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进行11种农药防治水稻叶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0 g/L嘧菌酯水悬浮剂、7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25%咪鲜胺乳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6%戊唑醇微乳剂、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乳油、70%氟环唑水分散粒剂等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最高达94.65%,最低为74.90%。11种供试农药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均对稻瘟病有一定防治效果,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43.75 g/hm2试验组防治效果最佳,7 d防效为92.78%,14 d防效为94.65%。  相似文献   

2.
通过进行试验,明确不同浓度4%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油悬浮剂防除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表明,4%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油悬浮剂120 mL/667m~2的防效最好,与当地常规用药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6 g/667m~2没有显著性差异;4%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油悬浮剂100 mL/667m~2的防效次之,4%唑啉草酯·双氟磺草胺油悬浮剂80 mL/667m~2的防效最差。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是滨海县仅次于赤霉病的第二大病害,如果防治不力,白粉病暴发,将导致小麦产量受损。为筛选对白粉病有效的防控药剂,选择18.7%丙环·嘧菌酯SC、40%环丙唑醇SC等药剂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8.7%丙环·嘧菌酯SC 70 ml/667m2或18.7%丙环·嘧菌酯SC 50 ml/667m2+40%环丙唑醇SC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对小麦白粉病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30%已唑醇15 g/667m~2+250 g/L嘧菌酯15 mL/667m~2、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 mL/667m~2、30%已唑醇悬浮剂15 g/667m~2、17%四氟醚唑·嘧菌酯悬浮剂41 mL/667m~2第一次施药在水稻孕穗末期,隔7天进行第二次施药,第二次施药后14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16%、80.39%、76.79%、74.93%,与10%井岗霉素A可溶性粉240 g/667m~2防效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对水稻生长安全,今后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时可以作为替代农药,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水稻浸种剂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0%氰烯·杀螟丹;12%氟啶·戊·杀螟三种药剂对稻种催芽的安全性及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使用17%杀螟·乙蒜湿性粉剂250倍液;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和12%氟啶·戊·杀螟可分散粉剂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药液浸种进行催芽培养,统计发芽率和成苗率并对各处理药剂浸种后田间恶苗病实际防效调查。结果表明: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发芽率、成苗率以及田间恶苗病的实际防效均为最优。20%氰烯·杀螟丹和12%氟啶·戊·杀螟最高倍液和最低倍液对水稻的成苗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上推荐使用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20%氰烯·杀螟丹1 000倍液;12%氟啶·戊·杀螟1 200倍液对水稻浸种。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中不同药剂协同增效及精准施药技术,采用田间随机区组处理的方法,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各协同喷施22%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18.7%丙环唑·嘧菌酯乳油+氨基酸水溶肥1次,验证其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试验药剂对小麦蚜虫、红蜘蛛、白粉病等小麦主要病...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50%甲基硫菌灵·噻呋酰胺、32.5%苯甲·嘧菌酯和24%噻呋·咪鲜胺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7天和14天,50%甲基硫菌灵·噻呋酰胺、32.5%苯甲·嘧菌酯和24%噻呋·咪鲜胺3种药剂处理病株防效均显著高于12.5%氟环唑和30%苯甲·丙环唑,平均病指防效都在80%以上,三种药剂交替使用可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啶虫脒乳油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蚜虫,菜颗·苏云菌可湿粉剂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菜青虫,80%烯酰吗啉水剂或25%嘧菌酯悬浮剂防治白菜霜霉病,效果均较好,对白菜安全。  相似文献   

9.
在田间条件下进行了四种药剂防治寒地水稻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的试验,比较不同药剂的防病效果。试验表明,12.5%氟环唑SC30ml/667m2、75%肟菌·戊唑醇WG20g/667m2、24%噻呋酰胺SC20ml/667 m2,30%苯甲·丙环唑EC20ml/667m22次施药后对纹枯病防效均高于90%,安全性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均可作为生产上的防治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0.
以胡萝卜品种红誉6为试材,采用包衣拌种、药剂喷雾、苗期灌根方法,进行了10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新种衣剂@号、3%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和20%噻唑锌悬浮剂共6种药剂田间防治胡萝卜软府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胡萝卜种子包衣拌种处理后仅新种衣剂@号处理的出苗率有所降低,其他5种药剂处理的出苗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噻唑锌悬浮剂和3%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处理的发病率较低,分别6.2%和7.1%,防治效果分别为70.2%和65.7%。叶面喷雾处理和苗期灌根处理,20%噻唑锌悬浮剂和3%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处理的发病病率分别为3.9%、4.2%、5.4%、4.3%,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所有药剂处理均较对照增产,其中20%噻唑锌悬浮剂和3%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处理的增产率均10%。  相似文献   

11.
通过示范试验,了解30%戊唑·多菌灵悬乳剂防治苹果腐烂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的防治玉米螟,筛选出替代高毒农药的低毒有效药剂,进行玉米螟低毒药剂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和46%杀丹·苏云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玉米螟防效高,且能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质量分数2.5%溴氯酯乳油、菜颗·苏云菌可湿粉剂和质量分数20%的氯虫笨甲酰胺悬浮剂对大白菜菜青虫的防治效果,以筛选出理想的农药品种。田间试验表明,质量分数2.5%溴氰菊酯速效性较好,菜颗·苏云菌和质量分数20%氯虫苯甲酰胺持效期较长;用药7d后,3种药剂防治白菜菜青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白菜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8%叶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适宜用量,为农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和2019年,在小麦初花期连续2次(间隔7~10天)采取喷雾法进行药剂田间药效试验。8%叶菌唑悬浮剂30 g、60 g和90 g/hm~2的校正防效分别82.62%、87.39%和88.53%,对照药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29 g/hm~2的防效为87.19%。为防治小麦赤霉病,建议采用有效成分含量为60~90 g/hm~2的20%叶菌唑悬浮剂,在小麦扬花初期分2次进行防治,防效显著且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15.
将质量分数25%甲霜灵、58%甲霜灵+代森锰锌、质量分数72%霜脲氰+代森锰锌、质量分数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质量分数68.75%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25%嘧菌酯、25%双炔酰菌胺、50%烯酰吗啉通过喷施方式进行彩椒疫病防治,并对2次施药后5 d的病情指数、防治效果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防治彩椒疫病效果最好的为25%双炔酰菌胺,防效可达85%以上。百菌清、甲霜灵两种药剂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赤霉病药剂防治的单一重复使用和用药量的加大,赤霉病防治难度在逐年增加,为减轻小麦赤霉病防治压力,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不同的杀菌剂与戊唑醇复配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的试验比较,以期筛选出在本地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好增产作用明显用药量少的最佳药剂,结果表明:40%丙硫菌唑·戊唑醇与48%氰烯菌酯·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显著高于40%戊唑醇·咪鲜胺、45%戊唑醇·咪鲜胺、37%戊唑醇·咪鲜胺、15%井冈·戊唑醇,40%丙硫菌唑·戊唑醇与48%氰烯菌酯·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相当,但在增产方面40%丙硫菌唑·戊唑醇优于48%氰烯菌酯·戊唑醇,显著高于低用量的48%氰烯菌酯·戊唑醇处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寻找防治梨黑星病替代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0%苯醚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处理的防效最佳,防治效果分别达91.18%;2000倍液处理防效次之,防治效果达87.22%,且均对供试作物安全,是防治梨树黑星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11~2012年药效试验,25%嘧菌酯悬浮剂0.48kg/hm2+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39kg/hm2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最佳配比为5:5,其次是4:65H6:4;5:5配比早疫病发病率11.9%、病情指数5.08%、防效93.4%,比单施嘧菌酯处理增产6.2%,比空白对照区增产25.3%。  相似文献   

19.
旨在明确4种药剂对不同玉米品种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为品种合理应用、玉米大斑病防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防效最好且增产效果最佳的2种药剂为43%戊唑醇和12.5%氟环唑悬浮剂(欧得).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不同浓度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进行黄瓜灰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瓜灰霉病发病初期,1hm2用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有限成分)285~350g对水750kg,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间隔期为7天,共喷3次。药后10天各处理防效为80%以上,对黄瓜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