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致密砂岩裂缝性潜山油气藏是一类特殊的油气藏类型。从构造、岩性与物性、岩心裂缝发育、油气运聚成藏条件等多方面详细描述和总结了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裂缝性致密砂岩潜山油藏的基本特征,认为基底大断裂控制了潜山的构造格局,裂缝与沿其分布的孔洞及其构成的缝洞系统是砂岩油藏的输导体系和储集空间,油源断裂、缝洞输导体系及缝洞型圈闭的发育与分布是控制砂岩裂缝型潜山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东濮凹陷文明寨地区中生界砂岩裂缝性油藏的成藏模式对华北地区中生界潜山勘探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中生界地层为一套中下三叠统内陆河湖相碎屑岩沉积,砂岩比较发育,但砂岩本身储集能力很差,要形成油气藏只能靠裂缝改造,从而形成裂缝性油气藏;在勘探中一般采取兼探的方式,因此中生界油气藏的勘探潜力仍是个未知数,国内外油气田均有中生界油气藏存在,东濮凹陷中生界试油有6口井获工业油气流,28口井见各种油气显示,证明了东濮凹陷中生界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根据中生界储层裂缝形成的机理及构造发育史,结合中生界钻井、录井、测井、试油等资料,分析预测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文明寨至户部寨地区为中生界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叠系砂岩裂缝油藏地层特征、裂缝性储层特征研究分析,认为砂岩基质岩性致密,物性差,不具备储集性能。提出纯砂岩裂缝油藏的新论点为砂岩裂缝合油,明确了中生界三叠系砂岩裂缝特点及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认为裂缝既是储集空间又是渗流通道,供烃条件决定油藏规模和富集程度,提高了对中生界高阻红层油藏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国殿斌 《断块油气田》2011,18(2):191-194
通过扫描电镜、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常规压汞等技术方法,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裂缝性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裂缝、微裂缝发育,裂缝性砂岩储层孔隙由岩石基质孔除与缝洞孔隙两部分组成,缝洞孔隙是油气储集的有效孔隙,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粒内孔除,碎屑颗粒之间以点-线式...  相似文献   

5.
文西断裂带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西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部,构造面积约80km^2,主要断裂北东向展布,西部紧邻海通集生油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对文西地区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和断层封闭特征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阐明该区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裂缝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濮凹陷中生界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受岩性、岩层厚度、构造等因素的控制作用,储层中发育不同规模的裂缝系统,它们不仅提供了储集层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而且提供了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通过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潜山油气藏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具有节理型裂缝和断层型裂缝2种类型,此外还有与层面近平行的成岩裂缝。在纵向上,该区以二马营组2砂组裂缝最发育,其次是二马营组3砂组和二马营组1砂组,而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裂缝的发育程度明显变差。在横向上,裂缝沿地垒构造高部位呈带状分布,其中“人”字形和“入”字形构造样式的裂缝发育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东濮凹陷沙一段构造演化及烃源岩研究发现,沙一段暗色泥岩在区内分布稳定,为较好—好的烃源岩,晚期深埋使前梨园、海通集、孟岗集洼陷中心附近烃源岩成熟,具备较好的生烃条件,埋藏史研究显示沙一段成藏期为明化镇沉积期—现今。通过对刘庄自生自储型油藏的油源特征、储盖特征、油气运聚及油藏类型解剖,明确了刘庄沙一段油气藏成藏过程。建立了东濮凹陷沙一段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成藏模式:近源成藏,断砂双控,高点富集,油藏规模小、数量多。研究成果对东濮凹陷前梨园—海通集—孟岗集地区沙一段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结合东濮凹陷地质特点,探讨研究了东濮凹陷泥岩裂缝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东濮凹陷油气源岩发育,泥岩裂缝发育,泥岩裂缝油气成藏有着较好的成藏条件,是一种新的油气藏类型,有着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对泥岩裂缝油气藏在东濮凹陷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高压区及超高压区,盐岩分布区,构造转换带是寻找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层系上,沙三^2-4是勘探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系,一些稳定的泥,页岩标志层也是寻找这类油气藏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深层气藏成藏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濮凹陷具有形成深层气的优越基础地质条件:两套优质烃源岩、多种类型的储集砂体和高异常孔隙发育、厚的岩盐和泥岩作为良好盖层.东濮凹陷深层气可分为煤成气、油型气和混合气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深层气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生烃史、充注史、构造演化史与油气运聚史综合分析,采用油气成藏的动态预测方法,总结出东濮凹陷深层气藏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油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卫环洼带是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通过对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构造特征、储层特征、盐岩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的分析,指出在洼陷带东翼以顺向断块油藏为主,西翼以反向屋脊式断块油藏为主,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分布于洼陷的南部和北部。该研究成果用于勘探部署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11.
利用RM反演方法进行地层岩性油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在现代油气勘探中,利用地震反演资料进行储层和油藏的预测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它是提高地震资料利用率,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的重要手段。RM波阻抗反演充分发挥了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以及地震资料横向信息丰富这两大资料的优点,以测井波阻抗资料为约束条件,以地震解释的层位作控制,从井点出发,首先由井旁道开始对所有地震道进行外推内插出一个详尽的波阻抗反演剖面,然后得到波阻抗反演数据体,以此可用于储层砂体及地层岩性油藏的分布范围的预测。本文以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的努格达构造为例,讲述了RM反演方法在地层岩性油藏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翼山构造油气藏是目前柴西北区发现的最大油气藏。其深层E23是凝析气藏, 浅层N22是正常密度的油藏, 这种分布格局在柴西北区是唯一的, 对它进行成藏解剖对整个柴西北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原油轻烃、天然气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判识油源, 认为南翼山构造的N22与E23储集层原油来源不同, 深层E23油气来自E23烃源岩, 浅层N22的油来自N1 烃源岩; 南翼山构造的油气是就近捕获的产物, 不是从南边长距离运移而来, 深部凝析气藏的形成受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3.
徐深气田火山岩储层的裂缝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徐深气田的发现带来了大庆油田以气补油的契机,但该气田89%的天然气储量储存在火山岩中.受喷发期次、剥蚀改造等影响,火山岩储层具有孔、缝相结合的复杂储集空间特征,裂缝的发育对火山岩储层的连通性、渗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野外观测、岩心描述、测井综合解释和地震预测方法对火山岩储层裂缝的密度、开启程度、延伸方向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徐深气田裂缝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内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展现了良好的潜力。结合川东北地区烃源岩特征,对比分析长兴-飞仙关组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待征与石炭系气藏的异同,从而确定其主力烃源岩层;对长兴-飞仙关组储层进行密集采样,分析其有机碳值,进而定量评价储层沥青的含量;同时根据物质守恒原理,计算出普光古油藏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总量。研究发现,龙潭组烃源岩是长兴-飞仙关组气藏的主力烃源岩,干酪根裂解气超过原油二次裂解气的贡献,是气藏的首要气源类型;普光气藏的古油藏裂解生成天然气总量为3 610×108 m3,其贡献不能满足普光大型气藏的形成,进一步验证了关于长兴-飞仙组气藏首要气源为干酪根裂解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莫北凸起油藏的油气主要为来自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的成熟和过成熟型油气。纵向上莫北凸起的沉积盖层可分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三个构造层。在侏罗系内,油气主要通过断裂运移,好储集层优先聚集油气成藏。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不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以构造型为主。深部三叠—石炭系圈闭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车镇凹陷北带车57潜山油气藏的构造、储层及油气藏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低位隐伏潜山油气藏”的新概念,认为该类油气藏主要沿箕状断陷深大断裂下降盘一侧呈断续的条带状分布,分析了成藏特点,预测了有利勘探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五种基本油气藏规模概率分布模型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金之钧 《石油学报》1995,16(3):6-13
介绍五种常见的描述油气藏规模概率分布模型,应用西西伯利亚的实际资料研究比较了这些模型;并按照统一的统计检验标准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检验,得到一系列重要结论.1.油气藏规模概率密度函数与沉积盆地的特征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同烃资源密度有关.2.施比伊曼模型在资源密度高地区应用效果好;对数正态分布模型适应于资源密度中等地区;对数一对数正态分布适合于资源密度低的地区.在油气资源密度高和中等的地区均和分布好于对数正态分布及对数一对数正态分布.3.金-施分布是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它可以描述任何勘探样本的油气藏分布,直到自然总体.它不仅能较精确地预测油气藏个数,同时能较精确地给出各个分级别的资源量,有较广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测井信息得到的气油比识别凝析气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凝析气在储层条件下时物理性质介于油与干气之间,测井识别难度大。本文利用最优化原理分别计算出储层条件下凝析油和凝析气的含量,再由此计算地面生产气油比。通过6口井13个层位的试油检验证明,由测井信息计算的气油比可较为准确地识别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储层的成岩次序、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含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伊利石测年及烃源岩的演化史,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成藏期次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孔雀河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含油气储层有三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为燕山中、晚期,以油为主,成熟度中等偏低,油质较重,系下古生界古油藏破坏后的二次充注;第二期为喜山早期,约50-40 Ma,以油为主含气,成熟度较高,为轻质油类型,油源仍来自深部;第三期为喜山中、晚期(20 Ma以来),以气为主含油,有来自下部地层中干酪根和原油的高温裂解气,也有来自侏罗系地层自身生成的石油(局部地区)和天然气  相似文献   

20.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的概念,并以琼东南盆地为例阐明了高温高压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基本特征及成藏模式。强调高温高压条件及中低温常压条件下天然气运移输导体系明显不同,前者受压力场控制,以水溶相运移为主,低压脊是运移的主通道;后者受浮力控制,以气相运移为主,构造脊为主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