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提出615铀矿床侧缘蚀变的双层交代蚀变结构,即碱性流体交代之后叠加的酸性流体交代蚀变;强调在蚀变带中元素变化与蚀变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该矿床铀成矿是酸性流体叠加的结果;总结矿床经历了3次不同性质的热流体作用过程:即前期为富硫氢酸期,铀矿化期为氟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碳酸盐期和矿后富氧的简单流体作用期。  相似文献   

2.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我国华南近20个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特征,其中包括矿体形态、围岩蚀变、矿石成分、矿石结构构造、矿化类型和矿物共生组合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可形成于花岗岩体内(内带型)或花岗岩体外(外带型),矿体形态可各异,主要受构造破碎带、地层层间破碎带、基性岩脉等形态的控制。矿石的矿物组成较简单,主要矿石矿物为沥青铀矿、铀石;外带型铀矿床的矿石成分较内带型铀矿床的复杂。该类型铀矿床中大多数矿物的粒度较细小,胶状、偏胶状结构发育。矿石结构构造以细脉浸染状、角砾状为主,这些均反映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作用的低温、快速、浅矿源特征。矿床围岩的热液蚀变种类较多,但是蚀变程度大多较弱,铀矿化仅出现于面型热液蚀变区的某些部位,围岩的线型热液蚀变较强烈的地段常是富矿体的赋存部位。分布范围较大的面型围岩蚀变是在华南寻找花岗岩型铀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穆斯堡尔谱、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广东省下庄铀矿田338"交点型"铀矿床及其蚀变带和围岩中的微量含铁矿物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脉中的含铁矿物主要是黄铁矿,而蚀变带中以绿泥石为主,纤铁矿少量.黄铁矿含量相对减小,在外围的弱蚀变辉绿岩脉中则保留了更多的原生矿物.黄铁矿的含量随着与矿脉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而蚀变产物绿泥石的含量则在蚀变带中含量最高.用这三种方法可区分沥青铀矿矿脉区、蚀变带和弱蚀变辉绿岩脉,并且可以确定蚀变带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不整合面型铀矿床蚀变岩石中的粘土矿物相可以用Al_2O_3-K_2O-MgO(AKM)图解来说明。从砂岩到基底,根据蚀变带的矿物组合依次变化为:高岭石+钾云母、高岭石+钾云母+铝绿泥石、钾云母+铝绿泥石、钾云母+铝绿泥石+斜绿泥石、钾云母+斜绿泥石+钾长石。高岭石+钾云母+铝绿泥石的矿物组合是呈平衡状态的成矿溶液通过砂岩中迁移时的蚀变产物。当溶液进入基底,穿切蚀变带时则pH值升高。 不整合面型铀矿床可分为2种类型:(1)不整合面型 铀-镍-钴-硫-砷矿床形成于砂岩与石墨变质沉积岩不整合面之间;(2)基底型 单铀矿床位于不整合面之下400m处的非石墨基底岩石中。在高盐度成矿溶液中UO_2Cl~+是铀的主要搬运形式。UO_2Cl~+的还原剂。不整合面型为石墨或CH_4;基底型为FeCl~+。前者产生了富砷矿石,后者为含赤铁矿矿石。由蚀变带引起的pH值的增高对于晶质铀矿与赤铁矿的同时沉淀起了重要的作用。 若形成一个中型矿床,必须与大量的溶液(大约10~(12)t)从砂岩迁移到基底岩石中。由于初始铀矿沉淀时没有局部的热液或侵入活动,所以很难设想热对流是影响溶液迁移的主要因素。盐度/密度梯度是溶液迁移的可能动力,地质隔膜的渗滤作用可能是产生盐度差异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5.
米丘林铀矿床是乌克兰基洛沃格勒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受构造-岩性和蚀变分带特征控制的典型钠交代型大型铀矿床。通过总结归纳前人对乌克兰米丘林铀矿床的铀矿化特征、蚀变作用及分带特征,对米丘林矿床的成矿蚀变作用进行分析探讨。米丘林矿床主要发育石榴石-黑云母片麻岩和钾质花岗岩两种岩石;矿床的围岩蚀变发育,主要表现出广泛的岩石退变质作用,如斜长石的绢云母化、微斜长石化、黑云母化、绿泥石化,沿断裂还发育有大规模、强烈的钠交代作用;铀矿化与钠交代作用密切相关,主要发育在花岗岩与片麻岩接触带的断裂带中,由沿断裂活动的流体交代片麻岩、花岗岩、糜棱岩和碎裂岩而形成,铀矿体主要产于钠交代岩体中。因此,钠交代岩控制着该类型铀的成矿作用,它的分布特征决定着铀矿体的规模大小,并对铀的成矿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白云母-绿鳞石-钠云母(多硅白云母)系列中二八面体钾云母的结晶化学研究特别在下面两方面有很大意义:一是与热液循环有关的蚀变带中的不同世代的“白云母”的形态特点,二是随着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这些矿物的演化特点。我们对热液铀矿床的矿体中以及与其有关的蚀变带中的伊利石型粘土矿物、绿泥石、混层矿物、二八及三八面体的蒙脱石族矿物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组合的结晶作用的时空分布范围和岩相特点,讨论并确立了矿物共生组合及结晶化学特点。一、层状矿物研究: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7.
巴仁扎拉格钠闪石花岗岩体呈小岩株状侵入于侏罗系火山岩形成的短轴背斜轴部,铀矿床主要位于岩体顶部。通过勘探和取样分析,对铀矿床矿体分布,矿石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化学成分,铀赋存状态,岩石蚀变等特征进行详细研究,认为铀矿体呈穹隆状分布在岩体顶部强蚀变和强风化带中,铀主要呈类质同象分散在深色锆石及其它矿物中,少量为铈铀钛铁矿、硅铅铀矿等独立矿物。岩体蚀变分带性控制铀矿化强度,顶部强蚀变带铀品位最高,矿化厚度较稳定,向下随蚀变强度减弱铀矿化逐渐减弱。研究成果可为铀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前已知辉绿岩中铀矿床主要分布在贵东岩体东部的下庄矿田,这类铀矿床受控于近东西向的辉绿岩带与北北东向硅化断裂带的交叉部位,被称为交点型铀矿床。交点式矿床不仅品位高,且储量占该矿田的一半。因此,研究辉绿岩中铀矿床蚀变分带,不仅对老矿区扩大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能为找寻富铀矿提供重要的识别标志。在研究辉绿岩产出地质环境、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辉绿岩中铀矿床产出特征、矿床侧缘蚀变分带和空间结构,阐明了蚀变分带在找矿中的作用。将辉绿岩中铀矿床蚀变类型划分为8类,总结了这些蚀变类型的侧缘蚀变分带模型和666矿床辉绿岩中铀矿床蚀变在垂向上为叠套的漏斗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碱交代型铀矿床是一类低品位、大吨位的重要铀矿床类型,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15种铀矿分类中位列第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通过梳理总结世界主要超大型碱交代型铀矿区/矿床相关资料,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乌克兰地盾中部铀矿省、巴西拉戈雷尔矿区、澳大利亚艾萨山矿区、俄罗斯艾尔肯矿区和加拿大中央成矿带内碱交代型铀矿区/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从成矿时代与构造背景、成矿特征共性及差异等多个方面总结了碱交代型铀成矿规律,初步提出该类矿床成因上是一类与造山运动相关的热液型矿床,同一成矿系统内既可发育早期中高温铀矿化,也可有晚期低温铀矿化形成;总结了该类矿床在构造、蚀变、特征矿物组合、物探异常和水化学异常等5方面的找矿标志,最后概略展望了我国碱交代型铀矿找矿方向,以期为我国碱交代型铀矿勘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国内碱交代型铀矿的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201、325和706铀矿床蚀变带绿泥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矿鉴定结果和电子探针绿泥石分析数据为依据,将325、706花岗岩型铀矿床蚀变带绿泥石分为假象绿泥石和鳞片状绿泥石。后者由前者转变而成,转变过程中存在着铁的迁出与镁的加入,迁出的铁形成赤铁矿,可能是造成碱性蚀变带呈红色的原因之一。201、325铀矿床蚀变带绿泥石为铁镁绿泥石和蠕绿泥石,706铀矿床蚀变带绿泥石主要属密绿泥石和铁斜绿泥石,少数属铁镁绿泥石。研究发现绿泥石变种由蚀变带原岩的∑FeO与MgO比值大小决定,与铀矿蚀变带是否为酸性和碱性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绿泥石晶胞中镁羟基和铝羟基相对比例大小不同,是导致其吸收位置在2259~2262nm和2348~2359nm的诊断性吸收峰发育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前已知辉绿岩中铀矿床主要分布在贵东岩体东部的下庄矿田,这类铀矿床受控于近东西向的辉绿岩带与北北东向硅化断裂带的交叉部位,被称为交点型铀矿床。交点式矿床不仅品位高,且储量占该矿田的一半。因此,研究辉绿岩中铀矿床蚀变分带,不仅对老矿区扩大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能为找寻富铀矿提供重要的识别标志。在研究辉绿岩产出地质环境、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辉绿岩中铀矿床产出特征、矿床侧缘蚀变分带和空间结构,阐明了蚀变分带在找矿中的作用。将辉绿岩中铀矿床蚀变类型划分为8类,总结了这些蚀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铀矿床研究者们对围岩蚀变问题的研究没有给与应有的注意。这是因为,一方面利用放射性仪器可以直接寻找铀矿床,另一方面研究近矿围岩蚀变比较困难。研究近矿岩石蚀变问题与研究交代作用有关。柯尔仁斯基创立的交代作用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在近10—15年内对交代岩的研究,特别对于金,铅-锌和锡-钨矿床与矿区的研究。但直到现在对交代产物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及其研究方法的手册。与此有关,对于不同矿床的近矿蚀变是从不同方法角度描述的。在许多情况下,作者描述的近矿蚀变特征对于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不同类型铀矿化的指示体,本文介绍了近矿带中赤铁矿晶体结构、矿后方解石含铀性、近矿伴生组分铼及铀-铅同位素浓度比等的变化特征。在铀矿勘查中,苏联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讨论近矿蚀变带中某些矿物、元素的指示意义。它有助于铀矿床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及作为一种辅助判据有利于勘查隐伏铀矿化。  相似文献   

14.
一般,原地浸出采矿法适用于不同形态与成因类型的具有疏松结构的砂岩型铀矿床。 在美国,这类可地浸的砂岩型铀矿被称为卷形砂岩型铀矿床。美国铀矿业界给出的函义是——沿砂岩主岩,蚀变与未蚀变界面后生成因的还原铀矿和其他各种矿物的聚集体。矿体一般横切主岩,也有与主岩沉积呈准整合关系的。矿体横切面是“C”形,其中也有呈不规则状的。这类矿床很明显是由氧化的地下水形成的,即当含氧携铀的地下水,在渗透和运移进程中被砂岩中的硫化物有机质和其他矿物的氧化而将  相似文献   

15.
诸广山成矿区铀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诸广山成矿区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区内典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该区铀矿床成矿模式,指出成矿地质流体是上地幔热流体对富铀的前寒武纪基底、印支期、燕山期富铀花岗岩体交代、萃取作用的产物。成矿铀源来源于前寒武纪富铀基底和印支期、燕山早期富铀花岗岩体,成矿作用受统一的晚中生代伸展构造—深源岩浆热液流体演化机制控制,形成了内带碎裂蚀变花岗岩微脉浸染型、硅化碎裂花岗岩脉型铀矿床和外带构造角砾岩脉型铀矿床等3种成矿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前已知有五种独立的铀矿近矿围岩蚀变的建造类型:中温钠交代岩和四个低温建造——钠交代岩、钾交代岩、黄铁细晶岩和热液的粘土化岩石。在研究一个元古代褶皱地区的热液铀矿床时,作者发现了一种与上述交代建造不同的近矿交代岩,其中水云母化广泛发育,这种情况和一系列区别于本区所有铀矿床黄铁细晶岩和粘土岩的其他特征,使得作者提出关于水云母交代岩具有建造独立性,并把它们划为与铀矿化有关的近矿岩石的一个单独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法国贝尔纳尔丹花岗岩型铀矿床蚀变类型、矿物组合、矿物生成顺序等矿化特征基础上,对矿床的蚀变特征和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该矿床含矿围岩分别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G型)和中-粗粒过铝质二云母浅色花岗岩(L型),其中L型花岗岩为含矿围岩。矿床中与铀矿化密切相关的蚀变类型较多,最典型的当属由富18 O流体进入花岗岩裂隙形成的变正长岩化蚀变,使花岗岩更为碎裂,增加了成矿空间并在之后的流体作用下发生再次蚀变,形成伊利石-蒙脱石并吸附了铀石,伊利石化-蒙脱石化越强烈,铀矿化程度越高。铀矿化是两次蚀变的产物,矿体的形态不仅受变正长岩中形成的裂隙构造所控制,同时矿化还受流经变正长岩的流体和表生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某花岗岩中6217矿床,为一蚀变交代的铀矿床,有人称之为“红化型”或“粘土化型”铀矿。研究此类型铀矿床形成特点对找矿有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一、有利的成矿围岩该矿床产于某复式花岗岩基中心部位的中粒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小岩体内(见图1)。  相似文献   

19.
沥青铀矿是我国主要工业铀矿物,产出形态主要呈脉状、网脉状、肾状、球粒状、鲕状及浸染状、胶状隐晶质集合体。近几年来在火山岩型铀矿床和花岗岩硅化带型铀矿床中都先后发现有针状、长柱状沥青铀矿。本文描述的针状沥青铀矿(样品由中南二机局高梅芬同志提供),产于黑云母花岗岩内硅化破碎角砾岩带中。围岩蚀变强烈,主要的围岩蚀变有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萤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矿化主要与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萤石化密切相关。矿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白色石英并产生硅化角砾岩,第三阶段为红色、灰黑色  相似文献   

20.
<正>姚连英、仉宝聚撰写的《相山热液铀矿床实验地球化学》专著,于2014年8月由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发行。《相山热液铀矿床实验地球化学》一书对中国相山铀矿田的"双混合"成因理论模式进行了大量系统的模拟实验研究总结,模拟合成了10类矿物共生组合和20多种胶状结构形态的沥青铀矿。详细论述了交代蚀变矿物的胶态化和交代吸附作用是矿质高度富集的重要因素,酸碱中和是热液铀成矿的基本机制;应用水的临界奇异效应探索岩浆活动、火山作用、构造变动等系统在成矿作用中的重要性。在本书序言中,中国科学院王德滋院士认为,作者重点模拟了"双混合"模式成矿过程中的沉淀富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