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南桥 《发现》2010,(7):40-41
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里有这样一句话:“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同样。星期一那天我们几个部门都想用一个会议室开会。我看了看历书,也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开会。”和二诸葛不同的是,我能拿出一份研究报告来。  相似文献   

2.
Simon Norfolk     
这位备受赞誉的纪实摄影师向我们讲述了他从过往20年职业生涯中得来的经验。不愿孤芳自赏我在大学里读的是哲学和社会学,曾经一直想要成为一名学者。但是,花上四年时间去写一篇几乎没有人会去看的文章真的令人非常沮丧。所以我迷上了摄影,因为摄影更容易被人看到,而且,如果拍摄的是好照片,就会有更多的人喜欢。  相似文献   

3.
杨文杰 《发现》2009,(5):60-61
人这一辈子谁也脱不开职场的洗礼,所以各种职场“指南”、“秘笈”畅销不止,就连热播的电视剧《潜伏》,“潜艇”(该剧“粉丝”的称号)们也从中看出了官场沉浮、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并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一大话题。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曾兼职负责厂里的火柴商标管理工作,有幸在书信上结识过一批兄弟厂中的火花收藏爱好者和社会上的一些火花收藏爱好人士。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火花爱好人士还给我寄来过多期他们编印的《中国火花》等类杂志(16开铅印的),其中有的文章就谈到火花买卖中要讲诚信,不应印刷、出售“假花”之类的问题。在《火柴工业》上,我也曾看过一些关于火花“收藏观念”方面的讨论文章,但我都没有深人去思考和探讨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5.
问: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先生是您的叔父,想先请您谈一谈您叔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答:我叔父是安徽黔县人,14岁来景德镇做学徒,开始并不是画瓷器,是学看色(选瓷),就是瓷器成胎以后瓷器商要请人来鉴定,从而分出等级,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质检,但是呢,我叔父那时年轻力薄对这个工作并不能胜任,做的很吃力。所以他很苦恼,有一年正月,正月瓷器行是没有事做的,他就待在他姐夫家里,姐夫家是开粉彩瓷店的,在他家发现一块画好的粉彩瓷板,我叔父没事就拿着这个瓷板临摹,他姐夫一看就对他说,“临的不错,不要再做选瓷了,回来画瓷器吧。”我叔父由此走上了画瓷器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几天前,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篇题为《有些“创新”已经走火入魔》(简称《走火入魔》)的陶瓷专业媒体文章,文中所说的产品,所言的‘创新’,没有点名的企业,业内人士一看就知道,应该说这些产品、企业及创新我们都很熟悉了,但见到如此评说,还真是闻所未闻,看过这篇文章之后,曾与一陶瓷专业媒体资深人士聊起此文,结果他仅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愤青”,给我一种大有见怪不怪之感觉,说实在的我的整体感觉并不是“愤青”那么简单,而是觉得《走火入魔》一文的评述既不成立,也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7.
建材装备行业的“十五”规划是建材工业规划的重点之一。由中国建材技术装备总公司拿出的“建材装备行业‘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初稿)”,我看思路是正确的,搞得很细,也很具体。建材工业的“十五”规划,不同于计划时期搞规划,没有提资,没有项目,是指导性规划,所以国家建材局领导特别强调对编制规划思路的研究,要研究“九五”期间存在的问题,“十五”期间发展环境及预测,发展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等,下面我就“十五”规划的编制,谈一谈我的个人看法。1-“十五”计划执行期内面临的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特点1-1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8.
说我画鸡     
《景德镇陶瓷》2004,14(4):16-17
鸡跟人在一起生活了六、七千年。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饲养家禽家畜。在所有家禽家畜中,养猪的可能最普遍.所以,家字就是屋里有猪“豕”。养鸡的自然也多,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提到鸡的时候不多。天鸡鸣树,鸡鸣狗盗,闻鸡起舞。《封神榜》中,姜太公把自己封在鸡窝上。所以,以往春节,写完春联,写完“抬头见喜”“开门大吉,对我生财”“童言妇语,百无禁忌”等等之后,还在鸡窝上贴上“姜太公在此”。  相似文献   

9.
杨树荫 《发现》2011,(8):63-63
在汉字里,最容易认的字莫过于“一”。 然而,在中国人的话语世界里,“一”字的内涵其实丰富得很。《辞海》中对“一”字的释意居然有10多条。比如,一二三四五,这里的一,表示最小的正整数;而一生、一辈子,这个一,是满的意思;杜牧《阿房宫赋》里的“六王毕,四海一”的一,又是统一的意思;《苟子·劝学篇》里的“一可以为法则”,此处的一,则是一概的意思。至于含“一”字的词语。  相似文献   

10.
蔡运彬 《中国搪瓷》2011,(10):34-37
六年前,在读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时,有一段话引起我深深的共鸣:”童年记忆中的各条街道里匠工们作业时工具所发出的声音没有了,他们的作坊没有了,隔窗观望他们的孩子也没有了。那是因为这些职业已经不在我们身边,只一个世代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有机硅氟资讯》2007,(3):28-30
《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就是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2.
开心一刻     
《发现》2014,(1):64-64
修于机 我走进一家手机维修店,维修师傅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我掏出手机说:“师傅您看,我这手机屏幕这两天抖得厉害,能修吗?”师傅看了看手机,又看了看我,说:“天冷了,你就不能多穿点?!”  相似文献   

13.
“飞来峰”常有,而“飞来床”不常有。 据我所见,杭州灵隐寺外有“飞来峰”,黄山有“飞来峰”…… 至于“飞来床”,在现实生活中,我从来没有见到,只在一本精美的厚书中看见过。这本书叫《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小说集,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薄伽丘确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确信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十日谈》这部巨著中,人占着中心地位,它有力地宣告:“幸福在人间”,“虚伪在天堂”。 意大利帕维亚的圣彼得修道院,夜深人静,看守教堂的人正在沉睡。突然,轰的一声,一张珠光宝气“飞来床”,出现在他刚睁开的睡眼里。 “飞来床”华丽无比,光芒四射。床上熟睡着一位绅士,他头旁放了一顶极为珍贵的大凤冠;手指上戴着一只红宝石戒指;活象一把火炬,价值连城;腰上挂了一把贵重无比的宝剑;胸前挂了一串垂饰,镶满了稀有的珍珠和贵重的宝石;身边放了个大金盆,里面装满了金币、珠子、戒指和玉带;身上盖着一条被子,被子上用巨大的珍珠宝石装饰出各种奇妙的花样,世间少有;身下铺着天鹅绒和金丝线交织的床垫。  相似文献   

14.
六年前,在读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时,有一段话引起我深深的共鸣:”童年记忆中的各条街道里匠工们作业时工具所发出的声音没有了,他们的作坊没有了,隔窗观望他们的孩子也没有了。那是因为这些职业已经不在我们身边,只一个世代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梁文道 《发现》2010,(1):54-55
如果篇幅不是那么有限,我实在很想在自己办的读书杂志里开一个专栏,广邀各方名家轮流谈一本他们从来没有读过的经典。比如说让一位教文学的大教授承认他其实从未看过《红楼梦》;请一个自认是“看不见的手”底下玩偶的经济学家坦白交代,他根本没有读过亚当·斯密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16.
杨思卓 《发现》2010,(2):5-7
有一次看电视节目《名家论坛》,看到一位名校教授谈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致命缺陷时痛心疾首地指出: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变直觉决策为理性决策。我想,这位仁兄可能真是在书斋里坐久了,没有真正参与过企业决策,更不知道什么是非常时期的决策。  相似文献   

17.
王为民 《腐植酸》2004,(5):23-23
《腐植酸》杂志100期出版,作为忠实的读者,我在此致以最热烈祝贺!为回顾《腐植酸》25年以来对我的教育、帮助,最近我把收藏的《腐植酸》找出来,重温了一下,至上期止,我共收藏了94期,遗憾的是没有收全,而且缺期的均在《腐植酸》出版最初几年里,亦无法弥补。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只大花猫,名叫“阿兹”,今年16岁。别看我年纪大,可英姿不减当年,现在也是桃花运不断。主人常说:“阿兹真是个大‘花猫’,猫老心不老!”哈,这评价让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反正我认为生活就是要有激情!所以,我更喜欢探险,找些新鲜的感觉。哪有个风吹草动的,我就得跑过去看个究竟,很刺激的!那天我正闲得无聊,在房间里来回溜达,想找点事儿干,忽然听到“滴答,滴答”清脆有节奏的声音,怎么回事?有情况!好像在卫生间!蹑手蹑脚地走过去,  相似文献   

19.
《国外塑料》创刊至今,不知不觉已30年了。我这个“不知不觉”,很有点像看邻家的孩子长大成人,而编辑部人员,艰辛地一路走来,却绝对是“有知有觉”的,这可以从杂志30年的变迁中窥见一斑。《国外塑料》创刊于1981年,由广西塑料研究所主办,最初刊名为《国外聚烯烃塑料》。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中国搪瓷》2009,(1):2-2
我是《中华手工》的一位忠实读者,早在两年前就从书店里买过这本杂志,心中的感觉就像“终于找到组织”般兴奋。同时,我也是一位数年从事手工艺研究的专业人员,现为宣和缂丝研制所副所长。感激贵社在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希望贵社的杂志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