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剩余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剩余油是对地下未采出原油的总称,它包括未被驱替剂波及到的未动油和滞留在储层中采不出的残余油两部分。目前国内外对剩余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印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饱和度测量与监测技术研究、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结合项目研究成果及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剩余油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作了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3.
文中阐述了当前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开发地质学方法、测井方法、地震方法、生产动态预测方法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由于地下油藏的复杂性和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的空间分布十分复杂,因此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稳油控水”目标的重要手段。深入分析了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对剩余油形成的影响机理,认为,地质条件(储层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剖析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形成的控制作用。地质条件是客观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开发条件是主观的、外在的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剧了对剩余油的认识难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检查井资料分析、矿场剩余油综合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对油藏规模级、油层规模级、层内规模级和孔隙规模级等4种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针对不同规模地质体的剩余油类型,指出相直的挖潜方法。图4表2参39  相似文献   

6.
剩余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针对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检查井资料分析、矿场剩余油综合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对油藏规模级、油层规模级、层内规模级和孔隙规模级等4种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针对不同规模地质体的剩余油类型,指出相应的挖潜方法。图4表2参39  相似文献   

8.
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非均质多层砂岩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检查井资料分析、矿场剩余油综合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对油藏规模级、油层规模级、层内规模级和孔隙规模级等4种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规模地质体剩余油的形成、分布特征及成因类型.针对不同规模地质体的剩余油类型,指出相应的挖潜方法.图4表2参39  相似文献   

9.
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09,自引:9,他引:109  
研究我国至1993年底动用的石油资源利用状况,指出今后挖潜的主要方向。认为剩余油研究的对象应和不同的油层体积规模相对应,即分为四级。总结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2.剩余油微分分布研究;3.剩余油饱和度研究。指出这些研究所对应的油层体积规模。  相似文献   

10.
11.
《石油化工》2019,48(12):1283
稠油渗流是稠油开发的重要环节,加深对稠油渗流性质的认识是提高稠油采收率和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影响稠油渗流的因素较多,研究方法各异。介绍了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类方法在稠油渗流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它们各自在求解稠油渗流时的优势和不足,对稠油渗流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建立稠油渗流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对数值模拟方法的选取和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港油区立足于稠油冷采,形成了稠油井开采系列配套工艺技术,其中地层处理配套技术主要包括单井化学吞吐、微生物采油、有机溶剂清洗等,举升工艺主体技术包括常规有杆泵、电热杆、螺杆泵、电潜泵等,同时广泛配套环空掺水加药降粘工艺。目前的工艺配套技术能够满足大港油田稠油尤其是普通稠油的开采需要,但在今后的稠油开采中,应该对各项工艺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优化、配套,提高特稠油和稠油井的开采工艺配套水平,降低稠油井开采成本。  相似文献   

13.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始终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准确地评价剩余油饱和度对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方案的实施至关重要。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按专业划分为四大类:地质、地震方法;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室内实验技术和工艺技术。阐述了各类研究方法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俊 《石油仪器》2011,25(2):30-31,34,100,101
近年来,无线随钻测量工艺在水平井、定向井和垂直井钻井过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日益成熟。脉冲发生器作为MWD(无线随钻测斜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充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井下仪器串的正常使用。文章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各种脉冲发生器充油机的主要特点和应用现状,指出了各类脉冲发生器充油机的应用特点,并分析了MWD脉冲发生器充油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辽河油区稠油采油工艺技术发展方向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分析了辽河油区稠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的技术水平,论述了提高蒸汽吞吐效果、开发方式转换、特殊工艺井相结合的常规热力采油技术,采用添加剂(催化剂)的热化学采油技术以及稠油井下改质技术机理及应用情况,指出今后可能具有发展前景的采油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6.
近十几年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促使微生物采油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是基于16S rRNA的微生物生态分析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油藏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动态演变规律的快速准确解析;二是以聚合物驱为主导的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已经越过其高峰期,适合化学驱的油藏资源越来越少,对接替技术的迫切需求让微生...  相似文献   

17.
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进入开发中、后期的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储层层内、平面、层间渗流差异,油层正向微构造、砂体上倾尖灭、断层屏蔽等地质因素以及油层未射孔、井况恶化等钻采工程因素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的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地质因素,垂向上层内渗流差异导致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正韵律型砂体的中上部;平面上的砂体拼接带及主砂体边缘相对低渗透区域是剩余油富集的重要场所.砂体规模与形态、层间渗流差异等地质因素与井网部署等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井网控制不住、注采关系失效等多种作用机制,结果形成平面剩余油滞留区、未动用的油砂体、憋高压的剩余油层等多种形式的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18.
19.
芦柏丽 《石油仪器》2012,26(2):61-63
文章介绍了井-地电位成像技术的方法原理,重点分析了井-地电位成像测量技术在XX油田9-102井区的应用效果。该项技术用反演成像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工区内目的层电阻率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与油藏数值模拟及动态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剩余油平面和层间分布与数模结果相符,并且优势注水方向与动态资料吻合较好,显示了井-地电位测量技术在剩余油分布评价研究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李杰训  贾贺坤  宋扬  刘扬  魏立新 《石油学报》2017,38(12):1434-1440
油井是石油开采重要的基本生产单元,油井的产量计量是油田开发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准确计量油井的产量对于掌握油田的生产动态、科学制定和实施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检验各种油田开发措施的效果、实现油田生产经营绩效的量化考核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各油田采用的油井产量计量技术主要有玻璃管量油、液位自动量油、翻斗量油、功图法量油和不分离多相量油等技术。油井的产量计量综合反映了油田的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对计量技术的使用方法、技术原理、应用环境和相关特点等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油井产量计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