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鹏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239-239
通过对二类油层聚驱合理注采井距的研究,充分考虑利用现有井网资源,节约成本,兼顾新井网最大程度减少对产能的影响,提出了隔排利用葡一组井网的井网优化设计新方法,不但少钻了大量新井,减少了投资,又解决了全部利用葡一组井网带来的新井网密度过大问题,同时抽稀后的葡一组井网仍是一套注采完善的井网继续开采一类油层,为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新技术深度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井网基础。  相似文献   

2.
[摘要]低渗透油藏具有低孔、低渗、自然产能低、注水注不进采不出等特点。针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开发难题,注cq驱油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低渗透油藏C02#~i采油的规律。结果表明,对二氧化碳吞吐采油周期换油率而言,开井压力、压力系数和油层厚度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非均质性、含油饱和度、原油粘度和分层性;而注入强度、注入速度、焖井时间和渗透率对换油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对周期采油强度而言,注入强度、开井压力和油层厚度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非均质性、原油粘度、分层性、压力系数、焖井时间和含油饱和度;渗透率和注入速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在优化选择焖井时间、开井压力和返排速度时,首先根据油藏地质条件优选二氧化碳注入强度和注入速度;然后,根据焖井时间与注入速度和注人强度的相关关系,选择合理焖井时间;进而,优选合理的开井压力,预测返排速度。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杜66南于2012年底开始实施火驱开发。在火驱开发初期,针对井网不完善,纵向动用不均,以及生产井出现的见效缓慢、见效井尾气过大等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目前转驱井组单井日产油由1.2吨上升到2.0吨,转驱井组表现出较好的见效态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稠油注汽井,注汽压力不能预测的问题,提出了稠油蒸汽吞吐注汽参数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计算,确定油层条件下的最佳注汽能数。矿场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预测的注汽压力,符合率较高,能满足现场注汽的需要,为治理注汽高压力,提供有效的手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二类油层聚驱逐层上返,喇嘛甸油田水驱控制储景逐年减少,开采难度加大。针对目前水驱开发层系复杂、各层系间注采相互干扰、300m井距下厚油层内结构单元控制程度较低等问题,按照“细化开发层系、优化开发井网、强化注采系统”的调整思路,开展了水驱井网重构调整技术研究,调整注采不协调性,建立起合理的驱动体系,努力挖潜剩余油,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C地区扶余油层开发效果评价,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井网优化调整的必要性并设计了10种井网优化调整方式,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最优的井网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火驱注气井中各层位吸气情况,研制了一种基于恒温差原理的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其特点是可以测量小流量,稳定性和可靠性高。该仪器可以实现火驱注气井温度、压力、气体注入比例、液面、磁定位的测试,对了解火驱注气井井下情况十分重要。现场数据表明,该仪器测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提高敏感性稠油油藏采收率,通过数值模拟开展了王庄油田敏感性稠油蒸汽驱技术界限研究。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优化了井别、开发方式、井距、加密调整厚度、蒸汽吞吐注采参数、蒸汽驱转驱时机等技术界限,为王庄油田郑364块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前,孤东油田三四区处于二元复合驱转后续水驱开采阶段,加强后续水驱阶段开采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时水井调剖、分注;井网完善、转流线等调整挖潜措施,提高油井产液量,减缓含水上升速度,深挖剩余油潜力,确保油田开采末期及后续水驱油田良性开发,最大程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油田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井网研究。井网问题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到油田能否长期稳定生产和油田企业能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新民油田民36区块为岩性断块油藏,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低丰度和非均质强的储层特点。近几年,民36区块在井网研究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研究确定了一种低渗透油藏比较适应的井网模式:425×140/106米线状注采井网。此种井网可将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提高,井网适应性良好。同时认识到,超前注水对于低渗透油藏十分必要,缩小井排矩是建立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体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王福 《中国科技博览》2013,(32):630-630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和特高含水期阶段,聚合物驱油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开采技术,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技术保障。提高水聚合采数值模拟精度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场应用上是非常必要的。研究出一套适合油田现场实际的水聚合采数值模拟技术,确定水聚驱方案优化及注采参数的优选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为日后大规模水聚合采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2.
注汽开发的稠油油藏在井网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其累积注汽量与累积产油量之间在半对数坐标上成直线关系,即双参数注采特征曲线。但曲线形态往往是向累积产油量坐标轴弯曲,用以确定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直线段在注蒸汽开发达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出现。为了从注蒸汽开发开始就可用于计算可采储量和采收率,对公式进行校正,引入了c值,即为一条三参数注采特征曲线,将三参数注采特征曲线应用于SAGD先导试验,求解C值,经过验证曲线满足线性规律,C值可靠。可根据曲线进一步求解出先导试验区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相邻的同类油藏开发过程中可按照注采特征曲线确定合理的注汽量,预测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逐年增大,稠油注汽开发吨油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开发质量效果呈一定下降趋势,提高油田稠油注汽开发质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为切实提高稠油开发水平,运用数模技术,通过优化注汽参数、改善注汽效果,优化注汽方式,有效抑制汽窜,优化合理井网井距、增加热受效储量,优化空心杆掺水工艺、提高油井产量等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使油田的稠油油藏的得到了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南-区东块地区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油层发育状况及储层物性差、井网不完善、控制程度低等不利于聚驱开发效果的矛盾,及时调整开发思路,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区块的经济效益;同时,根据后续水驱阶段存在含水上升速度快、注入不连续等问题,采取分层注水、酸化等措施,挖掘聚驱后剩余油,延长后续水驱经济有效期,达到“五控”,即控液,控水,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控制产量递减,控制成本增加,减少无效循环,进一步提高聚驱采收率。即我矿南-区东块全面停聚后,在注采压力调控的同时,加大注入井的分层措施力度,以控制含水回升速度。但在作业过程中,需要投入水嘴释放封隔器,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在实际应用中投入的是可溶性水嘴,结果发现后续水驱井不适合于这种类型的水嘴,及时调整为投捞可调水嘴或是死嘴后,取得了较好的措施及注水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三类油层作为二类油层开发后的接替层,比一、二类油层均质,水驱动用程度高,更适台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要机理的三元复合驱。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并借鉴二类油层三元试验以往经验,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体系配方进行了优化。设计出了合理段塞组合方式,并进行了开发效果预测。该注人体系与三类油层具有较好的配伍性,能够形成超低界面张力。该研究成果为试验区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探索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三类油层的挖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预计提高采收率达到15%。  相似文献   

16.
北西块采取了井网优化、注入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溶液、聚前整体调剖等整体方案的优化和注聚过程中采用注入井调分结合、采油井压堵并重等配套调整措施,使该区块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提高了聚驱整体经济效益。通过对该区块的做法分析,对提高聚合物综合调整方法的认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制冷剂充注量对冷藏车用制冷机组性能的影响,在数值模拟得到的制冷剂标准充注量的基础上,试验研究制冷剂充注量对压缩机吸/排气压力、吸/排气温度、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冷凝器出口过冷度及制冷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值模拟方法得到的制冷剂标准充注量适用于实际制冷机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南中东块的地质特征、井网分布特点及开发状况入手,应用精细地质研究与开发动态相结合,水淹层精细解释与油田注采状况相结合,油层平面分析与纵向合理组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南中东块一区聚驱上返封堵方法研究。为配合注聚井网最大限度地适应油层地质特点.最大程度提高原油采收率为出发点,编制了喇嘛甸油田南中东一区萨Ⅲ4-10油层上返封堵方案。  相似文献   

19.
纯梁油田属复杂断块低渗油藏,油层薄、物性差,开发难度大。研究表明影响低渗油藏储层驱替压力系统建立的最主因素是启动压力梯度。所以,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应按照一定标准适当缩小注采井距来提高驱替压力梯度,采取整体压裂措施减小启动压力梯度。此外,采用模拟的方法对油藏开发方案进行优化,优化项目主包括注水和压裂时机的选择。这对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有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注汽干度是衡量注汽质量的重要参数,注汽干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注汽后的稠油开采。文中介绍了提高注汽干度的优先原则,提出了锅炉优选到位、锅炉自控调整到位、锅炉运行中压力流量干度三者选择调整到位和雾化参数调整到位等4项主要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均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