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民居空间意象的知识与经验,是明清"礼制下行"社会流向的反映,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核是传承徽州建筑文化的可由途径.笔者从礼制观念、民居空间环境和民俗图像入手,分析了徽州典型民居的空间布局、装饰位序和装饰图像的叙事逻辑,归纳出徽州民居空间布局是礼制的缩影、装饰图像是人民世俗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写照,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礼""俗"一体的建筑文化体系.本文运用图像叙事的方法挖掘徽州民居文化内涵,有助于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也为当前传统建筑的现代转译,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戏台是徽州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是古代宗族祭祀、娱乐与教化的主要场所。祁门古戏台建筑均依附于宗祠而建,布局合理、结构精巧、装饰精美、营造精准,极具地域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但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为改建与自然灾害的侵蚀,戏台的保存状况堪忧。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对祁门县古戏台建筑群的修建年代、地点与建筑特色等方面进行梳理,揭示了古戏台深厚的文化背景,典型的建筑形制,以及鲜明的木雕装饰艺术。在理论上为徽州古戏台建筑的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样本,在实践中为徽州古戏台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派古民居的选址布局深受徽州风水理论影响,尤其注重水口营造。徽派古民居的内部结构格局生动体现了徽州宗法制度及其观念形态。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文化品格,成就了古民居内部装饰与陈设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徽州建筑彩画是徽州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绘画表现形式与建筑巧妙结合而融为一体,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徽州传统古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对象。文章以徽州黟县古民居彩画装饰艺术为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对黟县彩画的形成背景、艺术特征及多元的文化交融进行分析研究,为当下徽州建筑彩画装饰艺术的认识与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沿街立面、总体布局、细部符号几方面归纳了同光体建筑具有的特点,即沿街洋门脸、庭院保持中国传统、局部有中国的传统符号装饰,并阐述了西大街现存的历史建筑见证着中国传统建筑向西方古典建筑学习的历程,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过去或是当代,建筑设计在城市化中均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扩大化与历史建筑的拆迁,当代建筑设计呈现出纯粹装饰的表达问题,文化内涵与设计理念的缺失导致建筑历史发展的断层。装饰建筑设计的风格意向化不仅投射的是当今社会的文化现状,且更关切于传统历史文化。在这里,建筑设计的风格化差异与意向化营造是至关重要的,装饰设计既遮蔽建筑又使建筑显现,建筑设计应当趋向于装饰建筑而非建筑装饰。因此,当代建筑设计旨在凸显人文社会的理念与意韵,同时装饰设计也使建筑中的精神得以涌现。  相似文献   

7.
以徽州建筑关键要素马头墙和大门为例,对徽州民居中传统材料与装饰手法进行剖析,旨在充分挖掘传统材料与装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深刻地域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建筑设计的表达和理念.从徽州民居的局部装饰艺术特征出发,把握各种传统材料的特性及装饰手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工艺、新观念和新组合在现代建筑表现中的作用与效果,如空间感、光感、材料质感,普通材料的非常特质等,发掘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表现力中的潜能,有利于现代建筑与城市个性、地域性以及意识文脉的进一步展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徽州传统建筑实地测绘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徽州传统建筑测绘的具体方法,提出了在对徽州传统建筑测绘时遵循传统方法与现代测绘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并以1栋徽州古民居为例,详细阐述了古建筑测绘的具体实施内容与方法,为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日常的维修及损坏后的修复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装饰是建筑的审美符号.装饰与建筑是难以分离的整体.建筑风格的不同表现出装饰艺术的不同.建筑装饰伴随建筑的演变而发展,建筑装饰的功能作用随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及建筑型制的演进而呈现起伏与变更.探讨创造性地传承建筑装饰在维护和保持民族传统、地域文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简论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徽派古民居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 ,在世界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徽派古民居建筑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特点 ,都与皖南山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相适应 ,并注入了徽州居民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徽派古民居建筑追求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追求功能实用与工艺装饰的完美结合 ,形成了“商而兼士 ,贾而好儒”的独特人文景观 ,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徽州古村落,诞生在特定的自然、历史、人文背景下,有着强烈的个性和规律,吸引着各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它的形态、生成以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徽州建筑与水、火的密切关系,寻出徽州建筑和聚落发展形成的某些规律.水,是徽州聚落选址的重要依据,火,促成了传统的徽州马头墙式建筑的形成.可以说水,改变了徽州村落的结构.火,改变了徽州原有的建筑形式.水与火,成就了徽州聚落与建筑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传统图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重要元素和题材.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装饰设计如何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对我国传统图形的认识、形式重构、色彩与意象表现等实证研究,探索既能体现本土特色和民族性格,又能反映传统文化精神和具有时代感的设计手法,实现传统图形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共生共赢.  相似文献   

13.
以晋商大院为代表的山西传统民居建筑,其屋顶的装饰艺术极具地域特色.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对山西传统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屋顶装饰特征、屋顶装饰文化涵蕴等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传统民居屋顶的构造与装饰不仅包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受到封建政权等级、礼制的制约.山西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是一个时代历史文化背景的缩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直观展现,也是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对促成徽州建筑木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论述,系统分析了明清徽州建筑木雕在雕刻部位、题材内容、雕刻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演变,旨在探寻传统徽州建筑木雕与现代建筑创作的契合点,为现代建筑创作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徽州传统建筑的实地踏勘,探讨了卷棚轩结构形式在徽州的起源、发展及传承;通过不同时期案例的对比,提出卷棚轩结构在徽州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及发展和安装位置的变化,由位于祠社类单幢建筑的前廊步上,推广到一般民宅建筑中,再发展至园林建筑的外檐装修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徽州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破坏形式,讨论了徽州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且从徽州传统建筑加固和维护的重要性和规范性出发,并以一徽州传统建筑的纠偏过程作为实例,介绍了徽州传统建筑的纠偏方法,可为徽州传统建筑的纠偏加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历史积淀,形成了以“重生意识”为主体的民族性格特征,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国家、风水、城市和院落的空间模式特性的探讨,指出其共同的特性—围合,并将不同层面上的空间模式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总结出“重生意识”下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图式—多重围合。同时,将物质建设活动延伸到社会文化层面,试图找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式与民族性格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徽州传统建筑实地调研与相关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徽州传统建筑地基与基础处理常用的一些方法,给出了徽州传统建筑地基与基础处理方法的基本程序,结合黄山市歙县许村敦睦堂工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为徽州地区传统建筑地基与基础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斗拱结构在现代文明中的符号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拱作为中国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建筑构件,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历了由承重结构向装饰结构的转变;斗拱作为一种装饰构件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充分体现了建筑受力构件与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斗拱逐渐成为一种建筑文化符号,在表现中华民族建筑风格的同时,还揭示了我们古老民族的美学思想及传统文脉.只有深入地探究斗拱的深层文化,追求它的延续性和创新性,从深层次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传承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斗拱结构在现代文明中的创新,从而促进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建筑艺术而言,装饰的现象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中古老,广泛,含义深刻的部分,通过分析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特征,论述了建筑装饰一方面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震憾力传递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装饰的存在及其所产生的特定的形式秩序,揭示了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