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中村改造要遵循规划控制,均衡好政府、村集体和地产商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采用整体搬迁改造模式,也可以采用滚动开发改造模式。但由于城中村改造的复杂性,改造难度较大,需要强调改造方案从编制到实施过程中鼓励村民参与,消除村民困惑,为主动融入城市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将以河南省为例,对如何将城中村的改造与小区域的生态打造及整个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规划,并且如何协调地方政府、开发商、村民各主体利益关系,统筹制订城中村改造方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赵余庆 《山西建筑》2011,37(15):18-19
结合城中村改造的本质,通过利益相关者边际分析的方法,对政府、开发商、村民三个主要相关方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揭示出维护各自合理利益所在是城中村改造成功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重新界定了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的本质,认为"城中村"的本质是各种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相互关系的联结,"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合约再安排,而"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有效地创造价值。论文认为,城中村改造应确立"动态平衡地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利益要求"的基本原则,遵循改造后"实现价值的再创造"和"实现利益的重新均衡"的衡量标准,有效地协调并满足包括地方政府、村集体(及其村民)、开发商、外来暂住人群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利益要求。最后,论文尝试从城市规划角度构建城中村改造核心利益相关者"四位一体"利益协调机制,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城中村”的浅层涵义及其本质,认为“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仅考虑村民的改造措施是不妥当的。本文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政策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政府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目的应当是不谋“城中村”的区位利益,只为身为弱势群体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谋福利。在此基础上,“自我原位塑造”,即“在原有区位上由村民或村集体改造自身”是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广州市城中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总结和评析了广州“城中村”现状及改造方案,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认为城中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转制”以后村集体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以及村民的出路问题和适应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城市住房供给问题,最后提出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即:构建“政府—村民—开发商”的利益均衡机制以改造其物质环境,智力支持和教育补偿以改造村村委会及村民,城乡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城中村空间改造及功能重塑的多样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张宇  欧名豪  蔡玉军 《城市规划》2015,(2):93-98,105
通过对当前城中村发展困境的解析,进一步研究了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深圳市宝安区怀德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整村统筹城中村综合改造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与农民有效协商,编制以社区发展规划为核心的城中村综合改造发展方案,将村民关注的土地遗留问题、发展问题与政府关注的城市面貌更新、土地资源腾挪、重大项目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共赢。该模式避开了过去以征地拆迁为核心的城中村改造思路,强调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前期参与,充分体现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6)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不仅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减成像之间的差距,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点。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巨大的利益关系,而且还面临着缺乏统一的法律指导,拆迁利益补偿和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本文拟对城中村改造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阐述作者对于城中村改造中涉及的法律关系的个人看法,在违法建筑的拆除、村民土地赔偿标准以及村民法律意识与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空间的重构过程中,城中村改造备受各界关注。文章通过对城中村改造前和改造冲刺阶段的特点进行浅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政府需有效地干预公租房租赁,解决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其次,开发商要处理好与村民的利益博弈问题,做好补偿工作并保证社区高质量重建;最终,需要村民在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积极参加社区重建。在三者积极协调的配合下,能够促进城中村改造的顺利、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陈鑫 《云南建筑》2007,(6):21-23
城中村问题是当今比较敏感、热门的问题,也是许多城市所必须面临的一大难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笔者通过对昆明市城中村的调查.分析了城中村是城市化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和外来人口居住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到土地、户籍、村民自身利益、外来人口居住等各方面因素。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开发商的介入是必要的.但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来指导,并且要明晰城中村的土地和产权关系.尽快将城中村转制并纳入到城市体系中,另外必须要解决外来人口的居住问题,才能降低城中村改造的难度。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践,在改造政策指引下,在规划设计中运用多种方法对提高城中村改造的可实施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保证村民利益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太原市城中村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城中村改造的主要趋势,针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规划调控三方面,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方案,从而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文化融合”改造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研究城中村的存续机制,指出城中村改造的核心在于人口的城市化。分析了当前城中村的改造模式,阐释了城中村改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保证农民的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某种现象,它的最终融入城市是历史的规律。最后提出“文化融合”模式,让城中村村民充分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其文化属性,并结合近期“自我原位塑造”的改造模式实现城中村的自然改造。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城中村发生发展的历史成因,指出造成城中村这种现状是制度与村民和政府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征地过程中政府对农民补偿方式的简单处理、对农民的智力支持和教育培训投入不够,是城中村形成的根源。针对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及改造的难点,提出了改造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6,(1)
在城市存量时代,村庄用地的发展红利逐渐消失,"城中村"改造面临资金缺口大、村民阻力大等问题,不能盲目沿用原有的基于"政府拆迁、净地出让、就地安置、就地平衡"的单一改造思维模式,"城中村"改造困局急需新的思维方式去破解。文章以厦门市岭兜村改造规划为例,在开发主体、土地供给、项目运营、补偿方式和安置房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多元思维。  相似文献   

15.
阮梅洪  虞晓芳  牛建农 《规划师》2010,26(9):98-104
城中村改造既是政府的难题,又是业界讨论的热点。科学定量地界定城中村改造所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城市与城中村居民的利益分配是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关键。综合运用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和报酬资本化理论,对宅基地产权权能的释放、城中村住房收益来源、城中村的住房价值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宅基地价值化,实现城中村居民的"高层公寓式安置",既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城中村居民的利益,是一种实现城市与城中村居民利益双赢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城中村改造项目参与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均而确定合理的分配比例,本文首先对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参与主体所面临的风险和其是否参与项目的策略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其次,假设在各参与方风险中性条件下,利用Shapley值法对三方合作的改造模式进行利益初次分配,并确定了各参与方可转移收益分配比例;然后,基于风险分担理论,应用C-OWA算子赋权的灰色聚类风险评价模型,找出各参与方可转移利益修正系数;最后,将该模式应用于某城中村改造项目,项目中政府、村民、开发商三方的可转移收益分配比例为:2:8:8x(0.81≤x≤1),风险分担修正系数分别为:0.412:0.232:0.356,修正后的收益分配比例范围为:2:4.5:6~2:4.5:7,而实际三方的收益分配比例为:2:7:7。结果表明:政府实际经济收益偏低,风险分担较大;村民风险分担最小,经济收益偏高;开发商的风险分担和经济收益都相对合理。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中村"改造的主要难点之一是如何在保证外部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各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对此,广州市文冲村改造应用GIS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的"城中村"改造综合评估方法,通过GIS获取基础数据,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确保投资收益平衡和解决相关群体利益问题的基础上获取最大效益的线性规划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和资金运作方案,辅助改造决策.这种新方法为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另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中村在资源利用、人文景观、城市规划、环境卫生、村民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的巨大差异逐步体现出来,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城中村改造是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从土地利用、城市化进程需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个角度介绍了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强调了城中村改造主要遇到的困难,最后结合改造主体和改造方式提出了六种基本改造模式,以及对配套政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是我国特有的城市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同时也埋藏着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气息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也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直被视为城市"疤痕",成为推土机下的冤魂.城中村中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常常遭到破坏.在新时代新要求下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改造模式,城中村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构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章首先对"文化传承"的提出及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包含保护、传承和发展三方面的内涵,是保护遗产、继承文脉和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将"文化传承"相关理念运用到城中村改造当中,提出了从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层面的"3+3+6"内容体系;最后以西安保留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以建构文化传承体系为手段初步探索城中村的改造方向,在保证城市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文脉的传承,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改造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事关村集体、村民、政府、开发商等多方面利益,改造的工作需要做翔实的调查、制定详细的计划和相关的政策保证.各地城中村的现实状况与存在问题不尽相同,改造中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方式也不一样,以下为广州、珠海、深圳城中村改造的经验,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