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胶原簿膜:以动物性蛋白质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胶原薄膜,其防潮性及强度等都很好,不仅可用于肉块包装,而且适用于粉状食品如可可粉,咖啡及果汁、果酱等小包装。用来  相似文献   

2.
<正> 传统食品包装几乎离不开聚乙烯薄膜。聚乙烯薄膜具有良好的热封性能,表面无极性,柔韧性好,隔水气、价格低、重量轻。复合后可以印刷,抗撕裂强度好。具有一定阻隔性能的聚丙烯薄膜,还是目前最为普遍使用的软包装结构形式。较高档次的包装,则在此基础上配以铝箔、聚酯或尼龙等材料,可以获得良好的阻隔性能,达到较好的包装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包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包装好的食品在食用时能保持原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3.
《福建轻纺》2005,(4):22
目前,食品包装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淀粉或凝胶制成的糯米纸类,另一种是塑料类。用糯米纸包装的食品虽然可食,但强度低,遇水受潮易溶解,难以满足包装要求。用塑料包装食品虽然强度大,但废弃的塑料难以分解,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可食性包装,也称为“零包装”,其材料为一种可食性的薄膜。  相似文献   

4.
美国用小麦制食品包装薄膜美国聚合物薄膜公司用小麦作原料生产出一种可食用的包装薄膜—“麸膜”,适合标准是装设备及热封设备包装食品。这种“麸膜”可以上色素—加香料、并可调味。在常温下不会溶解,但在热水中20秒钟就溶解,在烹调过程中很快就消失。在制造烘熔食...  相似文献   

5.
《食品科学》2006,27(5):257-257
近日,美国Ticona公司向市场推出了Vcctran L.cps液晶聚合物,该聚合物对氧、水蒸气、香味都有高度不透过性,可与作杀菌袋多层膜的常规包装树脂和作热成型的盘和盖子的刚性材料一起挤出,也可以做成2.5um非常薄的薄膜,应用于需要高屏蔽的食品和医用包装。  相似文献   

6.
美国一家专门研究食品和饮料包装问题的机构,最近对美国食品和饮料包装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十项预测:一、包装物料将转化为以石油化工原料为基础材料。二、无菌包装将成为现代化包装标志。二、玻璃、马口铁、镀锌铁皮、铝箔等容器包装,将被逐步淘汰。四、软包装将迅速发展并被广泛采用。五、降低包装成本将是通过改进包装性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包装食品的安全,食品包装材料必须要有高阻隔性。油脂食品要求具有高阻氧性和阻油性;干燥食品要求具有高阻湿性,芳香食品要求具有高保香性;果品蔬菜类生鲜食品要求包装具有高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透气性。此外食品包装材料还要有高的抗拉伸强度、耐撕裂、耐冲击强度,优良的化学稳定性,不与内装食品发生任何化学反应,确保食品安全;另外还要有较高的耐温性,满足食品的高温消毒和低温储藏等要求。  相似文献   

8.
据美国《食品工程》介绍,目前,许多食品生产企业采用了一些食品包装新材料。主要的有:1 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PET)主要用于包装充碳酸气的软饮料、运动饮料和果汁饮料等。在美国、加拿大,每年使用量增长10%~12%。1994年,两国的软饮料工业使用10亿多磅。2 聚氯乙烯(PVC)一般用于包装肉。既耐用,又允许一些氧气进入,可保持肉的色泽。聚氯乙烯以氯为主,是非常稳定的材料。目前,可用来制成半硬包装材料。除包装肉及肉制品外,还可包装沙拉、鲜食面点和三明治等,并能制成多种用途的瓶子。1994年美国加拿大用量增长8%。  相似文献   

9.
2 方便运输贮存防止环境污染方面2.1 收缩包装在物品或包装件的外面包上收缩材料,如收缩薄膜或泡沫材料等,然后加热,使包装材料收缩而紧紧地包裹在物品或包装件的外面,以充分显露包装外形的包装形式称为收缩包装。它不单可应用在食品的包装上,还可  相似文献   

10.
可食性纸型食品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湘匡 《广东印刷》2002,17(6):62-63
一、何调可食性纸型食品包装 可食性纸型食品包装是一种用可以食用的原料加工制成像纸一样的包装材料。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可食性纸型食品包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常用的食品原料,如淀粉、糖等进行糊化,加入一些调味的物质,再进行长形化处理,从而得到一种像纸那样薄的食品;另一类是把可以食用的无毒纤维进行改性,然后加入一些食品添加剂,制成一种可食用的“纸片”,用它来做食品包装 纸型食品的外观,有的像信用卡,有的像书本那般大小,又薄又轻,可以卷成“纸筒”包装,也可平摊包装,携带食用极为方便。由于纸形食品花样多、色鲜、味美、营养成分配比科学促进了人们的兴趣与食欲。而那些标明牛肉味、苹果味、咖啡味等各种味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