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接地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辉 《电气时代》2001,(12):41-42
接地可分为保护接地、工作接地、防雷接地、静电接地和隔离接地。 接地装置的组成 接地体分为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体。接地装置能否符合要求,主要指标就是接地电阻。接地电阻指的是接地体的流散电阻与接地线电阻、接地体电阻的总和。它又分为工频接地电阻与冲击接地电阻两种。接地电阻的大小主要由土壤电阻率、接地体尺寸、形状、埋入深度、接地线与接地体的连接情况决定。由于接地线与接地体的电阻相对较小,可认为接地电阻主要是指接地体的流散  相似文献   

2.
我国电力系统按照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2大类:大电流接地方式和小电流接地方式。大电流接地方式就是指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包括中性点直接接地和中性点经低阻接地等;小电流接地方式就是指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包括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高阻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等。  相似文献   

3.
接地在电力技术中是指用导体与大地相连。在电子技术中的接地,可能就与大地毫不相关,它只是电路中的一个等电位。按接地的作用可分为功能性接地和保护性接地。为保证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或电气系统低噪声接地称为功能性接地,它分为工作接地、逻辑接地、信号接地和屏蔽接地等。为了防止人、畜或设备因电击而造成伤亡或损坏的接地称为保护性接地,它分为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由弱电设备构成的系统这几种接地类型都会遇到。  相似文献   

4.
关于配电电缆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永端  徐丙垠 《电力设备》2006,7(1):101-101
配电中压电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主要包括有效接地(直接接地、低阻接地、电抗接地)和非有效接地(不接地、高阻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又称为谐振接地)。在我国,传统上以不接地方式为主,近年谐振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方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大型水电站接地系统,由于面积巨大、分散布置、联系松散、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接地材料的纵向阻抗特性可能会对接地电阻有较大影响。针对水电站接地网分布的特点,基于场路耦合方法,建立考虑接地材料影响的水电站接地网不等电位分析模型,计算分析了常用铜、钢等接地材料在不同土壤模型、电流入地点位置下的水电站接地阻抗,提出了合理利用接地材料降低巨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措施。由计算结果可知,虽然接地材料对联系紧密的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电阻基本无影响,但对大型水电站接地网接地电阻影响很大。当电流入地点位于岸上时,钢和铜接地网之间的接地电阻相差可达2倍以上。传统的接地计算公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必须依靠数值分析计算来合理设计接地系统。使用铜接地材料可以明显降低水电站的接地电阻,建议在接地网骨干连接线中使用铜材,以达到经济有效地降阻。  相似文献   

6.
采用接地网工频接地参数分析软件,计算了引外接地网对降低主接地网接地阻抗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辅助接地网与主接地网之间的距离的增加,辅助接地网的作用逐渐减小;并且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引外接地具有较好的降低主接地网接地阻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等效矩形接地网变换公式^[1],导出了任意形状接地网的接地电阻计算公式,并利用该公式将1999年实施的《水力发电厂接地设计技术导则》中的矩形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公式拓展成任意形状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公式。  相似文献   

8.
三种深井接地方式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袁锦平 《广东电力》2003,16(2):17-19
介绍了常规深井接地、深井爆破接地、深水井接地等三种深井接地方式的降低接地电阻的工作原理,分析了这三种深井接地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指出常规深井接地适用于中、低电阻率土壤,深井爆破接地适用于高电阻率土壤,深水井接地适用于中、高电阻率土壤,三种深井接地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气接地技术是确保电气电子厂房电气设备安全防护、电子设备正常工作、性能试验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介绍了配电系统接地、防雷接地、试验系统接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分析及查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回线供电接地、双回线供电接地、环网供电接地、两段直流串电接地、交直流串电接地、正负极均等电阻接地等接地故障进行了分析,结合实例较详细介绍了带电查找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正国 《广东电力》2004,17(2):28-31
由于在实际接地网中测量接地网电流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了一种实验室接地模拟的方法来分析实际接地网的电流分布,即在实验水池中,用电量隔离传感器测量接地网的电流分布,测出不同接地网——单根垂直接地体、十字形接地网、水平接地网、复合接地网的电流分布,所得的实验结果为研究接地网中的电位分布及接地网的设计提供较准确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1 接地变压器原理接地变压器是三相变压器(三相接地电抗器),通常用来为无中性点的系统提供一个人为的,可带负载的中性点,供系统接地。其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与消弧线圈或电阻器接地等。根据结构来分有两种:一种是仅有高压绕组而不带低压绕组的接地变压器,这种接地变压器也叫接地电抗器。联结  相似文献   

13.
配电线路中接地装置的接地性能对配电线路稳定运行非常重要,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减少线路雷击跳闸率的主要措施。为研究杆塔接地网敷设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模块的杆塔接地降阻情况,建立2种敷设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模块的杆塔接地网降阻模型,分析接地网尺寸、石墨接地模块长度、石墨接地模块数量和土壤电阻率对杆塔降阻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石墨接地模块长度、石墨接地模块数量和石墨接地模块敷设方式对杆塔降阻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杆塔接地网上敷设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模块,杆塔接地电阻明显降低,随着石墨接地模块长度和石墨接地模块数量的增加,杆塔接地电阻逐渐降低,石墨接地模块长度和数量对杆塔接地网的降阻效率有明显的影响,而土壤电阻率对杆塔接地网的降阻效率的影响很小,水平敷设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模块比垂直敷设降阻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实际配电线路杆塔接地降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变电站地网的降阻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昌供电局长凌变电站接地网为降阻改造对象,研究采用深埋垂直接地体和外延水平接地体的方法来降低接地网接地电阻。结果表明:采用以外延水平接地体为主,同时配合深埋垂直接地体的方法可有效降低高阻值土壤地区接地网接地电阻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近似分析方法推导出在水平接地网接地导体周围人工改善土壤后水平接地网的等效接地导体半径,结合已有的均匀土壤中水平接地网接地电阻及最大接触电压的计算公式,提出人工改善土壤后水平接地网接地电阻及最大接触电压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分析得出:人工改善土壤对降低接地网接地电阻的作用甚微,但能有效降低接地网的最大接触电压。  相似文献   

16.
引外接地对降低接地网接地阻抗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工程上常采用引外接地的措施,一般根据经验在离主接地网1~2km范围内另敷设一辅助接地网,并采用扁钢将此辅助接地网与主接地网相连,但国内现行接地设计方法及故障电流下地网等电位计算模型均不能计算引外接地电阻。为此采用接地网工频接地参数分析软件,计算了均匀土壤中引外接地网对降低主接地网接地阻抗的作用。结果表明,辅助接地网与主接地网间的距离超过一定数值后,辅助接地网的作用可忽略,且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引外接地具有较好的降阻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型变电站接地网接地阻抗与接地电阻的差异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用基于场路结合方法开发的接地网接地参数数值计算软件分析了接地网的接地阻抗与接地电阻的差 异。计算结果表明:接地电阻的概念只适用于小型接地网;随着接地网占地面积的加大以及土壤电阻率的降低,接地阻抗中感性分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型地网应采用接地阻抗设计。  相似文献   

18.
对变电站主接地网接地电阻值、故障时对地电流值以及主接地网接地电位升高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设计规程对变电站主接地网接地电阻值的计算方法和是否合乎现场判断进行论述,指出应该正确理解有关技术标准对变电站主接地网接地电阻值的规定。某变电站母线故障引起的连锁事故说明,在设计中应该明确主接地网接地电阻值概念,运行中应该加强对变电站主接地网接地电阻管理,消除变电站主接地网存在的问题和事故隐患,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9.
参考文献2对我国《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所推荐的接地网接地电阻计算公式加以改进和发展,得出了矩形接地网接地电阻的简化计算公式。本文以该简化公式为依据,引入接地网“计算用周长”的新概念,从而导出计算任意形接地网接地电阻的新公式。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山区输电杆塔的接地性能,指导、优化杆塔接地设计,运用CDEGS软件搭建了杆塔基础与接地体模型,设计了不同的接地方案,对多种影响接地电阻的因素进行了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接地电阻与土壤电阻率近似呈正比例关系;当接地体长度较小时,将接地体与基础钢筋相连可有效降低接地电阻值;在高电阻率山区,导电混凝土和降阻剂的使用可降低接地电阻;接地体长度对接地电阻值影响较大,在高电阻率地区不建议取消接地体,在不易开挖铺设地区,可配合导电混凝土和降阻剂使用,以达到降低接地电阻的目的。该研究可为实际工程中采用合适的方法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