提出基于图像学理论探讨其在动态海报设计中的设计思路。方法 在分析羌绣纹样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羌绣纹样的视觉传播应借助动态海报的发展优势,以图像学理论为指导归纳出动态海报的设计原则并建立设计流程。结果 从图像学理论的研究框架出发,构建羌绣纹样的图像学解读、提取及转化模型来指导设计应用,将提取出的图形元素按主题分类,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形状文法的演变规则,应用于海报图形元素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以进行羌绣纹样主题动态海报设计。结论 基于图像学理论的三个层面,提炼出羌绣纹样的“形”和“意”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性,创新性地提出依托动态海报这个载体,使得羌绣纹样向受众传达的设计内涵更加丰富,在传播和传承羌绣非遗、建设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新媒体时代,有利于羌绣纹样借助动态海报的技术手段以更加形象的、生动的、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大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