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配位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通过热力学平衡计算绘制出了298.15 K时钴电解液体系中5种金属离子(Co2+、Cu2+、Zn2+、Pb2+、Ni2+)及其配离子的c-lg c[Cl]T图和c-pH图。热力学计算显示,pH为2.5时钴电解液中铅、锌主要以配合阴离子形式存在,钴、铜、镍主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可以采用阴离子树脂交换法将微量铅、锌与钴、铜、镍有效分离。对所绘的热力学平衡图分析表明,高浓度氯离子有利于与金属形成配合离子,提高铅锌的配合阴离子含量,有利于阴离子树脂交换除铅、锌。  相似文献   

2.
朱建军  赖华生 《江苏冶金》1997,25(2):25-26,42
研究了镍硫合剂对镍电解阳极液除铜时,合剂的加入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除铜效果的影响。在最佳除铜条件(镍硫合剂加入量115.0ml/g_(cu),反应温度70±2℃,反应时间15min)下,除铜后液含铜小于2.0mg/l,渣中铜镍比大于20.0。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硫化镍可使镍电解液中Cu^2+离子浓度由600mg/L降低到3mg/L以下,渣中的铜镍比可达到6左右,与采用镍精矿除铜法相比铜镍比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新型淀粉黄原酸盐从镍电解液中除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合成了一种新型淀粉黄原酸盐-NiISX,考察了将其用于镍电解液除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电解液pH3.0、温度55℃、反应时间刀-30min、NiISX用量为1.3倍理论量时,可使镍电解液中Cu2+的浓度从945mo/L降低到003mol/L以下,渣中铜镍比达到4.为镍电解液净化找到一种新的除铜剂。  相似文献   

5.
以实验室自制的二元胺类化合物AMPY-1为萃取剂,研究了水相pH、氯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对铜镍金属离子分配比的影响,测定了单一金属溶液的铜镍分离系数,模拟了镍电解液的除铜效果。结果表明,增加水相pH和氯离子浓度有利于铜离子的萃取,而增加水相硫酸根离子浓度则不利于铜离子的萃取;在pH 4、相比O/A为1∶1、(25!1)℃萃取10min,氯化铜与氯化镍、氯化铜与硫酸镍的铜镍分离系数分别为2 027和716;针对氯盐体系和氯盐—硫酸盐混合体系模拟镍电解液,在相比O/A=1∶1、(25!1)℃下萃取10min,其除铜后液含铜分别为1.1 mg/L和1.8 mg/L;按相比O/A=1∶5、(25!1)℃经3级半逆流萃取后,由氯盐体系和氯盐—硫酸盐混合体系得到的负载有机相,其铜镍质量比分别为156和45,均满足镍电解液深度净化除铜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萃取除铜,沉淀法联合除去铁、部分铅及砷,萃取法除钴,离子交换法深度除铅工艺处理高铜硫化镍阳极电解的阳极液。结果表明,该工艺流程短,原料适应性强,铜、镍、钴金属分离彻底,金属回收率高,可得到合格的镍阴极液。  相似文献   

7.
针对硫酸铜结晶母液含砷、含镍、高酸的特点,根据正交试验法,采用pH调控法依次进行中和、沉铜、沉镍工业试验,探究了反应时间和终点pH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液碱调控母液pH能有效回收铜、砷、镍元素。中和反应最佳参数为:终点pH=2.5~3.0、反应时间1.5 h、反应自然升温,能够以铜砷渣形式回收98%以上的砷,并与镍成功分离;沉铜反应终点pH=6.0~6.5、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80~90 ℃,能实现铜沉淀率>93%;沉镍反应终点pH=10.0~10.5、反应时间2.0 h,在室温下压滤,镍沉淀率>98%。母液经处理后得到的沉镍后液含铜<50 mg/L,含砷<5 mg/L,含镍<100 mg/L,母液得到有效处理,实现铜回收率>96%,砷回收率>98%,镍回收率>84%。  相似文献   

8.
《甘肃冶金》2015,(4):18-20
以聚乙二醇为表面活性剂,NiSO4·6H2O与Na2S·9H2O为原料在30℃下制备合成NiS,研究结果表明:NiS是以非晶为主的多晶,在温度t=85℃的条件下,将除铜剂NiS按其过量1.2倍加入到pH=3.5的镍电解阳极液除Fe后液中,反应2 h后,除铜深度可达到3 mg/L以下,渣中铜镍质量比大于20,制备的NiS在6 h内能保持其良好的活性,满足除铜工艺的要求,并且在除铜过程中无其它杂质离子进入溶液。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我厂电钴生产净液过程原采用硫化钠除铜、铅,氯气氧化加碱调pH除铁,最后用7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除锌,得到合乎用不溶阳极电解生产2号钴的电解液。上述净液过程有如下缺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物制剂与石灰三段法深度处理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酸性重金属废水,工业试验运行过程中对总废水及处理后出水中各重金属浓度进行监测,并对渣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浓度分别由锌84.63-583.39 mg/L,铅1.11-20.43 mg/L,镉2.38-19.18 mg/L,铜0.35-6.51 mg/L,砷0.71-1.19 mg/L,汞0.001 2-0.063 mg/L脱除至锌0.12-0.83 mg/L,铅0.18-0.46 mg/L,镉0.008-0.046 mg/L,铜0.12-0.19 mg/L,砷0.005-0.009 mg/L,汞0.000 12-0.002 2 mg/L,处理后出水各重金属含量均远低于《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整套工艺只需控制一段水解pH值为9.0,无需硫酸、NaOH再次调节二段及三段水解pH值。配合渣中锌的质量分数达到了29.5%,可以作为锌冶炼企业的原料回收其中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11.
朱卫平 《有色冶炼》2007,36(6):7-11,41
本文探讨了斯特里特(Sterlite)铜精炼厂在电解液杂质控制方面所采用的各种操作实践和工艺,重点放在对电解液中的铋、锑、镍和铁的控制。文中谈到如何通过逐步提高砷的浓度来控制电解液中的铋和锑,通过观察发现,当电解液中的砷含量达到一个临界值时,铋和锑进入阳极泥。采用现代低成本酸净化系统控制电解液中镍和铁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新方法与排出液流处理设备一起使用,能够保证对硫酸进行回收、除去电解液中的镍和铁,产出可处理的镍泥,且确保对环境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12.
罗凯  张建国  罗小娟 《铜业工程》2005,(1):41-42,65
针对铜冶炼厂的铜电解废液, 确定了隔膜电解时在阴极上得到了质量优良的铜片、海绵铜和黑铜,阳极室内得到浓度为23g/L~37g/L的硫酸溶液,扩散渗析法处理脱铜后液时得到较纯净的稀硫酸和硫酸镍的工艺路线,探讨了最佳隔膜电解工艺参数和酸盐分离系数。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北方铜业侯马冶炼厂净液系统除镍部分存在的问题,选择确定了改造方案。改造后粗硫酸镍质量明显提高,增加了经济效益,电解系统的电解液中镍离子得到了有效控制,为电解系统高纯阴极铜的稳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可溶阳极电解处理热镀锌废渣新工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可溶阳极电解处理热镀锌废渣新工艺的可行性。但是要进行工业生产 ,必须经过试验研究 ,解决好 4个问题 ,即阳极中铁的行为 ;电解液中的铁离子对电流效率的影响和阴极析出质量的影响 ,铁离子的最高允许浓度是多少 ;电解液中硫酸的最佳浓度是多少 ;电解废液中的铁离子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净化最经济。  相似文献   

15.
铜阳极杂质含量升高,造成电解液中的铜离子浓度下降和杂质浓度的快速上升,为保障阴极铜产品质量的稳定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铜离子浓度的补充、改进絮凝和自净化技术脱杂、溶液循环方式改进等,在电解液中的砷离子浓度长期在高限的情况下,实现了阴极铜产品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6.
高镍和高铅阳极泥是两种常见的铜阳极泥。本文研究了两种阳极泥的化学成分、物相组成、结构特征,比较了其异同点,为贵金属、稀有金属的提取工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XRD,SEM和显微镜的方法对两种阳极泥分别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两种阳极泥的粒度分布相近,<38μm的阳极泥都占80%左右;化学成分方面,高镍铜阳极泥比高铅铜阳极泥含铜、镍高,金、银少。此外,高铅铜阳极泥中常含有As、Sb、Bi,是铜阳极泥处理的难点;物相组成和结构特征方面,高铅铜阳极泥较高镍铜阳极泥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A laboratory scale cylindrical fluidized cathode cell is evaluated as a means for electrowinning nickel. Key parameters affecting nickel deposition are characterized: cathode current feeder design, flow distribution systems, anode configuration, temperature, current density, pH, nickel concentration, electrolyte conductivity, and electrolyte impurities. A study is made of anode/cathode separator membranes. Titanium, steel shot, graphite, sand, nickel shot, and nickel oxide are evaluated as bed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8.
The influence of electrolytic variables on the content of Zn, Ni and Pb in copper deposited cathodically from ammine solu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Solutions spiked with zinc or nickel sulphate were studied using a rotating cylindrical titanium cathode and a lead anode.The nickel and zinc contents in the cathodic deposit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current density and their concentration in the electrolyte. A rise in the rotation speed of the cathode increases the lead and nickel contents but diminishes the zinc content in the deposit.To explain these results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schematically reconstruct polarisation diagrams for each metal. Direct potential measurements are subject to considerable experimental error in the system studied. Polarisation measurements performed on a simplified system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hypothetical diagram.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