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互联网的移动发展,对其实行接入网络技术。接入网络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建设,解决移动互联网实现的基础问题,体现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同时彰显接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水平。因此,本文通过对接入网络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信息业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4G网络的发展突飞猛进。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充分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和4G网络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借鉴国外移动互联网技术对4G网络建设的相关策略,结合国内情况进行建设方案的分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引领国内互联网通信行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发展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日新月异,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也在移动网络中实现了无线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在移动支付中涉及到多个企业,这些企业处在一个动态无固定边界的价值网络中。处在移动支付价值网络中的各企业相互关联,为自身创造价值和保证整个价值网络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如果企业间能够长期合作并且有统一的业内标准,那么价值网络会更好的保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1.引言 P2P对等网络是非中心化网络,信息的交换不需要通过创建的中心站点,而直接在对等设备(如个人计算机)间动态地进行信息交换和服务,是一种高效直接的传输方式。P2P打破了传统的C/S模式,各节点对等并可互相提供服务。P2P对等应用在互联网中已经非常普及,并且成为网络资源的巨大消耗者。随着移动数据业务与可承载数据业务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与网络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移动环境中如何实现P2P应用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网络应用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很多低质量的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界面设计工作,提高用户应用体验效果。该文从互联网的角度分析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界面设计方法,并结合相关设计原则和可用性,分析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界面设计给用户带来的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6.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IP技术、3G网络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依据WAP forum的定义,移动互联网是指”使用手机、PDA或其他移动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的技术”。移动互联网主要分为宽带和窄带两种。宽带移动互联网是指移动终端通过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采用HTTP协议接入公共互联网,与固网宽带用户相比仅仅是接入网络不同.业务仍然是相同的。由于可以移动接入,终端具有更强的无所不在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网民数量大幅增加,移动支付、移动社交、短视频等应用逐渐普及,带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也会快速淘汰很多产品,这就对移动互联网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留住更多的用户,如何掌握好产品开发的方向,如何不断创新,是当下移动互联网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ABTest的实现原理,并介绍其在移动互联网是如何应用和实现的,最后得出通过ABTest的实验结果分析,来帮助移动互联的产品经理做出更正确的决策,从而提升应用的市场竞争力,最终达到始终将产品的发展方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3G环境下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是两大两类内容.一个是3G移动网络.另一个是移动互联网。由于3G本身的因素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由于能够移动接入和原有固定的互联网这两大块在当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两大领域.当它们碰撞以后会产生很多新的事物,在这里想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9.
家庭、办公室和移动网络正在发生融合,但是,成熟的运营商是否有计划为市场提供真正的无缝移动解决方案呢?我们都清楚无缝移动是今后的一个大热点,3G标准将支持基于SIP的业务,允许移动用户在家中、工作场合以及在移动中,都可以得到这些服务。然而,实现这种新技术的无尽潜力并不是没有挑战的。对于成熟的移动运营商而言,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使这些基于IP的新网络和拥有巨大推动力量的互联网之间建立桥梁。随着市场的成熟,移动网络的新增用户会越来越少,移动运营商必须确定新策略,保证在所有环境中,特别是在通过对移动网络进行扩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系统的融合与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用户对移动场景下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质量及有线网络的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的无延迟、无阻塞、高质量服务。但由于移动网络的资源及拓扑结构具备动态性,这就增加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端到端QoS的难度。为实现移动互联网中端到端QoS,就需要在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解决移动管理、移动QoS协议、无线资源管理、分组调度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融合了多项信息化技术的移动办公系统实现了任意办公地点和办公时间的无缝接入,逐渐成为新一代办公模式。文章对移动办公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分析了云计算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在移动办公系统中的应用,为"互联网+"时代实现高速便捷和安全稳定的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办公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4G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于4G网络的应用也逐渐深入,与此同时企业中也逐渐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对其应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企业转型方面。因此,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思维推动4G网络建设仍然是目前企业中相关人员进行研究的主要项目。所以,文章围绕移动互联网思维与4G网络建设,分析了其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移动互联网网络优化、能耗优化等方面着眼,重点研究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异同点与技术的继承发展.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认为网络协议向IPv6的过渡,与物联网的融合将会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和接入网络是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接入网络是保证移动互联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关键。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和接入网络的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它们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和发展潜力。因此,对移动互联网和接入网络的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就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及应用,提出了接入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移动互联网技术也逐渐成为无线移动业务的主流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技术以手机为依托,通过无线移动网络实现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在促进无线通讯网络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文章就主要针对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WLAN与移动网络的融合包含了四个层面——业务层面融合、支撑系统融合、网络层面融合以及终端层面融合,四个层面有机结合最终实现融合统一的异构无线网络。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应用业务的涌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出现改变了用户通信习惯,移动用户不再满足于能够随时随地通信,更期待随时随地的高带宽数据服务。另外,社交网络以及视频业务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时期最强势的两类应用,移动业务呈现多样化、宽带化的趋势。而这些都驱动了移动业务量的飞速增长,据预测截至2015年,全球移动宽带业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92%。为了支持未来移动业务增长,一方面,移动通信网通过增加频谱资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以其让用户随时随地随心地接入互联网的优势发展迅速,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发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纷纷研究和发展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首先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体系架构、参考模型、技术特征等基本知识;然后重点阐述了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结合世界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王健  毕厚杰 《中国通信》2009,6(1):16-20
随着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移动互联网必将兴起。移动互联网不仅给用户带来高质量的业务体验,也给电信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首先讨论了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层次结构和发展动因;接着系统地阐述了移动互联网的移动IP技术和相关协议,包括移动终端、移动子网的移动性支持;然后,阐述了3GPP提出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及其分层网络结构,面向下一代移动互联网,讨论构建具有服务质量保证的可靠可信IP网络架构;最后指出了移动互联网中的热点技术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信世界》2011,(34):22-22
今年上海贝尔的展示内容将通过"打造网络的智慧,提升用户的体验和实现高效的运维"这三个维度来阐释如何帮助运营商实现高效经营的转型。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业务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广泛使用,促使移动数据业务的使用量出现了爆炸性的增  相似文献   

20.
《新潮电子》2010,(5):87-109
随着全球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我们将跨入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2010年,整个通讯及其相关产业必将以“移动互联网”的业务重心,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新的媒体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